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飞
(沈阳市胸科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44)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胸腔镜微创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刘洪飞
(沈阳市胸科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4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胸腔镜微创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行胸腔镜手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Ramsay镇静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 h脑电双频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拔管后5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胸腔手术麻醉中应用,患者苏醒时间更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高,术后患者恢复的时间更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瑞芬太尼;异丙酚;芬太尼;胸腔镜;麻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胸腔镜微创手术是目前常用的微创手术之一,其疼痛感轻、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对肺组织牵拉和挤压较少的特点使其成为无法耐受开胸手术患者首选治疗方法[1]。为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胸腔镜微创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腔镜手术患者,通过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进行麻醉,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的结果进行以下报道。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行胸腔镜手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1.3±4.6)岁;体质量51.2~73.8 kg,平均体质量(54.7±3.9)kg。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0.9±3.7)岁;体质量50.7~74.2 kg,平均体质量(55.2±4.5)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经过心肺功能检测,有炎症患者需要采取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局部麻醉后在右颈内静脉和左桡动脉部位给予置管,在面罩吸氧下进行全麻诱导,给予1 mg/kg的异丙酚。实验组患者同时给予1 μg/kg的瑞芬太尼,对照组患者给予4 μg/kg的芬太尼,麻醉5 min之后开始利用双腔导管进行插管,之后听诊患者肺部的呼吸音,待两肺隔离完好之后将导管固定。导管位置确定之后进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控制在12~16 次/分钟,潮气量保持在8~10 mL/kg,血氧浓度保持>88%。手术开始前两组患者均进行健侧单肺通气,根据患者的血压和脑电双频指数情况调节瑞芬太尼、芬太尼的输入速度,术后缝皮时即可停止麻醉。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Ramsay镇静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记录时间:T1时段为术后1 h;T2阶段为拔管后5 min。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通过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通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距进行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同检测点的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T1阶段平均动脉压(76.3±5.8)mm Hg、心率(66.3±5.2)次/分钟、脑电双频指数(57.4±3.5)分;T2阶段平均动脉压(87.2±7.7)mm Hg、心率(89.8 ±7.6)次/分钟、脑电双频指数(83.2±7.4分)。对照组患者T1阶段平均动脉压(70.1±5.6)mm Hg、心率(62.3±5.1)次/分钟、脑电双频指数(72.4±5.3)分;T2阶段平均动脉压(68.5±6.4)mm Hg、心率(73.8±7.2)次/分钟、脑电双频指数(80.1±8.2)分。实验组患者T1段脑电双频指数评分更优;T2平均动脉压、心率恢复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2.9 ±1.2)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2.3±4.2)min、拔管时间(16.3± 4.8)min;对照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2.4±1.1)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3.1±4.6)min、拔管时间(25.6±7.4)min,实验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胸腔镜手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其对于麻醉的要求较高,需要利用双腔导管进行插管,并采取单侧肺通气形式,需要保证稳定的血氧浓度,麻醉药物的选择和麻醉的质量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目前,胸腔镜微创手术时的麻醉诱导基本都采用芬太尼,其能够对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抑制,降低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2]。但是其具有较高的脂溶性,极易通过患者的血脑屏障,反复使用容易蓄积,对患者的苏醒造成影响。瑞芬太尼是新型的麻醉药物,其代谢主要通过非特异性酶丙醇酸甲酯,起效时间断,不宜受到输入时间、输入次数的影响[3]。手术过程中反复使用也不会对患者的苏醒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在胸腔手术麻醉中应用,患者苏醒时间更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高,术后患者恢复的时间更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王俊,刘彦国.胸腔镜外科-传统胸外科之“升级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2):97-98.
[2] 苏坤华.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24-125.
[3] 赵丽艳,谢红.异丙酚麻醉下瑞芬太尼抑制不同年龄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和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28(10):877-880.
R614
B
1671-8194(2017)15-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