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增生性回肠炎的治疗

2017-01-15 15:55孟祥忠吉林省公主岭市陶家屯镇畜牧兽医站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5期
关键词:氟苯尼氏菌肠炎

文│孟祥忠(吉林省公主岭市陶家屯镇畜牧兽医站)

一例猪增生性回肠炎的治疗

文│孟祥忠(吉林省公主岭市陶家屯镇畜牧兽医站)

猪增生性回肠炎(PPE),又称猪增生性肠病,是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细胞内劳索尼亚氏菌,不同的文献资料翻译有所差别,如细胞内劳森氏菌、细胞内劳森菌、细胞内罗松菌、罗森氏菌等。该病也有不同的名称,如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回肠炎、局域性肠炎以及肠腺瘤病等。该病主要发生于3~12月龄的育肥猪,2月龄以内和1周岁以上的猪不易发病,但也可以感染。近期,笔者治疗了一例该病例,现作出介绍。

一、发病状况

2017年3月3日,吉林省梨树县双河乡杨船口村养猪户刘某打电话咨询并要求现场诊断。

该户存栏猪200多头,其中基础母猪5头,哺乳仔猪21头,其余为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在同一猪舍内有近10头猪明显发病,几乎不吃料,发病多日,治疗无效,越来越严重,并且在3月2日死亡1头。

二、临床症状

养猪户刘某介绍,其所养猪群发病初期2~3天有4头不食,腹部上收(肚子瘪),体温38.7℃(直肠),逐渐双耳发红,后背及腹下发红。发病猪逐渐增多,有的猪出现呕吐现象。发病猪群体重为30~50千克,为外购仔猪,刚购买到家时连续腹泻几天,之后粪便正常,家里几头母猪所产的仔猪没有发病。

现场所见,发病猪群的猪舍为西厢房猪舍,朝东背西,舍内潮湿,卫生环境差。舍内有20余头35~50千克的猪,症状明显的8头,主见双耳紫红,腹下、背部、两肋及臀部紫红,腹部空瘪,精神沉郁,走路时两后腿无力。

发病后注射过头孢、黄芪多糖、土霉素,未见好转。

三、剖检变化

将3月2日死亡猪只解剖。死亡猪只体重约35千克,白色。双耳、腹部后至臀部紫红,眼结膜潮红,肛门括约肌松弛。

剖检可见,肝脏表面有灰白色指盖大圆形斑,胆囊萎缩,内有少许胆汁。心脏呈心肌炎变化,左右心室瘀血,内有暗红色发黑的凝血块。脾脏腹面有针尖大至小米粒大的红色亮珠突起。双肺有不规则深红色变化。肾脏瘀血肿大,呈紫色,肾盂水肿。胃内仅有少量饲料及黏液,胃底黏膜有紫黑色出血。小肠黏膜尤其是回肠段明显增厚,肠腔明显变小,肠黏膜光滑,呈淡黄白色,似水煮过。大肠内有较多的黑褐色稀便。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切面外翻,呈淡黄色,多汁。

四、实验室检验

取病死猪只的肠黏膜制作成涂片,姬姆萨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劳索尼亚氏菌。

五、初步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增性回肠炎与其他病混感。

六、治疗

发病猪肌内注射黄芪多糖、氟苯尼考,连用5天。用替米考星、黄芪多糖、氟苯尼考混合拌料,同时用电解多维、葡萄糖粉、补液盐饮水,连续使用5天。猪舍用百毒杀(上海派斯德)和碘伏(沈阳丰美)交替消毒。

回访得知,用药后第2天开始,病猪采食量逐渐增加,5天后基本痊愈。

七、结束语

细胞内劳索尼亚氏菌主要侵害猪,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至成年猪,尤其是6~16周龄生长育肥猪易感,发病率为5%~40%,单纯发病死亡率不高,一般为1%~10%,但生长速度明显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若引起继发感染,死亡率可高达40%~50%。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转群、密度过高、湿度过大等各种应激反应,饲喂发霉饲料,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猪场同时存在猪痢疾密螺旋体、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均可促使该病发生。

猪增生性回肠炎发生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美及亚洲国家(地区)。近几年,全国各地猪场均有发病,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亚洲猪病大会资料公布了中国猪场的回肠炎情况,调查全国54个猪场2700份血样(7个年龄段),结果仔猪阳性率83%,母猪阳性率85%,肥育猪阳性率98%;70%的中国猪场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感染了细胞内劳索尼亚氏菌,保育期平均感染率33%,肥育期感染率迅速上升至51%。

该病在预防上尚无有效疫苗,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在猪群中按规定剂量定期使用药物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混合在饲料及饮水中,起到保健预防的效果。

猜你喜欢
氟苯尼氏菌肠炎
奴卡氏菌感染患者的诊治(附21例分析)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分析
氟苯尼考光学异构体的分离测定方法研究
氟苯尼考光学异构体的分离测定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巧用鸡蛋清治猪肠炎
探究“氟苯尼考”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