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沉淀输注时间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量的作用分析

2017-01-16 01:07:39崔健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5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悬液创伤性

潘 丽 李 强 崔健丽 阮 峥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输血科,吉林 长春 130011)

冷沉淀输注时间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量的作用分析

潘 丽 李 强 崔健丽 阮 峥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输血科,吉林 长春 130011)

目的探讨针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观察冷沉淀输注时间对患者输血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62例。根据对患者输注冷沉淀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A1组(44例)以及A2组(18例)。针对A1组患者,其输注第1袋红细胞悬液时间同患者第1单位冷沉淀输注时间间隔在3 h之内。针对A2组患者,上述二者的时间超过3 h。观察患者的疾病情况表现稳定后,对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以及患者的血浆总量进行准确计算,最终对比两组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在输血量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在A1组的44例患者中,患者平均红细胞悬液用量为8.5 U,患者平均血浆用量为8.3 U;在A2组的18例患者中,患者平均红细胞悬液用量为12 U,患者平均血浆用量为14.4 U。A1组与A2组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本次研究发现,患者输注第1袋红细胞悬液时间同患者第1单位冷沉淀输注时间间隔在3 h之内,患者临床用血量较少,从而证明早期对患者实施冷沉淀输注,能够将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的临床输血量有效减少。

冷沉淀输注时间;严重创伤性失血;输血量

针对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其表现出疾病发病突然以及疾病发展迅速的特点,在短时间内,患者自身红细胞浓度以及血容量会表现为快速的下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最终死亡,属于医院急诊较为普遍的一种危急重症[1]。针对此类患者,临床主要选择输血以及输液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针对表现为大失血患者在实施临床抢救的过程中,尤其在对患者实施抢救初期以及在对患者实施手术修复时,往往表现出不合理用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实施快速扩容,为患者进行悬液红细胞以及血浆的输注,通过此种方法往往导致患者表现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状以及表现出凝血因子减少症状等。患者较易表现出凝血功能异常的现象,从而导致出现诸多血液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会对患者的抢救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进一步分析冷沉淀输注时间对患者输血量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针对冷沉淀输注时间对患者输血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62例。根据对患者输注冷沉淀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A1组(44例)以及A2组(18例)。在A1组患者中,男27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为20~6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9±1.9)岁;其中属于颅脑外伤的患者6例,属于多发外伤的患者29例,属于肝脾破裂的患者9例。在A2组患者中,男10例,女8例;患者的年龄为21~6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1±2.1)岁;其中属于颅脑外伤的患者4例,属于多发外伤的患者10例,属于肝脾破裂的患者4例。两组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在性别比例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方法:由长春市中心血站进行有效冷沉淀制备。分别于剂量为200 mL、300 mL以及400 mL的全血中完成血浆分离,之后有效完成冷沉淀的制备,即为每袋1 U、1.5 U以及2 U、控制容量为20~30 mL。有效完成制备后的冷沉淀,于冰箱中进行储存,控制冰箱温度为-30~-40 ℃[3]。储存时间为1年。在准备对患者实施输注前,选择同患者血型同型冷沉淀,放置于融浆机(37 ℃)中进行溶化,时间为5~10 min。冷沉淀由输血科准确核对无误后,发至临床对患者进行输注。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选择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A1组的44例患者中,患者平均红细胞悬液用量为8.5 U,患者平均血浆用量为8.3 U;在A2组的18例患者中,患者平均红细胞悬液用量为12 U,患者平均血浆用量为14.4 U。A1组与A2组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针对表现为严重外伤以及完成大型手术后形成创伤的患者,因为表现出的出血量较大,从而导致患者自身血小板出现了减少的现象。患者自身凝血因子表现为严重的丧失,即使于临床对患者输注诸多的血液,患者仍然表现出凝血异常的现象[4]。针对表现出持续严重出血的患者,通常于早期会表现出凝血功能障碍的现象,并且对患者完成悬浮红细胞输注后,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更为严重的现象。分析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主要因为出现了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出现了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针对急性创伤性患者,其自身表现出的凝血功能障碍同患者表现出全身血流灌注不足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出现了抗凝现象以及出现了纤溶亢进的情况。对此针对表现为出血性休克患者,在对其实施大量输血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对患者实施止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纠正。针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在进行纠正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患者的低体温进行纠正,对患者的出血量进行有效控制,为患者进行冷沉淀以及血小板输注[5]。

针对临床需要实施大量输血的患者,患者首先会表现出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的现象,之后才表现出凝血因子下降的现象。此时单一对患者进行新鲜冷冻血浆的输注,难以将患者表现出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纠正,对此需要认真进行冷沉淀的搭配。而冷沉淀含有诸多因子,主要包括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结合蛋白等诸多凝血因子。于患者机体凝血过程中,均能够发挥显著的价值。除此之外,通过冷沉淀,针对患者的血小板黏附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化为固状纤维蛋白能够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损伤修复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此如果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以及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升高,能够将患者的血小板凝血机制有效加强,针对控制出血以及对凝血功能异常进行阻止均能够发挥效果。由此针对患者实施大量输血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冷沉淀。针对患者的凝血机制,有效实施重建,将患者的机体凝血功能进行有效恢复,针对患者的出血进行有效控制。即使针对大量失血患者,在实施临床抢救的过程中,冷沉淀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在进行现实抢救过程中,尤其针对急重症失血患者在实施抢救初期,以及在对患者实施手术修复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合理用血的现象。本次研究中,在A1组的44例患者中,患者平均红细胞悬液用量为8.5 U,患者平均血浆用量为8.3 U;在A2组的18例患者中,患者平均红细胞悬液用量为12 U,患者平均血浆用量为14.4 U。A1组与A2组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从而证明针对表现为大量失血的患者,如果只对其实施红细胞悬液以及血浆的输注,未合理对患者使用冷沉淀,会导致出现血液浪费的现象,并且较易导致患者表现出凝血功能异常的现象,进而对患者的抢救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总而言之,针对表现为严重创伤以及大量失血的患者,在进行抢救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进行冷沉淀的输注,将患者的用血量有效减少,针对患者表现出的机体凝血功能异常症状进行有效纠正,确保患者的疾病情况有效稳定,最终将患者疾病抢救成功率有效提高。

[1] 曹建明.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防治对策[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0.

[2] 杨孝顺,安梅,王惠萱,等.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创伤性失血[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440-441.

[3] 刘辉,王建功,樊荣,等.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联合输注在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1): 59-60.

[4] 杨孝顺,朱鸿杰,王桂华,等.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3, 26(04):431-432.

[5] 陈静,张凤英.单采冰冻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有效性观察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6):884-885.

R641

B

1671-8194(2017)15-0170-02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悬液创伤性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医疗装备(2022年20期)2022-11-11 00:33:52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浙江医学(2021年4期)2021-01-02 21:11:34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医药前沿(2020年6期)2020-06-30 05:17:14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4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8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47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