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威,王国为,冯茗渲,申 力,黄 毅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藏象学研究室,北京 100700; 2. 北京针灸学会,北京 100010)
五运六气是以干支甲子年的四时主客变化为主要考量要素,融合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知识形成的中医经典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体现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和三因制宜辨证思维[1-3]。本文旨在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依据笔者对五运六气的理论理解及多年相关研究,探讨戊戌年应时调养要点,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天干化运,地支司气,尊《素问》经旨,参考《圣济总录》六十甲子图说,推演戊戌年五运六气基本格局[8-9]。戊戌年岁运主岁,为火运太过,赫曦之纪,阴气内化,阳气外荣,易炎灼妄扰,暄暑郁蒸;司天在泉之气各主上下半年,太阳寒水司天,若寒淫所胜,阳气不令,寒气反至;太阴湿土在泉,若湿淫于内,湿气弥漫,埃昏岩谷。六气分主一年六季,每气值六十日有奇,主气岁岁不移,依次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分主春、初夏、盛夏、长夏、秋、冬六季;客气随地支而迁,戊戌年客气依次为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客主加临,使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气又略显不同,养生要点亦需随气运特点应时调整,知常达变而融通,不宜墨守常规[10-11]。
一年之计始于春,《素问》以“正月朔日”为春之始,法于阴阳合历(农历);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春之始,法于太阳历法。2018年2月3日立春,2月16日当正月朔日(农历春节)。依据历代典籍考证及近年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自然气象、物候的春气,人体藏象、病候的厥阴风木之气,推演需综合考虑正月朔日、立春节气,并依实际观测进行修正,观测重点在2月中旬,有助体悟《内经》医理。
本文综合考虑丁酉年(2018年1月)、戊戌年岁运、司天在泉之气、主客气等特点,兼顾春夏秋冬四时初、盛、末变化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特征,依次推测2018年各月之运气要点、时令特征及好发疾病风险,并综合考虑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与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的异同,对民众密切关注的起居、运动、情志、饮食等作出养生建议,以供参考。
时令的关键词为严寒不著 ,较易患风热感冒。时值丁酉年终之气,木运不及,委和之纪,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现,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冬谨养阳,君子固密。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风热时袭、心肝内扰。
起居:宜早卧晚起,日光晒浴。按灸背部、下肢,温水泡脚,引火归原。
运动:慢走、太极拳等和缓运动,微汗为宜。冰冻期较弱较短,室外探险、冰雪活动留意安全。
情志:宜恬淡虚无,歌以诵志,减少刺激,避免过喜过郁。
饮食:羊肉、核桃、桂圆、参芪等温补食疗不宜过度,少食香菜、洋葱、大蒜、茴香等,多食白菜、萝卜、木耳、豆芽等。推荐茉莉花茶、清灵甘露茶。
时令关键词为春风早拂,易出现发热温病、血压波动。时值戊戌年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阳相火。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病疠,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初春升发阳气,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升发较盛、肝胆火旺。
起居:宜早睡早起,增减衣物,春捂勿过分。勤开窗通风,注意调稳血压。
运动:适度增加散走、慢跑等户外活动,宜五禽戏、八段锦等伸展动作,舒展颈项部,顺时针方向揉腹。
情志:易兴奋、心烦、发火,宜控制情绪,达观多恕。
饮食:少食香菜、韭菜、洋葱、芥菜、茼蒿、茴香、香椿芽、姜芽等,多食蕨菜、苦菊、生菜、豆芽、柚子、脐橙等,推荐玫瑰花茶、苦荞茶。
时令关键词为火热之年,易出现上火、躁烦、心悸等症。时值戊戌年火运太过,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阳相火。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春季疏肝,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春萌迅速、内热易扰。
起居:宜早睡早起,充足睡眠。头宜清凉,少用厚帽重巾,多梳头,顺经络走行按摩头颈部。
运动:宜慢走、踏青、放风筝,多做腰部动作。户外活动,防范风沙。
情志:力戒焦躁,多听舒缓乐曲,少去嘈杂场所。
饮食:多食番茄、柠檬、橘子、荠菜、柳芽、莲子等,少食辣椒、韭菜、洋葱、大蒜、香菜、生葱、烧烤煎炸、油腻厚味等,推荐竹叶茶。
时令关键词为寒潮反复,较易感冒风寒、抑郁等症。时值戊戌年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天暖养心,应时运气养生提示谨防倒春寒。
起居:时有天气变化,初花易受损,宜调整开窗通风。体弱者及时保暖防寒,宜温泉洗浴。
运动:宜揉腹顺气,按灸腰背。户外散步、登山,关注天气状况。
情志:易抑郁、不舒畅,宜乐观豁达,选听激扬动感乐曲。
饮食:适量吃山药、枸杞、牛羊肉、鸡肉等,勿过分贪凉,少食草莓、豆类、薯类、粗纤维蔬菜、清凉饮料等。
时令关键词为时暖时凉,较易出现心痛、鼻衄等症。时值戊戌年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初夏养阳,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燥金侵扰。
起居:宜晚睡晚起,午间小憩。忌贪凉。
运动:宜舒缓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
情志:易情绪低落。宜阳光自信,乐观豁达,宽善待人。
饮食:少饮酒、慎饮茶,多食葱姜、蛋奶、瓜果蔬菜等,勿过食香菜、苦菜、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少食肥甘厚腻、油炸熏烤类,慎食鱼虾腥物、牛羊肉等。
时令关键词为冷热交争,较易出现外寒内热诸症。时值戊戌年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夏季养阳,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极端天气时作、阴阳失衡。
起居:宜睡足子午觉,出门常带伞。推荐自制香囊。
运动:宜游泳、跑步、打球。谨慎户外探险。
情志:易恼怒、忧郁,宜避免情绪过激,增强心理疏导。
饮食:多食绿叶、苗芽类新鲜蔬菜,少食核桃、松子类坚果及荔枝、桂圆、山竹等偏温水果,浅尝春茶,莫贪苦味,缓服西瓜、绿豆汤类消暑饮料。
时令关键词为凉雨阵作、寒湿易行,较易出现腹泻、腰腿酸软等症。时值戊戌年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夏季养阳,应时运气养生提示注意葆阳气、避寒湿。
起居:宜充足睡眠。空调降温不宜过低,腰腿足部莫贪凉。
运动:宜多活动,瑜伽、太极推手等动静结合锻炼,谨防眩晕心痛。游泳后温水洗浴,适度汗蒸。
情志:保持心气平和,多与 朋友交往,少孤独自处。
饮食:宜食冬瓜、莲藕、莲子、生姜、荷叶等,清暑食物金银花、莲心、薄荷叶、淡竹叶、绿豆、西瓜、苦瓜等不宜贪多。
时令关键词为多风多雨,较易患夏季感冒、肠胃病等症。时值戊戌年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清暑化湿;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风雨交织、气机易紊乱。
起居:宜早睡早起,日出而作。定期清洗空调网、纱窗,清理阳台窗台,花盆摆放稳固。外出不涉险地,谨防天气骤变。
运动:宜适量增加活动,早晚凉爽时户外锻炼,午后注意防晒。
情志:易情绪大起大伏,宜安然休闲,平复心绪,莫失控追悔。
饮食:注意食品卫生,少吃柠檬、葡萄、蓝莓、杨梅等酸味食物,忌食油腻甜腻食物,勿贪食冰镇饮品,适当吃些葱、姜、蒜、胡椒、辣椒等。
时令关键词为湿气盛,较易患心腹痛、脊骨病等症。时值戊戌年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秋冬养阴,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易从湿化。
起居:宜早睡早起,合理作息。保持皮肤清洁,少用油性润肤。及时调整着装,勿贪凉,不刻意“秋冻”。亲密接触香气花木。
运动:增加慢跑、散步、缓坡登山等,避免楼梯、台阶动作。
情志:易抑郁收敛,宜保持心气平和,放松精神。
饮食:多食莲藕、冬瓜、莴笋、茎叶类菜等,少食芝麻、蜂蜜、梨、百合、荸荠、柿子、山药、大枣等。推荐山楂大麦茶。
时令关键词为温暖丰收,草木茂盛,较易燥湿夹杂。时值戊戌年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阴君火。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养肺润燥,应时运气养生提示留意燥温夹湿,宜润肺清心。
起居:宜勤洒扫,勤沐浴,水性润肤。缓加衣被,凉水洗脸。
运动:适量增加锻炼,宜散步、慢跑、打球等。户外探险,注意安全。
情志:保持心气平和,舒解心烦。适度收敛,不宜过度抑制。
饮食:宜多食莲藕、荸荠、萝卜、百合、银耳、莲子、梨、柠檬、山楂、苹果、石榴、鲈鱼、鸭肉等,少食芝麻、香蕉、山药、糯米、柿子、栗子、 辣椒、花椒、桂皮、洋葱等。
时令关键词为寒凉轻微,虽有秋燥或不显著。时值戊戌年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阴君火。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阳热消降,应时运气养生提示整体舒适,留意秋燥盘旋。
起居:宜早睡晚起,常晒太阳,腰背下肢注意保暖。勤洗浴,适度润肤。
运动: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适当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大汗淋漓。
情志:宜宁静致远,含而不露,琴瑟书画怡情。
饮食:多食百合、甘蔗、杏仁、黑木耳、花生、山楂、西红柿等,少食辛辣、温补、黏腻、厚味等,海参、枸杞子、肉苁蓉、核桃、板栗、榛子等滋养适量,切忌过度, 推荐百合山药粥。
时令关键词为寒湿重、雪雾多,较易出现受寒感冒、寒湿病等症。时值戊戌年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四时养生常规要点为冬藏养阳,应时运气养生提示注意避寒保暖,兼顾祛湿。
起居:早睡晚起,注意保暖。搓手晒背,揉腹按腿。室内少用加湿。
运动:小幅度有氧运动如广播体操、跳绳,动腰枢如八段锦、太极拳。
情志:外向兴奋者避免激动、愤怒;内向抑郁者多聚会,少独处。
饮食:适量选择羊牛肉、鸡肉、海参、坚果等温补食材,荤素搭配,忌辛辣过度黏腻油腻,少食过甜奶油食物。宜红茶、熟普洱,间喝生普洱、荷叶茶。进补膏方宜阿胶减量并加配化湿健脾药,推荐自制茯苓饼。
五运六气意博机奥、文艰理涩,其理论架构繁复,格局推演复杂,除上文所述岁运、主客气基本格局推演外,还通过胜复郁发、升降迁复、变疠化疫及五运六气格局系统等,以期不断完善中医推演预测的精准性。然而自古存在的五运六气学术理解“见仁见智”,如五运六气推演模型尊崇《内经》原文的正月朔日说、尊崇王冰注经的大寒说、立春说等学术分歧、 地域差异的适应性问题等。当今面临的人口激增、城镇化明显、环境人为干预增多、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增大等人文社会因素影响等,均增强了影响干扰因素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的复杂性。面对不断提升的中医“治未病”预测精准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五运六气理论修为,深化中医理论研究,解决学术难题,使之更好地服务大众健康,值得中医同道深刻思考并勇于实践尝试。
[1] 杨威,于峥,刘寨华.《素问》五运六气时绪观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4):226-228.
[2] 杨威,白卫国.五运六气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3] 杨威,于峥,刘寨华.五运六气基本原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058-1059.
[4]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王冰,注, 林亿,补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5] 杨威,刘寨华,杜松.五运六气经典集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
[6] 杨威,王国为,冯茗渲.五运六气治则治法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8):1037-1039.
[7] 杨威.五运六气理论的起始时刻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86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