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冬徐书会
(1.重庆市江津区夏坝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268;2.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281)
规模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邹小冬1徐书会2
(1.重庆市江津区夏坝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268;2.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281)
猪圆环病毒病是当前危害规模养殖场猪只的重要疫病之一,由于该病对猪群的危害不仅是多系统的,而且是多阶段、全方位的,其危害程度甚至比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还大,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防控好该病,减少猪只发病率,降低猪只病死率,是当前兽医人员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该病的流行病学、常见混感类型、常见发病类型等着手,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控策略,以期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猪圆环病毒的分布极为广泛,猪是主要易感动物,病猪和带毒(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感染猪的呼吸道、肺、脾、淋巴结中,主要从鼻液、粪便和精液等物质中排出病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既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和通过口腔、呼吸道、鼻液、粪便等途径水平传播而感染不同年龄的猪群。育肥猪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少数怀孕母猪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感染给仔猪,造成仔猪先天性震颤或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本病发展缓慢,可持续12~18个月。此外,本病常与集约化生产方式有关,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恶劣、饲养密度过大、应激、不同年龄和不同来源的猪编群等均可引起发病。
猪圆环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猪只的免疫抑制,从而使机体更易感染其他病原。最常见的混合感染有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猪流感、肺炎、传染性胸膜炎等,往往呈现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甚至多重感染,大大提高了病猪的病死率,可达25%~40%。
常见于5~12周龄的猪,吮乳仔猪发生较少,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重下降和黄疸,皮肤苍白。病理剖检主要是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2~10倍,肺肿胀,脾肿大,肾脏水肿,苍白,被膜下有白色坏死灶,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皮肤苍白,少数猪肝脏和胃肠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被感染的猪保持警觉状态但不发热,在皮肤的损伤处有许多硬币大小的溃烂,大多数发生于腿后侧面和肚下这些损伤可能聚结并被痂皮覆盖,留下黑色的伤疤。病理剖解可见肾肿大、苍白,在表面可能有针尖状出血。
出生第1周内,震颤严重的仔猪由于得不到哺乳而引起死亡,存活1周的仔猪常常能耐过,3周龄大的能恢复。震颤是双侧性的,当仔猪休息时震颤可得到缓和,受到外界刺激时震颤加重。病理剖解1~13日龄感染仔猪中发现脊索神经中髓鞘形成不合。
最常见症状表现为肺炎,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皮肤苍白。病理剖解可见肺脏肿大,间质增宽,表面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实变区,淋巴结肿大2~5倍,有时可达10倍,切面硬度增大,可见均匀的白色,肾脏水肿、苍白,少数猪肝脏和胃肠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由于圆环病毒感染猪只后可以导致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通过提高猪群饲料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增加断奶猪的采食量,给仔猪喂饲湿料和粥料,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发生率。
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的接触感染机会,做到养猪各阶段的全进全出,避免将不同来源、年龄的猪混群饲养,保持猪舍干燥、良好的通风,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减少环境应激,合理分群与混养,改善空气品质,降低氨气浓度,不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的饲料等。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概率。
做好动物常见病及共同感染原(病毒、细菌)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整体的免疫水平,减少呼吸道病原体的继发感染,增强肺脏对圆环病毒的抵抗力。
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常用药物有支原净、金霉素、土霉素、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母猪在产前和产后1周,仔猪在断奶前和哺辅乳阶段提前用药预防。
饲养员要随时观察猪群情况,一旦发现猪只精神状态不好、采食量下降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兽医进行诊断,初步诊断后,可将病猪及早隔离,单独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不佳的猪只要尽早淘汰,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对发病猪只进行扑杀,减少猪群感染的风险,从而达到全场净化的效果。
由于多种因素可诱发猪圆环病毒病,尤其是疾病因素,该病也能诱发其他疾病,导致该病在暴发时,往往出现多种疾病混感,治疗效果不佳,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单一病毒。制定该病的综合防控策略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改善饲养环境,增加营养摄入,减少病原微生物,提高动物机体抵抗力,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病死猪只做好无害化处理等,尽量降低该病发病率,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邹小冬(1969-),男,大学学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防疫及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