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琼 唐兴松
(云南省会泽县饲草饲料工作站,云南会泽 654200)
会泽县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监测报告
陶丽琼 唐兴松
(云南省会泽县饲草饲料工作站,云南会泽 654200)
2016年全国畜牧总站组织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在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和会泽县草原监理站积极配合下,以3S(GIS、GPS、RS)技术为主要手段,辅以地面路线调查,对会泽县2011~2015年度岩溶草地治理工程建设效果进行了监测,其中2011~2014年项目已全面完成,2015年项目正在实施中,因此,2015年项目区监测数据是项目区本底资料。
会泽县位于滇东北的曲靖市,草原面积27.1万hm2,退化面积20.87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77.03%。岩溶面积2703.72 km2,占国土面积的44.49%,石漠化面积950.18km2,占岩溶面积35.14%。
2011~2014年共计划实施岩溶草地治理1.93万hm2,其中草地改良5493.33hm2,人工种草3720hm2,围栏封育1.01万hm2。共完成草地治理任务1.93万hm2,其中草地改良0.55万hm2,人工种草0.372万hm2,围栏封育1.02万hm2,配套建设完成棚圈32480.00m2,储草棚844m2,购置饲草料机械118台,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两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与2010年相比,全境植被平均盖度提高了15.6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了52.5%。草原生态系统呈稳定、上升趋势,草原植被盖度、鲜草产量变化。
2.3.1 植被盖度变化
与工程区外相比,工程区人工种草盖度提高30.3%,工程区改良草地盖度提高30.6%,工程区围栏封育盖度提高30.1%。
2.3.2 植被高度变化
与工程区外相比,工程区人工种草高度增加60.0%,工程区改良草地高度增加36.8%,工程区围栏封育草地高度增加3.2%。
2.3.3 鲜草产量变化
与工程区外相比,工程区人工种草鲜草产量提高181.6%,工程区改良草地鲜草产量提高148.8%,工程区围栏封育草地鲜草产量提高80.2%。
3.1.1 增加的牧草产值
对会泽县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实施后的连续监测显示,2011年至2014年工程实施岩溶草地治理共1.94万hm2。工程区内可食鲜草比实施前共增产约13.3万t,按鲜草价格0.2元/kg计算,共增加产值约2664.6万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91.7元/667m2。
3.1.2 牲畜出栏率
2016年大牲畜出栏率平均为47.3%,小牲畜出栏率为121.9%,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18.6和34.5个百分点。
3.1.3 牲畜胴体重
2016年大牲畜胴体重平均为150.0kg,小牲畜胴体重为18.0kg,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2.8%和22.8%。
3.1.4 畜牧业产值比重变化
与2010年相比,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为0.7个百分点。
3.1.5 人均畜牧业收入比重变化
2016年人均牧业收入平均1220.0元,人均畜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为46.2%。与2010年相比,提高5.8个百分点。
3.2.1 就业与培训
2011~201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累计共带动劳动力本地就业1400万人次,转移就业1.23万人次,科技培训1.36万人次,累计培训日数167天。
3.2.2 拉动内需
2016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建设累计投入696万元,分别为:钢筋96t,价值45万元;水泥5961t,价值191万元;运输数量2033车次,价值258万元;雇佣人力约2.21万人,价值203万元。
工程区草原类型为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和山地草甸,根据工程区的坡度、岩石裸露率、植被盖度、植被类别、当年地上生物量等数据,综合加权计算石漠化指数,结果显示,2016年工程区内石漠化指数为40.72,与2010年相比石漠化指数减少7.48。
监测结果显示,岩溶草地治理工程实施后,工程区内的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鲜草产量有所提高,草地石漠化程度有所好转,草地植被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效益明显。
通过近两年草地石漠化指数监测工作的总结,在保证遥感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往往需要拼接不同时期的多幅影像来获取完整监测区数据;同时,诸如岩石裸露率等参数建模数据有限,模型可靠性尚不稳定。上述因素均会导致综合评价数据准确性下降。在未来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总结当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数据处理能力特别是卫星影像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石漠化监测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