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海珍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青石嘴镇畜牧兽医站 810399)
牛呼吸道线虫病防治
冶海珍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青石嘴镇畜牧兽医站 810399)
牛呼吸道线虫病是养牛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网尾线虫是主要发病种类,呈地方流行;虫体感染后通过物理性刺激和化学分泌物的作用对呼吸系统造成破坏;患牛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后期机体缺氧,呼吸道症状明显;粪便虫卵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加强管理和药物预防可很好的控制本病;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期是潜伏期和发病前期,后期较难根治,应以预防为主。
牛;呼吸道;线虫;防治
牛呼吸道线虫病是线虫寄生于牛呼吸系统所引起,在我国广泛流行,常见寄生虫为网尾线虫,占本病发生的90%以上,牛感染后对呼吸系统危害严重,尤其是幼龄牛,死亡率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网尾线虫是牛呼吸系统线虫病的主要发病种类,临床常见的有胎生网尾线虫、丝状网尾线虫和骆驼网尾线虫,其中胎生网尾线虫寄生于牛,广泛流行于我国西部地区。本虫耐低温,4℃左右仍能繁殖,但不耐干燥和高温,对放牧牛群危害较大,幼虫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可很快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温度高30℃时发育会受到影响。网尾线虫的虫体呈乳白色,外表细长,生殖系统发达,常呈地方性流行。
呼吸系统受到感染后,雌虫可产生大量含有幼虫的卵,随着呼吸或咳嗽等动作上移至咽喉部位或口腔,当牛吞咽食物时可将卵带入消化道,在消化道中孵化出一期幼虫,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温湿度下很快蜕化发育,变为感染性幼虫,整个过程约一周左右,感染性幼虫可污染牧草和水源,随着动物采食和饮水再次进入消化道,破坏肠壁,随血管和淋巴管到达肺部,并进一步生长和发育,达到性成熟后,产下卵,并通过呼吸道到达咽喉和口腔,重新循环形成感染。
虫体感染后可在体内进行移动,由于物理性刺激作用,肠黏膜和肺组织常受到损伤,临床上很多本病常继发细菌感染,引发大叶性肺炎,随着虫体长大,侵害波及气管和支气管,造成分泌加强,气管中充满黏液和脓性分泌物,有时混有血液,对细小气管造成阻塞,局部肺泡膨胀不全,出现代偿性水肿。有虫体寄生的部位出现异物性机化包裹,触之坚硬,可用于临床检查。虫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向外排出分泌物,其中含有毒素,加剧肺泡侵害。
病初患牛表现咳嗽,因前期气管只是单纯发炎,以干咳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分泌物逐渐增多,开始出现湿咳,而且非常频繁,越来越严重,经常在鼻孔处发现有大量黏性液体,体温可轻微上升,一般不超过40℃,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听诊湿性啰音明显,通常病程在半个月以上,期间病牛逐渐消瘦,精神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走路缓慢,容易掉群,临死前机体严重缺氧,体表发凉,口吐白沫,最终窒息身亡。
根据临床发病症状可初步诊断,对粪便进行水洗沉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一期幼虫则表明有本虫感染,可以确诊。如果病牛死亡,剖检后在支气管和气管中发现有一定量的虫体和相应病变时,也可以对本病进行确认。
预防本病主要从牛群管理和药物预防两方面进行。
湿冷环境非常利于虫体生存,我国很多牧区分布着沼泽地和水洼,虫体在这种环境中能长时间存活,放牧牛群应远离这些地带,尽量在沿河流的干燥地带放牧,河流中的水一般处于流动状态,相对干净。如果牧区草场足够大,可以将其划分若干区域,几个区域轮流放牧,同一时期内相互不形成干扰,利于牧草集中生长。
每年定期对牛群驱虫,驱虫期间牛群集中管理,排出的粪便焚烧或者堆肥发酵处理。驱虫药物可选择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粉、左旋咪唑粉、阿苯达唑片、伊维菌素注射液等,对线虫病的预防效果理想,使用时最好在首次用药后隔一周左右再进行第二次用药。
左旋咪唑对线虫治疗作用较好,临床按照10mg/kg体重的剂量使用,不但对线虫驱杀作用明显,还具有提升免疫力的作用;丙硫咪唑也能治疗本病,按照10~15mg/kg体重投药,可彻底杀灭体内虫体,但本药对胚胎有一定毒性,妊娠期间的母牛慎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是相对比较新的抗线虫药,作用机理独特,对牛几乎无任何毒副作用,安全性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最好选择注射剂,以0.3mg/kg药量肌肉注射,一周之内体内95%以上的虫体都能杀死,一周后重复给药一次,可彻底将虫体杀灭。
对线虫具有较强抑杀作用的药物可很快杀灭牛体内的虫体,但必须提醒大家,一旦形成感染,虫体可能会深入肺泡,并形成虫囊包裹,药物较难进入,即使虫体被杀死,其尸体也会在体内残留,非常难以机化和吸收,长时间存在并持续刺激肺部,造成很多后遗症,难以彻底根治。所以本病的最佳治疗期是在疾病发生的前期或潜伏期,但前期或潜伏期感染牛症状不明显,难以察觉,等表现出症状后大部分已经发展到中后期,因此,本病的预防远远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