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炳林,钟馨,张燕生(指导),郭明浩*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肛肠科,北京 100026;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外科,北京 100078)
张燕生教授从中医外科角度辨治肛窦炎
杜炳林1,钟馨2,张燕生2(指导),郭明浩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肛肠科,北京 100026;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外科,北京 100078)
张燕生教授认为肛窦炎属于中医外科的“脏毒”范畴。过食辛辣,内生湿热火毒;肠燥便秘,破损染毒;五志过极,郁热邪毒等“毒邪”发于肛门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易反复发作。中医外科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肛窦炎、肛痈、肛漏相当于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阶段尚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邪毒蕴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内治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原则,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则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
张燕生;脏毒;中医外科;肛窦炎
张燕生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施汉章教授的徒弟之一,北京市名中医指导老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医院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外科及肛肠专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在中医外科与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用经方治疗肛肠科疾病。笔者作为他的学生、徒弟或同事,现将其临床对肛窦炎的认识及用药经验整理如下。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1],是发生在肛窦及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脏毒”范畴。其临床特点是肛门部异物或下坠感,肛周潮湿瘙痒,甚至肛门灼热疼痛等,患者症状时轻时重,卧轻立重,晨轻午重,喧轻静重。
肛窦为肛门齿线处开口向上的袋状结构,一般有6~8个,其内有肛腺的开口。肛窦是大便排出时的必经之路,粪渣易存积于此,且容易被干燥的粪块擦破,不利于局部的引流。一旦细菌从其底部侵入到肛腺,造成局部感染,继而向周围扩散而引发其他肛门疾病,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肛乳头肥大等。部分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寝食难安,精神紧张,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因此,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肛窦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因人而异。患者早期表现有肛门内异物或坠胀感,排便不尽感,便后明显,平卧或晨起时有所缓解,严重者可有里急后重感。排便时因粪便压迫肛窦,可有肛门灼热、刺痛。若炎症波及肛门括约肌引起肌肉痉挛可出现不定时的掣痛,时间长短不一,严重者可波及臀部和股后侧。部分患者因肛窦炎症、肛乳头肥大,局部分泌物增多,排便时有黏液流出,或平时不自觉的渗出肛外导致肛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时肛门可有紧缩或灼热感,肛内可触及肛隐窝深大或硬结,伴压痛,或伴肥大肛乳头,肛门镜可见肛隐窝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等。
本病属中医外科“脏毒”范畴,《外科全生集》记载:“脏毒者,纯酒厚味,勤奋辛苦,蕴毒流注肛门。”张主任强调外科疾病应先辨病再辨证[2],局部与全身情况相结合。辨病上,肛窦炎、肛痈、肛漏分别相当于外科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处于疾病初期,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辨证上,《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疡科心得集》曰:“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血之俱发于中也。”肛窦炎发于人体下部,结合中医外科“三焦辨证”,肛窦炎多属湿热为患,虚实夹杂。局部表现如肛门坠胀、灼热疼痛、潮湿瘙痒等,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如口干、便秘等,具体可因过食辛辣,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而成;或肠燥便秘,破损染毒而成;或郁热邪毒灼伤津液,阴津亏损而成。其证总属湿热邪毒,蕴结下焦,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张主任认为,外科疾病虽然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需要从整体出发,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方能确定治则。
肛窦炎的治疗,张主任强调内服、外治相结合,尤其是外治法,体现了中医外科在治疗上的独特优势。概言之,内治法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三原则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实行辨证施治,肛窦炎属疾病初起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阶段,临床宜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法则遵循《理瀹骈文》所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原则,多选用药物熏洗和(或)灌肠。临床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具体治法如下。
以清利湿热,活血通络,托里透毒为总则,结合患者全身情况辨证用药。具体治疗如下:
(1)湿热下注证:肛门灼热刺痛、坠胀不适,便时明显,可有黏液血丝或里急后重;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以止痛如神汤、四妙丸加减运用,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酒大黄6 g,槟榔9 g,苍术20 g,黄柏9 g,秦艽9 g,防风9 g,桃仁12 g,当归12 g,泽泻12 g,牛膝9 g,薏苡仁15 g,生黄芪30 g,三棱9 g,莪术9 g。
(2)阴虚内热证:肛门不适,隐隐作痛,便时明显,肛门黏液溢出;盗汗,口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以凉血地黄汤加减运用,滋阴清热,凉血止痛。
生地15 g,当归12 g,地榆10 g,槐角10 g,黄连4 g,黄芩6 g,赤芍10 g,枳壳10 g,天花粉15 g,荆芥8 g,升麻9 g,生甘草6 g,生黄芪30 g。
外治法与内治法机制相同,但给药途径不同。针对肛窦炎肛门局部坠胀疼痛不适表现,临床多采用药物肛门熏洗或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吸收而发挥疗效[3]。张主任临床选方为:马齿苋15 g,大黄15 g,苦参15 g,大血藤15 g,紫草15 g,地榆15 g,芒硝15 g。煎汤约2 000 mL,趁热先熏蒸,待水温适中(水温不宜过高,以臀部无冰凉不适感即可),然后坐浴,同时用毛巾向上托举肛门按摩(有助于肛窦内存积污物排出和药液发挥治疗作用),坐浴时间约20 min,早晚各1次。方中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大黄、芒硝清热解毒泻火;紫草、马齿苋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排脓;地榆凉血止血;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散瘀、通络止痛之功效。
由于肛窦炎发病部位深隐,部分患者家中坐浴熏洗方法不得当,药物往往难以直达发病部位,临床疗效欠佳。此时张主任多采用上述药物保留灌肠,1日1次,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
①饮食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作息规律,避免熬夜;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大便干燥或泄泻,平素大便后清洗时注意托举按揉肛门,既可疏通局部经络,又可及时清除积存于肛窦内的粪便残渣,防止频繁发作;③随呼吸做提肛锻炼也是有效预防和治疗肛肠疾病的日常保健方法,即深吸气时收缩肛门向内,屏气2~5秒,保持肛门收缩状态,然后缓慢呼气,放松肛门,如此反复练习。嘱患者可早中晚分3次进行,每次3组,每组10次;④肛门有痔疮、肛裂等病变时应及时就诊治疗;⑤个别患者反复就医,精神过度紧张,多思多虑,症状明显大于体征者,需要耐心疏导,必要时请精神科协助治疗。⑥向患者详细交代药物使用方法和日常调护,医患良好的配合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病例1:患者王某某,女性,40岁,教师,身高158 cm,体重54 kg。于2016年6月5日主因“肛门部坠胀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余”来诊。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出差出现大便干燥、排便不尽,随后间断出现肛门坠胀不适、里急后重,严重者可有肛门刺痛,波及臀部,偶有大便带少量鲜血。上述症状时轻时重,劳累及精神紧张时加重,晨起有所缓解。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睡眠。妇科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肛门截石位11点外痔形成,同方位齿线上内痔脱出,指诊时肛门括约肌紧张,肛内5、7点齿线处可触及肛隐窝深大,伴轻压痛,肛门镜可见7点肛隐窝深大、充血,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现症:肛门部坠胀刺痛,间断向臀间沟放射,大便不畅,每日2~3次,少量便鲜血附着于便纸上,口干口苦,纳食少,小便色黄,夜寐欠佳,精神差。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肛窦炎,混合痔。中医辨证:湿热下注证。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处方:①内服方:酒大黄6 g,槟榔9 g,苍术20 g,黄柏9 g,秦艽9 g,防风9 g,桃仁12 g,当归12 g,泽泻12 g,牛膝9 g,薏苡仁15 g,生黄芪30 g,三棱9 g,莪术9 g。7剂,水煎服,日1剂。②外洗方:马齿苋15 g,大黄15 g,苦参15 g,大血藤15 g,紫草15 g,地榆15 g,芒硝15 g。14剂,每剂煎汤约2 000 mL,先熏后坐浴约20 min,同时用毛巾向上托举肛门按摩,早晚各1次。③肛泰栓1 g,纳肛,早晚各一1。同时嘱咐患者放松心情,清淡饮食,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患者经1周治疗后肛门部症状明显缓解,大便通畅,精神明显好转。守方继续治疗两周后,患者痊愈。
按:肛窦炎的发生与肛门部位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全身状态不佳在肛门局部的具体表现,治疗也因其部位深隐、症状不一而相对棘手,病情迁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该患者因出差劳累后出现大便干燥,便血,肛门坠胀疼痛,结合专科检查,加之全身表现口干口苦、小便黄及舌苔脉象等,诊断为肛窦炎,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型,确立治则为清热利湿、活血通便止痛。张燕生教授从中医外科“脏毒”角度辨治该病,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并重,同时强调日常调护,思路清晰,疗效确实。
病例2:宋某某,女,68岁,农民,身高152 cm,体重48 kg。于2016年6月23日主因“肛门部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来诊。患者自诉3个月以来肛门内约1指深处疼痛坠胀,可波及臀部,间断发作,发无定时,时轻时重,痛苦难耐,欲有轻生念头,大便不成形,每日2~4次,无便血及便黏液,纳食少,精神差。自行栓剂纳肛及药物灌肠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检查腹部及盆腔彩超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肛门外观发育正常,指诊时肛门括约肌松弛,肛内7~9点齿线上可有触痛,退指未染血迹,肛门镜可见9点肛隐窝深大,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齿线上3、7、11点黏膜隆起,充血明显。电子直乙镜未见明显异常。舌淡苔薄腻,脉滑。西医诊断:肛窦炎,内痔。中医辨证:脾虚湿蕴化热。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处方:①内服方:党参12 g,升麻8 g,柴胡6 g,生黄芪30 g,生甘草10 g,苍术20 g,黄柏9 g,桃仁12 g,当归12 g,泽泻12 g,牛膝9 g,薏苡仁15 g,益智仁12 g,陈皮8 g。7剂,水煎服,日1剂。②外洗方、栓剂纳肛及情志调护同上。1周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成形,较前通畅,精神明显好转。守方继续治疗2周后,患者发作频率不明显。嘱咐患者适当家务劳动,分散注意力。
按:患者老年女性,形小体弱,平素脾虚体质,运化失职,日久湿蕴化热,下注肛门而发本病,加之妇女平日无事,闲暇多思导致症状反复无常,时轻时重。张师强调整体与局部共治,栓剂纳肛、中药坐浴的同时给予汤药健脾祛湿、凉血止痛。
病例3:付某某,男,32岁,公司职员,身高182 cm,体重78 kg。2016年4月5日因“肛门不适反复发作5个月”就诊。患者诉5个月前出现肛门疼痛,坠胀不适,大便偏干,偶有少量便血附着于便纸上,自行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剂纳肛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就诊于外院后诊断为“混合痔”,给予手术切除。术后便血症状缓解,但肛门坠胀不适仍间断出现,熬夜及大便干燥时明显,时有肛内少量黏液外溢,患者精神紧张,四处求医而不治。查看患者肛门外观呈术后改变,指诊肛门括约肌紧张,肛门内未及明显触痛,退指未染血迹,肛门镜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考虑患者多方求医,加之病情迁延,思想压力较大。向其详细交代病情,平素饮食需清淡,避免熬夜,工作勿繁重,保持大便通畅及肛门清洁,必要时可适当休假放松心情。给予上述中药外洗清热解毒止痛的同时,加用口服方柴胡12 g,黄芩6 g,陈皮8 g,赤芍12 g,白芍12 g,枳壳10 g,生炙甘草各10 g,焦山楂12 g疏肝和胃,透达郁阳。嘱咐患者平日将注意力多用于工作和社交上,患者治疗两周后自觉肛门局部症状有所缓解,周身轻松,精神好转。
按:本例肛窦炎患者曾多处就医,采用保守及手术治疗,但自身症状仍存在,但专科检查却没有明确的病灶,症状明显大于体征者。张师认为,此时需要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承认其痛苦的存在,向患者耐心疏导,向其详细交代药物使用方法和日常调护,医患良好的配合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陆金根.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2-176.
[2]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27.
[3] 刘佳丽,常毓颖.大承气汤治疗严重脓毒症有效性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5,32(1):99-100.
2016-09-01
2016-10-20
杜炳林(1982-),男,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外科学肛肠专业。
*通讯作者:郭明浩(1970-),男,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R249;R266
A
1002-2392(2017)01-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