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玲吴 航
(1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小儿喉源性咳嗽辨治心得
王增玲1吴 航2
(1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咳嗽;喉源性咳嗽;辨治心得;小儿
喉源性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咳嗽疾患,本病以咳嗽为主,主要表现为咽痒即咳,呈阵发性,甚或痉挛性;可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而频频作“吭吭”清嗓动作;或说话多,哭喊后即加重,可声音哑,饮水后或可缓解。笔者认为本病虽为小恙,应用常规止咳药物及抗生素无效,常迁延不愈,临床要高度重视,故总结如下,供读者参考。
喉源性咳嗽是干祖望教授于1985年首次提出病名,顾名思义,提示病位在咽喉。王东方等在对11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的病因学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具有慢性咽喉炎基上呼吸道感染史,纤维喉镜检查发现炎症病变主要部位在口咽部、声门上区,声门下区而气管内病变不明显,从而证明咽喉部疾病是引起咳嗽的原因[1]。孙浩教授强调:“咽喉为气息出入之门户,今喉核肿大,气行不畅,刺激会厌故咳,此名喉咳(喉源性咳嗽),病应从喉治,如按照支气管炎治疗则误矣。”[2]
中医学认为,咽喉与气道相连,内应于肺,同属肺系,咽喉的病变可以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而致咳;咽喉又通过经脉与诸多脏腑联系,各个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脉影响到咽喉的通利而致咳。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谓“肺为脏腑之华盖,呼气则虚,吸气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由于小儿具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故本病发病率较高,故从以下几点陈述:
2.1 肺常不足:小儿肺脏娇嫩不足,卫外功能未固,对环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外感邪毒侵袭后的抗御能力均较差,加之小儿寒热不能自调,家长护养不当,在同等致病条件下较成人更容易发病。外邪犯肺,尤以风邪为主,《重楼玉玥》谓:“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而致疾者,三十六症,内关咽喉为第一”。风为百病之长,夹时邪为患,郁滞于咽喉,壅塞肺气,导致气郁痰凝,胶结于咽喉,发为咳嗽。风盛扰喉则痒,邪郁化火耗伤津液,咽喉失于濡养亦生痒。
2.2 脾常不足:小儿脾胃发育未臻完善,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而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旺盛,水谷精微需求性对较大,脾胃负担较重,加之小儿神识未开,饮食不知自节,部分家长缺乏育儿知识而喂养不当,易于损伤脾胃。患儿饮食不知自节,进食过多,或家长为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如过食肥甘、煎炸炙煿之品,饮食积滞于内,生痰化热,可灼伤肺阴,阴虚燥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失于濡养而咳嗽;脾的经脉亦与咽喉相联系,《灵枢•经脉》篇记载:“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脾经积热循经上攻咽喉而致咳。脾胃积滞日久,或病后失调,或家长过用寒凉药物,如抗生素及寒凉去火之品,易致脾气虚弱,则生化精微无权,导致气虚、血少和津亏。脾不升清则难以上养于喉,咽喉失养,则清道不利而致咽喉为病,津血同源,血虚则生风,而致咽喉痒干,脾胃虚弱则运化水液无权,气不化津,津停生痰,上扰于肺,使肺失清肃,痰博结咽喉,使咽喉失养,而致咽痒咳嗽。
3.1 风邪犯肺证:临床以咽痒即咳,咳声连连,重者痉挛性咳嗽,咳重伴呕吐为主要表现,治以祛风宣肺,解痉止咳,六味汤合金沸草散加减,基本方如下:蝉蜕10 g、僵蚕10 g、荆芥8 g、苦杏仁5 g、木蝴蝶10 g、白芍10 g、桔梗6 g、甘草3 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因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风胜则痒”、“风胜则挛急”的致病特点,方中以祛风药为主,蝉蜕、僵蚕祛风解痉,止痒镇咳;荆芥长于散风寒风热之邪,配合僵蚕,可加强化痰散结,解毒利咽之功;苦杏仁可肃肺降气止咳,桔梗可宣肺化痰利咽,一升一降可恢复肺气宣降之功能;木蝴蝶可清肺热,利咽喉,疗喉痹音哑,与蝉蜕相配,可增加利咽喉功效;甘草不但可调和诸药,且与白芍联合,酸甘化阴,滋养咽喉,且能舒缓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能缓解平滑肌痉挛,达到抗炎解痉,止咳平喘的作用[3]。
3.2 痰气郁结证:临床以咳即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而频频作“吭吭”清嗓动作,进食后明显,治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半夏厚朴汤加减,基本方如下:半夏6 g、厚朴6 g、紫苏子10 g、茯苓10 g、苦杏仁6 g、桔梗8 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易散结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紫苏子可加强下气消痰的作用;茯苓甘淡渗湿健脾,杜绝生痰之源,因其具有先升后降,既可以被阻的津液上潮于咽喉,又可助夏、朴降气除痰涎[4];苦杏仁可肃肺降气止咳,桔梗可宣肺化痰利咽,一升一降可恢复肺气宣降之功能。
3.3 阴虚肺燥证:临床以咽干咽痒为主,干咳少痰,夜间明显,或说话多,哭喊后即加重,可声音哑,饮水后或可缓解,治以滋阴润燥,利咽生津,玄麦甘桔汤加减,基本方如下:玄参8 g、桔梗6 g、麦冬10 g、甘草5 g、生地10 g、熟地3 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方中玄参色黑,偏入于肾,可滋阴降火,解毒利咽,麦冬色白,侧重入肺,可润肺生津,两药伍用,金水相生,上下同济,养阴生津,润燥利咽,佐桔梗,宣肺利咽,可引药上达于咽,配伍甘草调和诸药,还可以利咽生津止咳;加生地滋阴凉血、养阴生津,熟地补肾养血生津,以加强滋阴润燥之力。对于病程较长,咳嗽顽固不愈,且注意邪入血络。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说:“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中药中可酌加川芎、丹皮、桃仁、当归、红花、赤芍、丹参等,血行则气行,恢复肺的肃降功能。
喉源性咳嗽反复率高,要做好病后防护,根据本病发病的病机,注意喂养,饮食要定时定量,减少煎炸熏烤、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不吃冰镇及辛辣食物,减轻胃肠负担,同时在邪气祛除后,给予开胃运脾,消食导滞,使其脾胃健壮,增强体质。同时不要随意应用抗生素,避免寒凉的药性损害患儿之阳气。
[1] 王东方,干祖望,覃都安.喉源性咳嗽病因学调查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45-146.
[2] 孙浩.医学存心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12.
[3] 蔡宛如,钱华,朱渊红,等.芍药甘草汤平喘和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41-342.
[4] 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1.
R725.6
A
1671-8194(2017)22-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