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俊 周永娣 秦 莹 樊 俭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
连台手术护理风险评估方案的设计与应用
胡 俊 周永娣 秦 莹 樊 俭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
目的为防控连台手术护理风险,研究设计基于循证的风险评估方案,并将之应用于高危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和监控。方法遵照循证原则,获取医学文献和手术现场风险依据,优化风险评估项目,形成清单式护理风险评估表,结合风险矩阵量化排序并筛选出高危风险隐患。结果构建出连台手术护理风险评估体系,形成标准化安全检查指引,确保隐患识别全面,高危风险得以优先纳入前馈控制。结论以循证为基础的连台手术护理风险评估方案切实可行,能够为前瞻性预见和预控护理风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连台手术;风险评估;设计与应用
随着我国外科手术学的发展和现代化设备的普及使用,基层医院手术连台的频率和强度不断攀升,与之相对应的是手术护理团队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持续滞后,这种不平衡加剧了安全隐患的滋生,导致手术风险进一步加大,目前,国内文献报道涉及的连台手术护理风险多达十余种[1-3],凸显出连台手术护理安全保障的瓶颈效应。鉴此,我们研究设计了连台手术护理风险评估方案,将之应用于连台流程高危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提高连台手术的安全性。报道如下。
1.1 循证并确立护理风险评估项目:风险管理重在预防,预防工作重在风险评估[4]。风险因素是安全隐患的起因和始端,也是提炼护理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的来源。遵照循证原则,我们检索了连台手术相关医学文献证据,结合本院手术现场的实证调查,对连台手术护理环节风险因子进行识别和归类,形成下列8类基于循证的风险评估项目,各类项目的风险特点和循证依据如下。
1.1.1 核对遗漏/识别错误风险:安全核查是防范手术错误的重要关卡,但在连台手术紧凑,台次间隔时间短暂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核查意识容易淡化,极易忽视核查制度的规范执行,出现擅自简化核对环节和核查内容、单方核查、颠倒核查顺序等现象,造成核查疏漏和识别错误[5]。
1.1.2 感染风险:严格的无菌管理是控制手术感染的关键,但由于手术连台制的特殊性,批量连台过程中手卫生、层流洁净、消毒处置等管理细节常常因追求效率而简单化,导致连台手术的潜在性感染因素较多[6],出现手术间频繁开关,人员数量控制和手卫生不到位,接台衔接过快,室内空气自净不足等护理缺陷,造成手术感染风险[3]。
1.1.3 高频电刀烧伤风险:连台手术期间护理工作量大,频繁重复的术前准备容易导致巡回护士惯性思维和风险防控松懈,忽视检查电刀性能和数据设置,忽视正确黏贴负极板和绝缘保护等,导致术中存在高频电刀灼伤隐患[1]。
1.1.4 低体温风险:麻醉、低温环境、体表或体腔暴露、室温液体或气体输入等因素作用下,术中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可高达50%~70%[7],连台手术流程高效快速的时间要求进一步限制了保温措施的集束化实施,在手术护士对低体温危害的认知度不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术前环境预热、术程体温主动保护与监测护理的缺失,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风险,手术寒战率居高不下。
1.1.5 压疮/体位风险:在强应激、高紧张的连台工作状态下,手术护士极易因时间仓促和事务繁忙而简化术前评估和体位准备流程,忽视肢体及骨骼隆突处的恰当保护,造成术中防压疮体位垫失效,肢体受压或过度伸展。疲劳工作下出现护理技术动作变形,更换体位粗暴搬动或拖拽过床等,均会给患者的肢体安全带来隐患。
1.1.6 坠床/跌倒风险:基层医院手术台次与手术床位比例严重失调,连台患者往往需在饥饿状态下长时间等候开台,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为了方便快速接台,接送员常会提前把即将接台的手术患者接入缺乏人员监管的手术室过道中等待,患者在狭窄的接送车仰卧或手术轮椅上端坐时间过长,容易因躁动或术前镇静剂作用发生侧翻坠床或跌倒[2]。
1.1.7 标本混淆/丢失风险:手术标本是病理诊断的唯一依据,对患者的病因确定和疾病治疗意义重大,但在集中连台的择期手术和插接连台的急诊手术中,标本管理往往存在较高的失误风险,手术护士可因过于专注快节奏操作配合,忽视台上标本的及时处置,造成标本标记不清楚或左、右标本混淆,也可因为接台忙乱而忽略标签信息填写的完整性以及标本的及时防腐保存或送检,甚至被护工视为垃圾扔掉[8],酿成严重后果。
1.1.8 转运/交接风险:基层医院手术人员配备不足,人力资源匮乏,连台手术通常不设外接护士,由巡回护士亲自负责术毕患者的护送与床旁交接,时间紧,任务重,巡回护士急于赶回手术室完成后续手术配合,对转运过程的安全隐患预见不足,容易导致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与病房护士的交接环节也可能出现交代不清或项目漏交的情况。
1.2 护理风险评估和评判内容
1.2.1 标准化安全检查指引:质控小组以上述8类风险评估项目为主体,将本院相关风险涉及环节归类后形成子项目,构建出连台手术风险评估体系,并将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子项目作为评估指标以“清单”形式列出,形成连台手术护理风险评估表,作为标准化安全检查指引,表中内容包括风险项目名称、风险项目评估指标(风险子项目排查指引)、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及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护理风险事件处理情况、隐患责任人及核查负责人签名。
1.2.2 高危隐患的筛选和性质判定:质控小组汇总风险监控的评估数据,对已确认的隐患项目运用风险矩阵量化评估,筛选出高危潜在风险,并进行风险定性评估,为风险前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2.2.1 定量评估:采用4×4风险评估矩阵表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风险的2个维度,即发生频率与一旦发生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量化评估,严重度分为极为严重、严重、中度、轻微4个等级,评分为4~1分;概率评量为经常、偶尔、不常、罕见4个等级,评分为4~1分,风险水平评量为严重度乘以概率评量,评分为16~1分,分值>8的列为高危潜在风险。
1.2.2.2 定性评估:根据风险项目的性质特点,对排查出的不安全护理行为和安全管理层面的缺陷等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做出风险隐患的认定,并根据危险程度做出护理缺陷、潜在隐患两个等级的定性判定;对护理风险已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存在的情况,则视风险责任和后果判定划分出差错、事故、投诉三类风险事件,及时上报护理部。
2.1 风险评估方案的应用准备:由科护士长组织手术护士认真学习护理风险的概念、连台手术的特点及潜在隐患的危害,促使各层级人员对执行护理安全条例的必要性加深理解,在提高全员护理安全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护理风险评估方案。
2.2 风险评估方案的实施步骤:质控小组成员依据风险评估表罗列的安全检查重点和隐患环节指引,每周跟班巡查,实时监控连台手术各环节风险发生情况,对照连台手术护理风险评估表及各项目的评判标准逐项评估,现场核实风险项目和隐患重点环节的实际情况,识别排查风险隐患,书面描述后分类汇总,质控小组通过组会讨论,对已确认的风险隐患开展风险定量评估和定性分析,对分值>8的高危风险隐患提出安全预警,优先纳入护理安全的前馈控制和跟踪整改,通过强化护理安全管理、针对性业务考核培训、接台流程和人员配置改进等措施实现护理安全超前管理,同时每月召开科内护理安全研讨会,通报风险排查信息和风险评估现状,分析讨论风险根源,共同交流安全经验,共享风险事件教训,提高全员主动规避连台手术护理风险的能力,防患于未然。
2.3 风险评估方案的应用优点和效果:由于风险评估方案是在运用循证手段捕获文献证据和现场风险实证的基础上评判分析后制定,因此其风险评估项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据此优化构建的护理风险评估体系可以确保风险评估有的放矢,提高风险隐患的检查效率。质控小组依据风险评估表的检查指引进行标准化排查、风险监控和高危风险筛选,可以有效避免风险排查漏洞,确保隐患识别全面,高危风险得以优先纳入前馈控制。本院从2013年3月实施基于循证的连台手术护理安全评估管理以来,已在眼科、耳鼻喉科、产科三类高频率连台手术中试点应用,并已初见成效[9-10],实践证明,以循证为基础的连台手术护理风险评估方案切实可行,能够为前瞻性预见和预控护理风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徐莹,郑蓉,朱莉.接台手术常见的差错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 2010,16(33):116.
[2] 夏丽玲,王贵罗,樊顺克.浅谈连台手术的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392-393.
[3] 刘占芬,刘金英.接台手术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34(5):44.
[4] 李晓惠.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0.
[5] 刘萍.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4):329-330.
[6] 孙建华.连台手术潜在性感染因素及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8, 25(7):894-895.
[7] 董美丽,于兰贞.循证护理在规避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风险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1,30(34):17-18.
[8] 王静.连台手术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防护措施[J].淮海医药,2011, 29(1):79-80.
[9] 樊俭,陆宏伟,张大玲,等.眼科连台手术护理风险前馈控制[J].护理学杂志,2014,29(16):36-39.
[10] 黄爱华,陆宏伟,樊俭.连台手术安全核查的风险循证及前馈控制[J].护理研究,2016,30(3):1099-1102.
R47
A
1671-8194(2017)22-0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