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生新法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总结*

2017-01-15 22:33金远林王晓彤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王海燕中风病针法

金远林 王晓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集团),广东 深圳 518133]

中风病是中医风、臌、劳、膈四大顽证之一[1]。脑血管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是中国人死亡率第一的疾病,占全国死亡总人口的1/5,致残率高达70%[2]。在中风病的康复当中,中医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在中风病的治疗方面有20余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为“祛瘀生新”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室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在中风病中对“瘀”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3],中风的发生是由于患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缘患者肝肾阴虚,气衰血少,或素体痰盛,又遇劳倦内伤、饮食失调、忧思恼怒、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气血逆乱,上冲于脑,最终出现瘀血阻滞,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本病病位在脑,病因可归纳为气郁、痰阻、血瘀。朱丹溪曾言“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并提出了“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理论[4]。朱丹溪认为,气积、成痰、瘀血是中风病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而中风病的治疗当以“顺气、化痰、活血”为要[5-6]。 而早在《黄帝内经》时就有“祛瘀生新”的论述,《素问·离合真邪论》[7]曰“此攻邪也,疾出以攻盛血,而复其真气”,这句话强调了通过祛除“恶血”以扶助正气;《金匮要略》[8]曰“干血去,则邪出正旺”。 这是是祛瘀生新思想的萌芽。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和总结,认为中风病常见的“痰阻、气郁、血瘀”虽为不同病理产物引起的不同病理状态,但三者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瘀”。在中风病的病机中,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促使中风病的发生以及疾病的发展,“瘀”贯穿着中风病的始终。因此,我们将“痰阻、气郁、血瘀”合而为“瘀”,作为中风病的核心病因病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祛瘀生新法的治疗法则,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取得一定疗效。

2 祛瘀生新法的介绍

根据中风病“瘀”的思想,我们以“祛瘀生新”为纲,提出祛瘀生新方及祛瘀生新针法。祛瘀生新是指通过“祛瘀”“化旧”“去腐”等方法来祛除体内沉积的瘀血及其他陈旧性病理产物,同时应用生新方法来达到瘀祛新生、病愈体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祛瘀生新法包括4个方面:一为祛“恶血”,扶正气。即通过理气的治疗方法,祛除气郁,促进气机的调畅。二为祛郁气,调气机。即通过理气的治疗方法,祛除气郁,促进气机的调畅。三为祛瘀阻,生津精。即通过化痰的治疗方法,祛除痰瘀,促进新的津、液、精的生成。四为祛瘀血,生络血。即通过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祛除血瘀,促进新血化生和新络生成。在此方法论指导下,创造了祛瘀生新方及祛瘀生新针法进行临床运用及实验检验,疗效颇佳,机制确切。

3 祛瘀生新针法的组穴及运用

祛瘀生新针法以阳明经(包括太阴经)中具有明显活血、养血作用的腧穴为主穴。由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合谷、曲池、太冲等穴位组成,其中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属于足太阴经,可健脾益气,养血生新,阴陵泉又是其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可调节上逆之气血,专治脏腑功能,《内经·咳论》亦言“治腑者治其合”。合谷、曲池属手阳明经,可通经络、行气血,太冲为肝的原穴,与合谷相配,可平肝息风、通行气血、养血柔筋。血海、阴陵泉、三阴交三穴用补法以益气养阴,太冲、曲池、合谷三穴用泻法以活血化瘀,此方三阴三阳、三泻三补,诸穴合用,调和气血,从而促进新的精血津液的生成和新的血络生成的作用。

祛瘀生新针法在临床中风的运用中取得一定疗效。在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期中[9],运用祛瘀生新针法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结果发现其在改善脑梗死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对于中风后抑郁的患者[10],祛瘀生新刺络法联合逍遥散治疗能改善抑郁状态,降低中风病的中医临床症候,提高Barthel指数,且肝肾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少,能够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益。在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11],采用祛瘀生新针法,每日1次,连续治疗20 d,患者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14 d,予祛瘀生新针法及Bobath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及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运动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对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帮助[12]。在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方面[13],祛瘀生新针法治疗28 d,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的分级评分及功能评分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亦显著提高。祛瘀生新针法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进而降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4]。

4 祛瘀生新方的组方及运用

祛瘀生新方是由黄芪、人参、水蛭、地龙、土鳖虫、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15]。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有“补气之长”的美称,《神农本草经》谓其补虚;《本草纲目》谓黄芪可“壮肺胃,益元气,活血生血”;《本经疏证》曰“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人参合黄芪,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瘀消而不伤正。水蛭咸、苦、平,归肝经,《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土鳖虫咸、寒,《本草通玄》认为其可“破一切血积”。地龙为清热定惊、通经活络之药,与水蛭、土鳖相伍,走窜力强,可达“祛瘀”“化旧”“去腐”之功。当归既能补血,又因其轻辛,故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又因其质地油润,故能治疗血虚肠燥便秘之症。川芎上行巅顶,下走血海,中开郁结,旁通四肢,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及引药上行之功。当归、川芎为血中气药,二者相合,能通达气血,祛瘀生新,补而不滞。与黄芪相合,则有化瘀而不伤血。方中诸药合用,使气足以推动血行,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

临床研究发现,祛瘀生新方可降低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上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及下肢CSI评分[16]。实验室研究也发现祛瘀生新方可通过提高脑组织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mRNA表达、VEGF蛋白阳性细胞数,从而增强线栓法脑梗死大鼠模型脑组织CD31免疫阳性 MVD,促进血管新生[15]。

5 小 结

中风的发生是由于患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结合经典和临床实践,笔者将“痰阻、气郁、血瘀”的病机合而为“瘀”,提出了祛瘀生新法,即祛除“恶血”以扶持正气,祛郁气以调气机,祛瘀阻以生津精,祛瘀血以生络血;创造了祛瘀生新方及祛瘀生新针法进行临床运用及实验检验,疗效颇佳。

[1]刘荣,许能贵.针灸治疗中风选穴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819-823.

[2]徐洁,谭盛.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现状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3):2095-2098.

[3]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37.

[4]卢红蓉,杜松,胡镜清.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源流考[J].中医杂志,2015,56(10):811-815.

[5]陈东亮,杨克雅.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64,266.

[6]齐玉洁,祝美珍.基于“治未病”思想从肝论治缺血性中风浅议[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40-241.

[7]江舟.祛瘀生新刺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8]张金生.中医“祛瘀生新”理论内涵新解[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704-705.

[9]陈丽华,金远林.祛瘀生新针法为主分期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3,29(5):32,52.

[10]郑景予.祛瘀生新刺络法联合逍遥散治疗中风后郁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1]金远林,王海燕,周启棣,等.祛瘀生新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 52 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6,21(3):40-41.

[12]塔长峰,王海燕,孔杰,等.祛瘀生新针法配合Bobath技术早期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3,33(10):1054-1056.

[13]周蔚华,李忍,黄汝成,等.祛瘀生新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4,30(9):31,34.

[14]金远林,王海燕.祛瘀生新针法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7):29-31.

[15]金远林,王海燕,邱幸凡,等.祛瘀生新法对脑梗死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6):632-633,638.

[16]王海燕,金远林,陈丽华,等.祛瘀生新煎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 46 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通报,2008,7(2):59-60.

猜你喜欢
王海燕中风病针法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群众办好实事
更正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基于VTR-PLFM扩频调制的移动水声通信方法
数码刺绣针法构成规律研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