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彪,杨兵社,邹立君,申 方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陕西 咸阳712000)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生儿室管膜下区病变诊疗价值的探讨
冯 彪,杨兵社,邹立君,申 方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陕西 咸阳71200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生儿室管膜下区病变诊疗价值。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新生儿科住院患儿136例,以新生儿前囟、颞囟为声窗,观察尾状核头部和丘脑交界处的室管膜下区超声表现。结果:正常室管膜下区的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的薄层回声区,尾状核头部和丘脑交界处出现增厚区域,或发现囊性、实性包块,即考虑室管膜下病变,共29例。室管膜下新鲜出血灶11例,陈旧性出血灶9例,单纯性管膜下囊肿9例。超声表现:室管膜下新鲜出血灶呈增厚的回声增高区。陈旧性出血表现为囊性包块,包块中央为无回声区,周围可见回声增高区包绕,且厚薄不均。单纯管膜下囊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小囊肿,囊壁薄,透声性好。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对临床的病因及预后指导意义大。
新生儿;颅脑;超声;室管膜下
1985年开始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但是由于当时仪器条件的限制,图像分辨率有限,限制了其应用。目前广泛应用的高频颅脑超声可清晰观察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能对不同种致病因素所致的室管膜下病变作出明确诊断[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9例新生儿室管膜下区的异常二维超声表现、致病因素、疾病预后、以及对临床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136例新生儿,男56例、女80例,胎龄33~45周、平均胎龄39.1周,出生体重1.91~3.62 kg、平均体重2.56 kg,Apgar评分4~10分,出生日龄均≤3 d。正常产52例,剖宫产84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84例;产妇孕期合并妊高症9例,余无明显合并症。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MINDRAY便携式超声诊断仪-M7型。探头频率7 MHz。新生儿取仰卧位,以新生儿前囟、颞囟为声窗,先由前向后连续行冠状面扫查,再自左向右行矢状面扫查,观察尾状核头部和丘脑交界处的室管膜下区超声表现。冠状面重点观察第3脑室层面,即侧脑室前角与中央部交界处切面。矢状面重点观察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切面。
136例新生儿中,29例尾状核头部和丘脑交界处出现增厚区域,或发现囊性、实性包块,即考虑室管膜下病变。其中室管膜下新鲜出血灶11例,超声检查表现:室管膜下新鲜出血灶呈增厚的回声增高区,见图1。
陈旧性出血灶9例,超声表现:陈旧性出血表现为囊性包块,包块中央为无回声区,周围可见回声增高区包绕,且厚薄不均,见图2。
单纯性管膜下囊肿9例,超声检查表现:单纯管膜下囊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小囊肿,囊壁薄,透声性好,见图3。
其中15例7 d后超声复查结果为新鲜室管膜下出血与单纯性囊肿短期内均无明显改变。陈旧性出血病灶6例,1例无改变,3例病灶减小,2例回声减低,见表1。
表1 7 d后随访结果
新生儿室管膜组织为神经系统的生发区域,将构成其后大脑皮质和深部的块核结构;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尤其是早产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的预后,与临床干预的时机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因此,及早发现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并进行正确及时临床干预,对新生儿后续的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2]。室管膜下病变主要考虑室管膜下出血及单纯性室管膜下囊肿。单纯室管膜下囊肿多发生于足月新生儿,多于3~4个月时消失。室管膜下囊肿多与宫内感染相关,常见致病病原体多为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及风疹病毒。室管膜下区域的胚胎生发基层基质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病毒选择性亲和力高,易感染室管膜下区域的胚胎生发基层,导致生发层基层基质细胞的液化、坏死,分解,形成囊肿。如发现室管膜下囊肿,需要进一步血清TORCH特异性抗体检查,发现致病原因,及时治疗。
新鲜出血灶呈回声增强区,这是由于血液的声阻抗大于脑实质的声阻抗及脑脊液的声阻抗[3]。胚胎24周,脑室系统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下会出现生发基质,30~32周此基质主要集中在侧脑室近尾状核头与丘脑交界处,即室管膜下区,该基质由仅含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缺乏结缔组织的支持,易被破坏,且此基质对缺血、缺氧、高碳酸血症、中毒、血液渗透压高等极为敏感,易坏死、崩解、出血。且原始毛细血管网呈直角注入经末静脉丛,易发出血。此外,在新生儿疾病状态时,易出现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或血管壁的损伤等导致出血,产伤、凝血机制异常、脑血管畸形、快速扩容、机械通气不当等医源性因素可能促使出血的发生。发现新鲜出血灶时,需动态观察大脑中动脉流速及有无脑室内出血。
6例室管膜下陈旧性出血短期随访3例病灶减小,2例回声减低,考虑出血部分吸收,均提示预后良好。新鲜出血灶出现约2~3周后,原室管膜下出血病灶呈无回声,周围环绕厚薄不均回声增高区,数月后可完全吸收消失。临床上多见于早产儿,临床上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室管膜下疾病只通过临床查体很难发现,容易忽略,然而对宫内感染所致室管膜下囊肿的新生儿来说,疾病的发现早晚将决定其后期治疗情况,不能轻易忽略,所以,影像学检查很有必要。CT、MRI检查准确率高,对颅内病变整体显示清晰,但是CT对室管膜下区疾病诊断较超声准确率低[4],这与超声对室管膜下分辨率高的诊断特性以及对低血红蛋白浓度的高敏感性决定的,且CT检查还会受到X线照射。MRI价格昂贵,常需要水合氯醛镇静,对新鲜颅内出血欠敏感,怀疑颅内新鲜出血时则需行磁敏感加权成像[5]。CT、MRI两者均不能床旁检查,对病情危重者不适合,不宜作为新生儿首选检查手段。颅脑超声检查无创、价低、易移动,是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1] 李梁瑜,黄友清,巫朝君,等.高频探头结合彩色多普勒对新生儿头颅疾病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1,8 (18):111-113.
[2] 张君,钟晓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3):238-240.
[3] 刘皎然,李涛,刘芳,等.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早期血流动力学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4):238-240.
[4] 赵亚丽,董娇楼,周策勋.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 (6):969-970.
[5] 宋樟伟,林玲玲,赵雅萍,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与MRI对比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7):743-745.
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