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玉莹
(山东省夏津县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200)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霍玉莹
(山东省夏津县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200)
目的对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将这90例患者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患者45例。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对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并对两组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是95.56%;对照组的患者满意程度为82.22%;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满意程度明显超过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规范护理以及投诉出现的概率要远远比对照组低(P<0.05);而两组意外事件出现的概率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将风险管理运用进去,能够切实提高护理的质量,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切实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有推广的价值。
血液透析;护理管理;风险管理
血液透析利用的是半透明膜原理,将患者身体中的有毒物质、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和电解质排出来,从而帮助患者净化血液,血液透析液是现在临床进行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血液透析本身的专科性比较强,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比较高。现在需要透析治疗的人群数量不断的增加,操作的风险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所以,做好血液透析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对于治疗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将这90例患者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患者4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0~67岁,平均为37.96岁;1周进行1~3次的透析,平均为每周2.4次;原发病:27例患者患慢性肾功能衰竭,13例患者患糖尿病肾病,5例患者患高血压肾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1~68岁,平均为39.14岁;每周透析1~3次,平均每周透析2.3次;原发病:26例患者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4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5例患者为高血压肾病。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组患者上述各方面对比差异教学,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1]。
1.2 方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严格根据医嘱,进行无菌操作。观察组的患者则以对照组为基础来进行风险管理。
1.2.1 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对于血液透析时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不断的完善签字和告知制度,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的规程,重视护理风险监控的强化,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根据操作规程来进行操作[2]。
1.2.2 做好护理培训:首先,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的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其责任风险意识;其次,需要培训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尽量避免因为操作技术等方面原因而导致风险出现的概率,确保动静脉穿刺能够一次性的成功,避免因为穿刺次数多而导致鼻塞或者内瘘血肿的情况出现;最后,操作时必须根据无菌消毒的相关原则进行,并且使用的透析用品应该是一次性的[3]。
1.2.3 进行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根据本组或者科室的相关情况进行应急预案的制定,从而应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比如透析机故障、病房突然停电以及患者反应不良等。
1.2.4 管理好护理的过程:首先,对于进行内瘘穿刺的部位应该严格根据固定用胶布将其固定住,静脉穿管的地方应该换药固定,避免出现穿刺感染或者穿刺针脱落的情况;其次,在进行透析的时候,需要做好巡视工作,观察穿刺或者插管的地方是否存在导管移位或者渗血的情况,对透析器进行观察,看肝素和凝血的追加量是不是真正的准确;再次,透析观察中应该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是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避免出现并发症;第四,对患者透析前后的体质量变化进行监测[4],对其干体质量进行准确的计算,这样能够更好的指导超滤脱水资料,避免透析的过程中出现失衡的情况;第五,在透析前需要用生理盐水彻底的预冲透析管路和透析器,从而确保透析器闭路循环时间真正的充足,避免出现热源反应;最后对配血和输血的流程进行规范,严格根据相关的制度进行,避免出现血液错放或者错输的情况。
1.2.5 做好护患沟通:对于患者和家属应该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及时的告知其治疗的方案和进展情况,避免因为沟通不到位而导致医患纠纷的出现[5]。
1.3 观察指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情况进行分析,调查患者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来分析处理相关的数据,若是P<0.05,那么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28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10例患者满意,5例患者认为护理一般,2例患者不满意,43例患者满意,满意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11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15例患者满意,11例患者认为护理一般,8例患者不满意,37例患者满意,满意率为82.22%。两组的差异P<0.05。
血液透析时有创疗法的一种,并且操作的过程比较复杂,对护理和医师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主要是毒物中毒急性药物中毒的患者、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并且变化快,并且全身的状况比较差,随时可能会出现意外[6]。血液透析主要是利用人工手段来处理患者身体中的血液来净化血液[7]。在这个过程中,医疗器械或直接和患者的血液接触,并且长时间的深静脉置管以及动静脉穿刺很容易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此外,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往往本身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或者抵抗能力比较差,甚至还有些患者需要通过重复输血来进行治疗,非常容易出现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的情况[8]。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时候,护理人员有没有根据相关的要求来操作仪器会直接给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所以,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好风险管理。
传统护理管理的重点往往是个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流程以及护理制度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并且,这种护理管理的手段,仅仅在风险出现后能够发生作用,很难对风险发生进行预防[9]。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完善血液透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对医疗护理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不但能够切实提高医护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还能够降低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风险出现的概率。与此同时,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能够降低医护人员因为技术不到位而导致风险出现的概率,确保患者的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进行应急预案的完善也能够降低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在血液透析治疗的时候,必须严格做好护理配合,抓好每一个细节,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患于未然,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10]。通过分析,将风险管理应用到血液透析护理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必要在临床上推广。
[1] 曹建侠.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10):1388-1391.
[2] 李姮瑛,李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66-68.
[3] 刘明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19-121.
[4] 王慧.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8):16-17.
[5] 孙雪梅,江明浩,郭义娟,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6(10):75-76.
[6] 林秀梅.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263-264.
[7] 陈琳,陈莹.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2):162+164.
[8] 郑慧琳,张弘,陈永梅,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8):4156-4157.
[9] 袁红芝,贾维力,马琳,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145.
[10] 崔晓洁,李静.简述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160-162.
R472
B
1671-8194(2017)25-02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