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2017-01-15 09:46:45刘洪岩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5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胃肠道螺旋

刘洪岩

(凌海市人民医院,辽宁 锦州 121200)

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刘洪岩

(凌海市人民医院,辽宁 锦州 121200)

目的探讨针对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分析在实施疾病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肠道外间质瘤患者24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临床针对所有患者全部选择多层螺旋CT检查的方法,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以突出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所有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临床完成多层螺旋CT扫描后发现,全部属于单发病灶。于结肠系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2例,于小肠系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4例,于大网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8例,于腹膜后表现出肿瘤的患者10例。患者肿瘤的直径为2.3~25.6 cm,平均直径为(8.92±1.25)cm;患者发生病变边缘,多表现为较不清晰,依据患者腹腔的形态,对于体积较大的肿块表现出塑形生长的现象。患者的周边表现出移位的情况以及受压的情况,同周围之间的界限较为清晰。表现出不规则形态的患者18例,表现出类圆形的患者6例,表现出密度不均匀的患者18例,能够发现低密度坏死区的情况,并且表现极不规则。表现为密度均匀的患者6例,并且均属于软组织肿块。结论针对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临床在实施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有效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诊断效果明显,凸显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

肠道外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

于患者的结直肠位置、患者的胃部以及患者的小肠等位置较易表现出胃肠道间质瘤的情况。而对于胃肠道外间质瘤疾病,于临床较为罕见,诸多于患者的肠系膜以及腹膜后等位置出现,因为疾病的发生位置较为特殊,从而导致在实施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疾病误诊率[1]。为了分析在对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实施疾病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于临床均展开多层螺旋CT扫描,最终对于肿瘤出现的位置等可以有效明确,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肠道外间质瘤患者24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1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39~7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69±5.29)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症状、腹部包块症状、腹痛症状以及黑便等系列症状。患者的疾病病程为12 d~3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25±0.23)年,手术后对所有患者实施病理诊断,最终有效确诊患者出现了肠道外间质瘤的情况。

1.2 方法:所有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在进入到医院后,临床选择多层螺旋CT扫描的方法展开疾病诊断。在准备对患者实施临床扫描前,要求所有患者需要保持为空腹状态,时间为8 h[2]。在准备对患者实施临床检查之前的1 h,选择矿泉水要求患者需要分次口服,总剂量为1000 mL[3]。协助患者体位选择仰卧位,控制患者临床实施扫描的范围为患者的膈顶直至患者的耻骨,调整螺距以及层厚分别为1.5以及5 mm[4]。之后选择碘海醇对患者于临床实施肘静脉注射,完成后于临床展开增强扫描,完成注射的30 s后,于临床对患者实施动脉期扫描。完成注射的60 s后,于临床对患者实施门静脉扫描[5]。之后将获得的图像进行有效传输,经过Vitrea分析后,有效完成图像处理干预,针对患者发生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肿瘤形态等相关情况进行准确记录,针对增强特点实施认真分析[6]。

2 结 果

2.1 CT扫描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所有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临床完成多层螺旋CT扫描后发现,全部属于单发病灶。于结肠系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2例,于小肠系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4例,于大网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8例,于腹膜后表现出肿瘤的患者10例。患者肿瘤的直径为2.3~25.6 cm,平均直径为(8.92±1.25)cm;患者发生病变边缘,多表现为较不清晰,依据患者腹腔的形态,对于体积较大的肿块表现出塑形生长的现象。患者的周边表现出移位的情况以及受压的情况,同周围之间的界限较为清晰。表现出不规则形态的患者18例,表现出类圆形的患者6例,表现出密度不均匀的患者18例,能够发现低密度坏死区的情况,并且表现极不规则。表现为密度均匀的患者6例,并且均属于软组织肿块。于动脉期表现出部分强化的患者2例。观察患者的CT值增加的幅度在30~46 Hu,能够发现患者的肿瘤血管表现出线条状的情况,于静脉期表现出持续性强化的情况,表现出肝转移性病灶的患者4例,表现出腹腔积液的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2.2 手术病理结果:所有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完成多层螺旋CT扫描后发现,患者的肿块界限均表现较为清晰,部分患者能够发现表现出包膜的情况。实质部分的漆面表现出鱼肉状的情况,在病灶位置能够发现出血、分隔以及坏死的情况,呈现颜色主要体现为白色、褐色以及灰红色。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最终发现以上皮样细胞最为主要的患者4例,以梭形细胞最为主要的患者6例,以上皮样细胞以及梭形细胞最为主要的患者8例。

3 讨 论

对于胃肠道外间质瘤疾病,其同胃肠道间质瘤表现较为类似,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疾病主要集中于患者的腹膜后以及患者的腹膜内,诸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中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症状,同患者出现肿瘤的位置、患者肿瘤的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出现了粘连的情况表现出密切的关系[7]。针对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临床在实施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其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对比度、较高的密度以及较高的分辨率,针对患者临床完成扫描后,针对最终获得的图像可以有效实施多平面重建,最终可以有效确保获得的病灶清晰,针对病灶的形态以及病灶大小等可以进行有效明确,此外可以有效明确患者是否表现出转移的情况或者出现侵犯的情况。

对于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临床通过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后发现,患者的肿瘤体积表现较大,于内部未表现出液气平面影的情况,形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态以及类圆形,针对周围的组织往往表现出压迫的现象。综上所述,对于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选择多层螺旋CT扫描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针对肿瘤位置、肿瘤形态以及肿瘤大小等可以进行有效明确,可以为肠道间质瘤疾病的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凸显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孟晓燕,叶兆祥.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54(19):57-59.

[2] 张莹莹,徐荣天.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1):43-45.

[3] 彭志远,阳明,施崇敏,等.CT与MRI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9):1496-1499.

[4] 张琳,金宇芬,张进风,等.多层螺旋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01-103.

[5] 王建兵.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技术,2015,9(3):32-33.

[6] 邬山,刘强宏.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恶性风险预测[J].医学信息,2015,29(27):91-92.

[7] 罗志程,邓新源,梁菊香,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4):67-68.

R735

B

1671-8194(2017)25-0063-02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胃肠道螺旋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0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已出版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基于Web及知识推理的宠物狗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CD10表达在滋养叶细胞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