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喻超 姚瑰玮 刘晨鹏 侯 杰
(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海南核果木化学成分的研究
罗喻超 姚瑰玮 刘晨鹏 侯 杰
(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目的研究海南核果木(Drypetes hainanensi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半制备HPLC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核果木枝叶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氢阿魏酸(1)、3,5-二甲基没食子酸(2)、原儿茶酸(3)、阿魏酸(4)、七叶内酯(5)、咖啡酸(6)。结论所得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海南核果木;枝叶;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海南核果木系为大戟科核果木属植物,产于海南省等地。核果木为海南民间常用药材,有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1-4]。该植物在海南热带雨林中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针对海南核果木的丰富资源以及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继续对海南核果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各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对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最终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确定为:二氢阿魏酸(1)、3,5-二甲基没食子酸(2)、原儿茶酸(3)、阿魏酸(4)、七叶内酯(5)、咖啡酸(6)。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Bruker AVⅢ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N-1100型旋转蒸发仪(日本东京理化公司);SZ-93型循环水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超声清洗仪(昆山市超声清洗仪器厂);硅胶薄层板(上海化科实验器材有限公司);柱色谱硅胶(北京京科瑞达科技有限公司);凝胶(Sephadex LH-20,GE Healthcare);LC-10AD半制备液相色谱仪。
海南核果木枝叶10kg,阴干,粉碎后回流提取(70%乙醇),得提取液。提取液经旋转蒸发仪加热(70 ℃)减压浓缩,直至无醇味,向浓缩液中加入蒸馏水,至溶解完全。水溶液采用有机溶剂依次萃取(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分别萃取3次,萃取液经旋转蒸发仪浓缩后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180 g。取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硅胶柱色谱,有机溶剂作用洗脱机(石油醚∶乙酸乙酯=1∶0~0∶1)梯度洗脱,收集流份。取石油醚-乙酸乙酯(4∶1)经硅胶柱色谱分离,收集洗脱液浓缩后到5个部位Fr.1~5。所得部位经过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分离,进一步经高效液相半制备型HPLC分离,得到化合物1~6。从Fr.2得到化合物5(5 mg);从Fr.3得到化合物2(12 mg)、4(5 mg)、6(32 mg);从Fr.4得到化合物1(10 mg)、3(3 mg)。
化合物1:白色粉末,1H-NMR(600 MHz,CD3OD)δ:6.66(1H,d,J=8.4 Hz,H-6),6.62(1H,d,J=2.4 Hz,H-2),6.5(1H,dd,J=8.4,2.4 Hz,H-5),3.6(3H,s,-OCH3),2.76(2H,t,H-7),2.55(2H,t,H-8)。依此化合物1确定为二氢阿魏酸[5]。
化合物2:白色粉末,1H-NMR(600 MHz,CD3OD)δ:6.67(2H,s,H-2,6),3.75(6H,s,3,5-OCH3)。依此化合物2确定为3,5-二甲基没食子酸[6]。
化合物3:无色结晶,1H-NMR(600 MHz,CD3OD)δ:7.42(1H,d,J=1.8 Hz,H-2),7.44(1H,d,J=7.2 Hz,H-5),6.68(1H,dd,J=7.2,1.8 Hz,H-6)。依此化合物3确定为原儿茶酸[7]。
化合物4:无色结晶,1H-NMR(600 MHz,CD3OD)δ:7.8(1H,d,J=1.8 Hz,H-2),6.95(1H,d,J=8.0 Hz,H-5),7.13(1H,dd,J=8.0,1.8 Hz,H-6),7.53(1H,d,J=15.6 Hz,H-7),6.27(1H,d,J=15.8 Hz,H-8),3.88(3H,s,-OCH3)。依此化合物4确定为阿魏酸[8]。
化合物5:白色粉末,1H-NMR(600 MHz,CD3OD)δ:7.82(1H,d,J=9.6 Hz,H-4),6.97(1H,s,H-5),6.78(1H,s,H-8),6.22(1H,d,J=9.6 Hz,H-3)。以上数据与文献[9]报道一致,故化合物5确定为七叶内酯。
化合物6:无色油状,1H-NMR(600 MHz,CD3OD)δ:7.10(1H,d,J=1.8 Hz,H-2),6.78(1H,d,J=8.0 Hz,H-5),7.10(1H,dd,J=8.0,2.4 Hz,H-6),7.60(1H,d,J=15.8 Hz,H-7),6.28(1H,d,J=15.8 Hz,H-8)。依此化合物6确定为咖啡酸[10]。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Kuete V,Dongfack MD,Mbaveng AT,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methanolic extract and compounds from the stem bark[J].Chin J Integr Med,2010,16(4):337-343.
[3] Awanchiri SS,Trinh-Van-Dufat H,Shirri JC,et al.Triterpenoids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from Drypetes inaequalis[J].Phytochemistry,2009,70(3):419-423.
[4] Chiozem D D,Trinh-Van-Dufat H,Wansi JD,et al.New friedelane triterpenoids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from the stems of Drypetes paxii[J].Chem Pharm Bull,2009,57(10):1119-1122.
[5] 王明安,王明奎,彭树林,等.青檀树皮中的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6(13):5-8.
[6] Wen Q,Lin X,Liu Y,et al.Phenolic and Lignan Glycosides from the Butanol Extract of Averrhoa carambola L.Root[J].Molecules,2012,17(10):12330-12340.
[7] 刘树民,王宇,张洪财,等.诺丽果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2,43(11):2150-2153.
[8] 姚娜.接骨丹,接骨木,葛根和棉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3.
[9] 朱粉霞,王静静,宋捷.胆木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2013,48(2):276-280.
[10] 张立平.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7.
R282.71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