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17-01-15 07:07:11孟繁玮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3期
关键词:抗凝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孟繁玮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吉林 松原 138000)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孟繁玮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78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100 mg/d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200 mg/d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NIHSS(卒中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周及3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予以200 mg/d的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好,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阿司匹林;老年;脑梗死;急性

在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及早的保护脑组织,阻止梗死继续扩大外,抗凝治疗也是防止梗死再发的关键[1]。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但是该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中,应选择多少剂量的阿司匹林既提高抗凝的效果而又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发反应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次笔者以我院收治的老年进行脑梗死患者为例,分析予以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7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对其进行编号,并使用电脑产生随机数表,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7例;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5±2.0)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8例;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3.0±2.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据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两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于本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①排除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及严重心、肝、肾、肺等器官器质性疾病患者;②排除脑出血、脑部肿瘤及脑部器质性病变患者;③排除严重精神疾病、智能障碍患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低分子右旋糖肝、血管扩张剂、中药活血化瘀及卧床休息治疗。观察组另外使用200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1021)口服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100mg/d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抗凝治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使用其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拟用药3周。

1.5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缺损评价使用NIHSS(脑卒中量表)[2],分值0~45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疗效判定:治疗效果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病残分级≤2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30%~60%,病残程度3~4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或减少低于30%,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有23例治疗显效,13例治疗有效,3例治疗无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中治疗显效有20例,治疗有效有9例,治疗无效有1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4.4%。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0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25.5±4.5)分、(20.2±4.0)分、(15.5±3.0)分、(10.2±2.0)分。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26.0±4.5)分、(21.2±4.0)分、(18.5±3.5)分、(14.3±2.0)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1.568)P>0.05,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周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51、8.304),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相比: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大便隐血阳性,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观察组患者中大便隐血阳性出现3例,胃肠道刺激症状出现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2.014,P>0.05)。

3 讨 论

脑梗死多是由于吸烟、喝酒、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引起患者出现高血脂和高血压症状,继而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使血小板聚集沉着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当斑块脱落时可随着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引起堵塞,造成脑部的供血障碍,使脑组织出现供血供氧障碍[4]。由于该病起病突然,病情发展快,因此在临床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地改善和恢复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阻止梗死的进一步进展,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保护脑细胞。改善脑组织供血的关键在于抗血小板的聚集。阿司匹林为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该药物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血检素A2(TXA2)的合成和释放[5],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和纤维蛋白的合成,抑制血栓的形成。另外阿司匹林还有抗炎作用,可阻碍人体内一氧化氮的形成,有抗氧化、对抗自由基的作用。

虽然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然而其具有抑制TXA2的作用,若大剂量的使用可导致高浓度的阿司匹林作用于TXA2,使体内的TXA2失衡,引起消化道的损伤和出血。我国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5]的推荐使用剂量的100~300 mg/d,然而老年患者其身体体质差,在急性脑梗死其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因此在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既要确保患者的抗凝效果又要防止其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在笔者的研究结果中应用200 mg/d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有效率、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优于使用100 mg/d治疗的对照组,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予以200 mg/d的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好,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倪桂莲,林翔东,徐素琴.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6):15-16.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2011,14(35):4013-4017.

[4]肖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今日健康,2015(3):23-23.

[5]李文媛,郭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9((19):15-18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R743.3

B

1671-8194(2017)33-0096-02

猜你喜欢
抗凝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祝您健康(2023年9期)2023-09-05 02:06:28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家庭医药(2021年14期)2021-12-02 04:22:41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山东医药(2015年38期)2015-12-07 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