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妍 (辽宁省朝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122629)
猪场温湿控制主要措施
吴淑妍 (辽宁省朝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122629)
(1)高密度是指适当增加养猪密度。冬季是哺乳母猪每头4~4.5㎡,空怀或妊娠母猪每头1.6㎡,6~8月龄的后备母猪或肥育猪每头0.8㎡,3~5月龄幼猪每头0.4~0.5㎡,1~2月龄仔猪每头0.3㎡。(2)厚垫草。在猪趴卧区铺20~30cm厚的垫草即可。(3)卧满圈。在猪趴卧区将猪装满,不留空闲位置,互相利用猪群体温保暖。(4)半关闭。该种饲养是指猪吃、住、饮水在猪舍内,排便到舍外运动场。肥育猪、断奶仔猪可不在舍外排便,饲养员定时将粪便收集起来运至贮粪场。
初生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需要提高环境温度。寒冷不仅增加饲料消耗、减缓生长速度,也是各种腹泻病的主要诱因。(1)选择高效率的防寒保暖方法。可应用辐射热源如保温灯、电热板、暖气、热风炉等提高环境温度。防寒保暖的效率和成本,可因方法、设备及各种条件之不同而差异甚大。理论上,保温灯的产热效率较电热管差,耗电较多;热水加温的能源效率也因经过传递转换过程,较直接电热低。然而,电价、各种设备的价格 (保温灯、电热板、电热线圈等)、各项设备的安装费用和损耗或维修的难易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 (地热、机械、产热、燃料供应)等,各地皆不相同。应因地制宜,妥善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装置保温设施,以求最大经济效益。(2)利用多重措施。温度效应是多重因子交互的综合影响,所以仔猪的保温也应从多方面着手。例如,减少地面传导失热,阻绝贼风的对流散热,控制潮湿环境,这几项都可加强保温效果。(3)维持适当的保温区域。一窝2周龄的仔猪 (10~12头)若每头都无拘无束地舒适横躺,所需面积约为0.6m2,故保温面积以此为准,铺设地面的电热管或热水管;如果用保温灯或电热板,则要考虑产热能力和悬挂高低,也要注意其辐射面积是否涵盖适当范围。(4)细心观察仔猪行为,确保保温效果。若保温适中,每头仔猪常栖于保温区域内,且舒适地横躺或侧卧而沉睡;当保温不足,则仔猪直卧互拥、结伙取暖;仔猪若有颤抖现象,则为受寒的表征。过度的保温不致危害仔猪,但浪费能源不经济。
夏季猪舍围护的隔热性能对防暑降温十分重要,特别是西墙。设计猪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和猪的生理要求正确选择建筑材料,合理设计结构方案,通过改变猪舍的屋顶结构设计,采用隔热材料,如木板、聚苯乙烯板等建筑材料,也可将屋顶建成两层,中间的空气被晒热的外层加热而变轻。从气口排出,将热量带走,冷空气由进气口进入,如此循环不断,减少传入里层的热量,降低屋顶内表面和舍内的空气温度。也可在屋顶隔热性能的基础上,安装通风屋顶可起到较好的防暑作用。采取安装喷雾系统、加强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等措施,对降低猪舍温度有明显效果。现代化猪舍多采用湿帘降温系统,特别是在妊娠舍、公猪舍与配种舍及肥猪舍,采用湿帘加轴流风机的负压通风系统,效果很好。另外,在猪舍设计时,一般以50~100m为宜,最好不超过120m。
现代化养猪场多数为封闭式猪舍,其湿度增大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打扫卫生用水冲洗致使地面过于潮湿;猪只饮水时玩水将水滴在猪舍内;粪便尿液弄湿猪舍;猪只集中饲养呼出的气体排放增加了空气湿度;排风通气不畅等。这些原因均造成水汽密度比空气小,不断上升,故越接近舍顶,水汽也愈多,形成上下层水汽较多,中层较少的现象。这些水汽因未及时排出而在猪舍内上下流动,从而造成猪舍内湿度过大,影响猪只正常生长发育。为给猪群创造一个干燥、卫生的环境,在防湿问题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全部安装使用自动饮水器。(2)把分娩舍和保育舍修建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同时要在地面和墙基设防潮层。(3)冬季猪舍封闭,更要尽量减少用水。(4)对猪粪尿和污水应及时清除,以防在舍内积存。(5)保证通风系统性能良好,及时将舍内过多的水汽排出。封闭式猪舍要设置天窗。(6)有条件的猪场可改建上床、上网设备,使猪只脱离地面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