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培 王 冰(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30例
张培培 王 冰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穴位埋线;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中风引起的食物不能下咽或咽下易呛为主要表现的中风并发症。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脑卒中损伤与吞咽相关的中枢或神经,影响吞咽动作的完成。西医主要依赖康复治疗,无特效疗法。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30例患者均来自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6年10月针灸科病房及门诊部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2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
诊断标准[1]:①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分;②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伴有构音障碍;③无舌肌萎缩,咽反射存在;④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⑤头颅CT或MRI显示脑干以上部位梗死或出血。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标准;年龄40~75岁;自愿加入本观察,并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和认知障碍者;②合并影响吞咽功能的口腔疾病、舌咽喉疾病及食管疾病者;③合并梅毒、艾滋病等相关传染性疾病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穴位埋线治疗。
A组穴位:廉泉、风池、哑门、丰隆;B组穴位:夹廉泉、风府、合谷、太冲、三阴交。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俯卧位,选定穴位,用碘伏或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选用7号埋线针(0.70 mm×65 mm),4-0号羊肠线,取0.5 cm的羊肠线,放入针管,用针芯抵住,对准穴位快速刺入,其中廉泉、夹廉泉、合谷、太冲垂直埋入8 mm,丰隆、三阴交垂直埋入10 mm,哑门、风府向下颌方向埋入8 mm,风池向鼻尖方向倾斜埋入10 mm,缓慢进针至肌肉层。当患者出现酸、麻、沉、胀等针感时,左手边推针芯,右手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置在穴位内,退出穿刺针后针孔处用消毒棉球按压,胶布固定。每2周1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进行,两组穴位埋线完成后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疗效标准:根据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痊愈:洼田饮水试验1~2级,能正常进食;显效:洼田饮水试验达3级,能基本进食,不需鼻饲,有呛咳;有效:洼田饮水试验4级,能部分进食,需静脉补充营养;无效:洼田饮水试验5级,完全不能经口进食。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痊愈3例,占10.0%;显效14例,占46.7%;有效9例,占30.0%;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为86.7%。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并发症,中医认为,此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相煽、痰瘀阻滞为标[2]。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此病,廉泉为任脉之穴,针刺此穴可治疗咽喉疾患;廉泉、夹廉泉、哑门为局部取穴;风池、风府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合谷、太冲合用,为开四关,有平肝潜阳、行气活血之效;丰隆穴为化痰要穴,可健脾化痰;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诸穴合用,可行气活血、醒脑开窍、健脾化痰,促使患处组织功能恢复正常。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程慧.穴位埋线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