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书生(陕西省丹凤县畜牧兽医中心)
经营管理
借力精准脱贫发展畜牧产业
文│刘书生(陕西省丹凤县畜牧兽医中心)
产业脱贫是陕西省“八个一批”脱贫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赖以生存或解决畜产品多样需求的主要渠道。当前,各地正处在精准帮扶施策的关键时期,各项政策性扶持项目和资金向扶贫领域倾斜,其主观愿望和动机很好且毋庸置疑,但畜牧产业发展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技能知识,具备生产条件、市场信息、政策机制等综合条件,若盲目发展会出现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的结果,影响精准施策的效果。
结合丹凤县产业脱贫工作实际,帮扶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方面。
1.部门购送仔畜。主要是帮扶包抓部门为贫困户购买或投放一定数量的仔猪、牛犊、家禽、羊等畜禽,由贫困户自行养殖并出售,收益为贫困户所有。这种形式看似很好,但是在实践中因贫困户不懂管理、缺钱购料、无钱购药防病、市场波动及新(改)建畜禽栏舍缺乏资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愿从事养殖或仔畜发放后转身倒卖或缺乏技术导致畜禽死亡等问题。市场行情好时,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市场价格下滑时,怨天尤人。
2.扶贫项目带动。近年来,在大量扶贫项目向合作社或龙头公司倾斜的同时,也将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要求。如70%的资金要用于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这样一来,新型经营主体组建、注册步伐加快。它们在争取扶贫资金的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将用于贫困户发展的扶持资金,量化为畜禽数量投放给贫困户经营,结果出现与部门购送仔畜一样的结局,扶贫帮扶效果难以显现。
3.贫困户自主贷款。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贴息。一部分贫困户瞄准行情利好,自主发展畜牧养殖,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主观脱贫的愿望强烈,应加以扶持和指导,增强发展动力。但也有一部分贫困户存在放贷回收的风险,或在贷款到账后转移其他用途,资金使用难以监管。因此银行在贫困户贷款时,一般要实际入户审查,使很多贫困户出现“贷款难”的困惑。
4.实施“产业贷”动。“产业贷”是近两年有实力的新型主体通过入股、就业、代养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路子。以贫困户自愿加入新型主体合作为前提,以政府风险注资为保障,以农户承贷为基础,以新型主体使用、经营、偿还为主责,以贫困户享受固定收益分红为目标,通过“产业贷”壮大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提质增效。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产业贷”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在正常效益年使贫困户获得良好的收益。免费发放仔畜需要“对症下药”,长久施策。
1.发展保供给。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猪肉进口已经超过150万吨,猪肉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1/40以上;鸡肉进口已经超过45万吨,牛羊肉进口量也逐年递增;乳制品进口180.5万吨,折合生鲜乳占到国内产量的1/3。苜蓿进口量基本相当于国内优质苜蓿的年产量。进口连年增加,对畜牧业生产是重大挑战,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竞争力势在必行。因此,贫困户有选择地发展畜牧业会成为提升生产规模的有益弥补。
2.生产调结构。目前,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40千克左右,其中,猪肉25.6千克、禽肉9.8千克、牛肉2千克、羊肉1.5千克、其他1.1千克;占比分别是64%、24.5%、5%、3.75%、其他2.75%。从数据分析来看,依然是猪、鸡产品发展比重较高,有阶段性过剩风险,牛羊等生产规模和产品具有较大生产潜力。因此,引导贫困户挖掘山区饲草饲料的潜力优势,对调整产业结构大有益处,前景良好。
3.产品保安全。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也时常出现突发性畜产品安全事件的报道,挫伤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发生此类事件的主因是经营者未严格执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畜牧兽医法规,导致出现个别违禁药品在畜禽中长期使用的现象。因此,畜牧产业发展的前提必须是生产安全,这样畜产品才会被消费者放心食用,从而拉动生产需求。贫困山区具有良好的水源、土壤、绿色植物等生态环境,具备养殖生产安全的物质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大有可为。
4.效益稳增长。传统的畜牧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维持日常生产生活的保障,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型,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成为取得养殖效益的先决条件,也应运而生了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引导生产经营者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推动生产提质增效。如今人流、车流、物流频繁,再不会发生畜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但绿色、有机、高端特色的畜产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也是取得养殖效益的增长点。
5.丰富菜篮子。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需求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人们更加需要安全的畜产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是构成“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的前提。优质、安全、多样的肉、蛋、奶产品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消费者日常需求的必用产品。引导贫困山区贫困户发展“菜篮子”工程,是满足城乡群众物质需求的主要补充。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贫困户存在着自身客观上的不足或缺陷,如身体健康原因、思想和懒惰原因、环境恶化原因等,在致贫原因上需要实事求是的把脉分析,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需要各级组织参与共商,出谋划策。一是要组建扶贫协调机构,凝聚发展力量和智慧,形成纵横“一盘棋”发展路径;二是要制定全面、可行、可操作的帮扶政策,促进精准施策;三是要落实结对包抓帮扶的工作机制,转变贫困户因陋就简、保守固化、畏难不前的思想。
2.科学谋划发展模式。畜牧业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其发展效益与市场行情、科技投入、疫情风险、食品安全、经营管理等因素息息相关,要对贫困户的养殖设施、经济能力、基础条件、自身愿望及抗风险能力等进行综合研判,落实因人施策的发展措施。对具备自养能力的,予以政策性扶持,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并在产品销售方面多加关注;对不具备养殖条件的,可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一体化发展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合理分配养殖收益,推动合作共赢。
3.强化科技入户指导。无论是贫困户自养,还是加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合作模式,都需要在养殖技能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施力,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贫困户技能水平,逐步将他们培育成为懂养殖、懂技术的“乡土”明白人,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4.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具备技术、设施、市场、品牌等发展优势,既有发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社会责任,也有扶弱扶智、反哺回馈社会的担当义务,理应在精准扶贫、脱贫的大舞台中给力施展。要依据贫困户自身条件,采取代养、入股、劳务等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在养殖、运输、销售、收购、劳务等环节发展锻炼,这样既能化解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但资金不足的矛盾,又能在生产一线培养造就一批实用型的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