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旭 王 会 曹 雪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孙 旭 王 会 曹 雪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5例有外走行为或企图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期45例无外走行为或企图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外走行为危险因素及方式。结果实验组危险因素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家属大意致使其外走是常见外走行为方式。结论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多,护理人员需采取积极护理措施进行有效预防,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精神病;住院;外走行为;危险因素;护理
住院精神病患者极易出现冲动、伤人、外走、毁物、自伤、自杀等危险行为,是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点[1]。外走行为为其中常见突发事件之一,主要是指住院精神病患者未得到医师批准,擅自逃离医院的行为[2]。外走行为极易导致患者因失去监护措施带来人身伤害,或病情迁延反复,引发医疗纠纷[3]。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45例有外走行为或企图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5例有外走行为或企图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期45例无外走行为或企图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45例患者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2±2.3);30例为精神分裂症,7例为心境障碍,4例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例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2.5);30例为精神分裂症,6例为心境障碍,5例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例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外走行为危险因素,包括自知力丧失有攻击行为、受幻听妄想支配、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意识及定向力障碍等。并对实验组患者外走行为方式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实验组45例患者中,自知力丧失有攻击行为27例,受幻听妄想支配22例,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10例,意识及定向力障碍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自知力丧失有攻击行为2例,受幻听妄想支配1例,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1例,意识及定向力障碍1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实验组常见外走行为方式:患者家属大意致使其外走33例,占73.3%;采用极端方式破坏门窗外走6例,占13.3%;趁工作人员开门冲出4例,占8.9%;其他2例,占4.4%。
3.1 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危险因素:①自知力丧失有攻击行为:缺乏必要的自知力,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治疗配合性差,对治疗及护理较为抵触,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准备、有计划的攻击,并外走[4]。本研究中,实验组27例自知力丧失有攻击行为,对照组则为2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部分精神病患者在口服或肌注氟哌啶醇等高效抗精神病药物后,极易出现不同程度扭曲痉挛、动眼危象、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反应[5]。一旦患者不能对这些锥体外系反应进行耐受,极易导致其出现外走行为。本研究中,实验组10例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对照组则为1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受幻听妄想支配:多数精神病患者极易受被害妄想症、命令性幻听的影响,对周围人员抱有严重的抵触心理,认为这些人包括医务人员都想害自己,为了躲避“危险”,而出现外走行为[6]。本研究中,实验组22例受幻听妄想支配,对照组则为1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意识及定向力障碍:部分因酒精、急性病毒性脑炎、脑血管病等造成的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在判断时间、地点、人物时不能准确辨别,这就极易导致其出现外走行为。本研究中,实验组5例意识及定向力障碍,对照组则为1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 预防护理措施:①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护理人员需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其发病次数、服药后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与否、是否存在被害妄想、是否自知力丧失等进行掌握,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外走企图,做好防范工作。告知家属加强对患者外走企图及行为的观察,一旦出现,及时对其进行阻止,避免让患者单独活动。②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活动: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安排其进行必要的工娱疗活动,避免患者因对环境不适应,而出现焦虑、紧张、孤独等不良心理;严格控制外界对患者的刺激,减少不利因素。全面了解患者兴趣爱好,指导其积极参与到喜爱的活动中,并按照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以便及时宣泄恶劣情绪。③加强患者监护:在协助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工娱疗、辅助检查、洗澡等活动时,尤其重视加强监护,不可让患者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并且,在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接触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其攻击自己。不得将相关危险品存放在病房周围。针对兴奋躁动的精神病患者,按照其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必要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针对外出患者,实施严格陪伴制度,避免使精神病患者单独外出或单独活动。④规范言行举止:在与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采取规范的言行举止,不能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嘲讽、漠视、粗暴对待等。以亲切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术及具有一定威慑作用的言行,消除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敌对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且能有效减少外走行为的发生。⑤心理性治疗及领悟治疗:鼓励住院精神病患者诉说自身感受及对症状的认识,在交流过程中适当限制精神病患者的诉说,但不能与患者进行辩论。针对存在妄想动摇或幻觉明显改善的患者,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内容向其解释自身的病态体检,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⑥加强夜班巡逻:夜班值班人员尤其需要加强对巡视的重视,针对夜间出现外走行为的患者,立即报于医师,安排人员进行积极寻找,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联系,指导家属配合医务人员寻找患者。针对出现外走行为后,顺利回归医院的患者,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采取有技术性、策略性的方式询问其出现外走行为的原因,及外走经过,从而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措施。针对不能说出外走行为发生原因及经过的患者,在交接班时重点交代,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其再次出现外走行为。
综上所述,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多,护理人员需采取积极护理措施进行有效预防,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1] 王丽萍.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甘肃科技,2012,28(7):148-150.
[2] 黄传群.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预防和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82-183.
[3] 吴凤玉,李卫华.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0(1):83-85.
[4] 李椰.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12):73-74.
[5] 时文芳.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0):116-118.
[6] 夏小华,向辉明,罗一红.住院精神病病人外走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17-18.
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