基于现代文献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2017-03-17 03:11:26崔文强刘宝君董竞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证素肺纤维化特发性

徐 飞,崔文强,刘宝君,董竞成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 200040;2.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 200040;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系,上海 200040)

基于现代文献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徐 飞1,2,崔文强3,刘宝君1,2,董竞成1,2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 200040;2.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 200040;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系,上海 200040)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中医证型和证素的研究,为临床“辨证论治”IPF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核心所收录的关于IPF证型研究的现代文献,并对其证型、证素以及证素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F共有31种证型,10种证素,气阴两虚、痰瘀阻肺型,气虚痰瘀型和气虚血瘀型为最为常见的3种证型,气虚、血瘀、痰浊和阴虚为分布最广的4种证素。结论:“气、阴、痰、瘀”是IPF四大致病因素,IPF是一种多证候相互混杂的疾病,治疗时要从多方面考虑,以求准确辨证治疗。

IPF;证型;证素;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IPF(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为一种原因不明、局限于肺部、呈慢性进行性加重的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炎,也是最严重的间质性肺病之一,其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组织病理学和放射学特征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IPF预后差,死亡率高于许多癌症,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仅3年,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现代医学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抗凝血、肺移植等治疗,虽然肺移植是惟一能延长IPF患者生命的治疗方法,但IPF患者肺移植后5年生存率仅44%[2],肺移植也只是终末期IPF的重要治疗手段。2015年美国胸科协会发表的IPF新指南指出,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被推荐用于IPF的治疗,但其不良反应较多[2]。

传统中医大多将IPF归为“肺痿”“肺痹”,归属为“咳嗽”“喘证”“痰饮”等亦为常见。众多临床试验表明,中医药可有效治疗或改善IPF发挥独特优势,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临床上关于IPF证型、证候以及证素众说纷纭。本文旨在应用数据挖掘对IPF证候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中医药“辨证论治”IPF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和筛选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所收录的关于IPF中医证型类文献,搜索范围从建库到2015年,分别设定为“全文”检索“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中西医、中药”和“中国医学”,以“特发性肺纤维化”或“IPF”为检索词,再根据纳入和排除条件筛选文献。

1.2 纳入标准

IPF诊断标准明确;中医辨证分型清晰;临床研究或观察类文献或医案类文献;文献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

动物实验类文献;综述类文献;经验总结未包含案例类文献;中医证型不明确类文献;重复发表性文献。

1.4 资料处理

1.4.1 规范证候名称 根据《中医诊断学》[4]对文献中辨证分型的名称进行规范,痰瘀互结、痰瘀痹阻、痰瘀阻络、肺络痹阻合并为痰瘀阻肺。此外,为不遗漏相关病性和病位的信息,对于不适合归类的证型如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予以保留。

1.4.2 证候要素的提取 据《中医诊断学》[7]分析证候的方法与原则,再结合实际参考文献,将复合证候分解为证候要素并分别计数,如气阴两虚型频数为155,气虚和阴虚的频数分别为155。对于较为模糊的证型,如肺肾两虚型,包括肺肾气虚、肺肾阴虚、肺肾气阴两虚,首先根据肺肾生理特点和IPF疾病特点以及文献相关描述进行判断,如若文献描述较为模糊不明确,为避免主观性及结果偏差较大,则不予以分解分析统计。

1.5 数据整理

把相关证型录入Excel表格,建立相关统计数据库;再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录入的证型、证素分别作出频数统计以及构成比,最后建立相应的分型表格。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分别从CNKI、VIP、万方检索出132、162、84篇文献,筛除重复的106篇,再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50篇文献纳入研究,共1763例患者。

2.2 证候分布情况

表1显示,50篇文献中共出现31种证型。

2.3 证素分布情况

表2显示,50篇文献中共提取10种证素,分别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燥)热、阳虚、气滞、水饮、风寒和虚寒。

2.4 证素组合形式

表3显示,IPF的证素组合包括单一证素、两证素、三证素、四证素和多证素形式,其构成比分别为9.28%、36.43%、24.56%、26.79%和2.94%。

表1 证型分布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对CNKI、万方和VIP数据库所收取的关于IPF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50篇文献中IPF证型多达31种,最为广泛的3种证型为气阴两虚与痰瘀阻肺型、气虚痰瘀型和气虚血瘀型,中医证素分布相对较多的4种为气虚、血瘀、痰浊和阴虚,符合中医“本虚标实”的病机理论,其中“虚”为气虚、阴虚,“实”为血瘀、痰浊,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气、阴、瘀、痰”是IPF四大致病因素,这为临床辨证治疗IPF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其实在临床中,众多专家在强调“辨证”治疗IPF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治则与治法[5-8]。此外,本研究还发现IPF的应证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非单一证素高达90.72%,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型分布最为广泛,这就提示“IPF是一个非单一证候,而是多证候相互混杂的疾病”[9],故治疗IPF时,我们要从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着手。

表2 证素分布情况

表3 证素组合形式

通过本文数据可知,IPF多为正虚邪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且久病入络,肺朝百脉主治节,为血络、气络密布之处,久病气虚,血运无力,终致血停为瘀,津聚成痰,闭郁肺络,易形成气虚血瘀、络脉瘀阻之证。本病病位主要在肺肾两脏,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肾经脉相连,痰浊水湿停聚,郁而化热,热毒上熏,消耗肺肾之阴液,灼津成痰,“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而“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肺肾阴液被消耗,而阴虚又加重内热,肺肾气阴不足、痰瘀热互结阻络,故见干咳、紫绀、气促等症状,因此IPF本质为气阴两虚,标实为痰浊血瘀,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重则危及生命。

目前,大多数人把IPF归属于“肺萎”,其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萎”。“肺痿者,肺气萎而不振也……先天肺气不足,肺气耗损伤及肺阳;或虚热伤阴,阴损及阳。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津反为涎,肺失濡养,萎废不用”[10]。本病多是由于肺气虚弱、无力主气,或气不布津而致的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阳气素虚,导致肺气不足、脾失健运、肾失温煦、痰瘀内生,阻滞于肺而形成,病位主要在肺但可涉及五脏。虽然IPF病机复杂,但肺气亏虚为之本,久之母病及子,肺气不足以致肾气亏虚,“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肾不纳气,动则气喘加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肺肾亏虚,气之宣降失调、升降出入紊乱,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最后形成肺肾气虚之证。马桂琴[11]回顾性研究了1977~2012年间CNKI上703篇相关文献,发现肺纤维化的症状主要有气短、胸闷、咳嗽、喘息、乏力等,出现频率占样本50%的有咳嗽、咯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极易感冒、经常恶风,属于“气虚”范畴。赵国静[12]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990~2011CNKI、万方、VIP等相关文献,发现治疗肺纤维化的方药中补气药(占36.81%)使用频率最高。总而言之,根据本文数据及既往研究可知,IPF病机为“肺肾气虚为其本虚,痰浊血瘀为其标实”。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运用数据挖掘对中医药证型、证候、证素以及用药进行规律性研究,一是可以为某种疾病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二是可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地发展。但本研究在对IPF的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某些文献证型分析模糊,也缺乏相关“症”和“征”的分析,不能明确准确辨证分型,如肺肾两虚;二是某些文献证型分析不规范,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辨证的准确度不高;三是由于纳入文献有关证型对于脏腑病位的分析较少,所以本研究缺少病位的统计分析;四是多数临床研究小样本试验主观性较强,异质性较大。对此,我们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方法学严谨、参照统一标准、高质量的中医证候学的研究与调查,并对一些有显著疗效的经方、验方或某种药材给予总结,可能的话再结合实验加以探索、研究,同时动物实验也要注意“病与证”的联系,为临床有效治疗IPF开辟新的思路和模式。

[1]RAGHU G,COLLARD H R,EGAN J J,et al.An Official ATS/ERS/JRS/ALAT Statement: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1,183(6):788-824.

[2]THABUT G,CHRISTIE J D,RAVAUD P,et al.Survival after bilateral versus single-lung transplantation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Ann Intern Med,2009,151(11):767-774.

[3]RAGHU G,ROCHWERG B,ZHANG Y,et al.An Official ATS/ERS/JRS/ALA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An Update of the 2011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192(2):e3-e19.

[4]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81-185.

[5]刘赟,樊茂蓉,张燕萍.张燕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4(4):267-268.

[6]李艳艳.洪素兰教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经验介绍[J].中医临床研究,2013(20):68-69.

[7]佀庆帅.益气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36-68.

[8]张天嵩,马君,韩镭.赵子贤辨治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8(3):102-103.

[9]张学燕.从肾论治金水相生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经验浅谈[J].河北中医,2014(5):689-690.

[10]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74.

[11]马桂琴.“取象”思维在CTD肺间质纤维化思辨过程的应用探讨[C].黄山: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267-270.

[12]赵国静.现代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6-20.

R563.1+3

A

1006-3250(2017)01-0087-03

2016-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390)-补肾、益气及补肾益气法双向调节气道变应性炎症的研究;上海市高原高峰建设项目;上海市恽氏中西医汇通项目

徐 飞(1989-),女,山东高密人,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呼吸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董竞成,Tel:86-21-52888301,E-mail:jcdong2004 @126.com。

猜你喜欢
证素肺纤维化特发性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11-25 23:46:31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探赜
沙利度胺治疗肺纤维化新进展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冠心病“痰瘀”证素特征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