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婷
(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对行胸壁结核病灶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的效果研讨
赵晓婷
(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目的 在胸壁结核患者行病灶切除手术围术期内展开整体化护理的效果探析。方法 抽选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入本院需施行切除手术的59例胸壁结核患者,以整体化医疗护理模式对其展开围术期内的医护工作,经探究医护服务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而评估整体化医护模式运用成效。结果 59例患者都顺利结束切除手术,57例创口在术后1期内得以愈合,占96.61%;2例创口的愈合速度较慢,接受强化处理后并未影响总体康复进度。随访2个月并没出现病情反复病例。结论 在实施切除术的胸壁结核患者护理工作中践行整体化医护模式,能缩短创口恢复时间,降低病情反复率,值得推荐及实践运用。
胸壁结核;切除手术;围术期;整体化护理
临床中出现的胸壁结核属继发性胸膜(或肺部)结核异常病变[1]。此病可对患者胸骨软组织、肋骨软组织、胸壁软组织等形成相应程度的病变影响,多数患者胸壁部位都存有感染性诱病因子[2]。为探究切除治疗期间患者医护服务的优质操作模式,本文抽选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入本院需施行切除手术的59例胸壁结核患者,以整体化医疗护理模式对其展开围术期内的医护工作,经探究医护服务的具体实施情况,并评估整体化医护模式运用成效,现将此调研内容作如下陈述。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选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入本院需施行切除手术的59例胸壁结核患者,当中含有35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间于21~75岁,平均是(47±11.97)岁,病灶位置状况:25例左侧胸壁处有病灶、34例右侧胸壁处有病灶;致病因素状况:8例胸膜炎后发病、7例胸骨受损后发病、5例肺结核后发病、11例肋骨受损后发病、9例肿物溃裂后发病、6例胸前壁病变后发病、7例胸侧壁病变后发病、6例胸后壁病变后发病。
1.2 方法
1.2.1 手术前心理层面护理:患者手术前会对手术操作及有关医疗项目感到惧怕、担忧,加之自身患病因素的负性干扰,使其心理上形成诸多不良情绪(如紧张、排斥、害怕、不安等)。护士在展开术前医护服务的期间,除了基本护理外,需实时探查患者的情绪状况、精神状态,并主动与之沟通交谈,当了解患者的真实忧虑后,运用“心理暗示”、“讲述成功病案”、“讲解医疗设备及技术优势”等疏导方式缓解、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后续医疗成效。
1.2.2 常规检查方面的干预护理:手术前,每例患者都需接受多项常规化指标检测,医护人员引领其有序开展检查,并辅助确认病变类型、具体程度及手术时间。另外,手术前12 h内的患者不可进食;术前6 h内不可喝水;于手术前2周开始,患者需持续口服抗结核方面的药物,各岗位护士叮嘱其按量、按时口服,同时观察药效发挥状况。
1.2.3 手术后基础性护理:手术完后6 h,患者卧床静养要拿掉枕头,并于24 h以后再下床,后期逐步增强运动总量。监测生命体征期间,关键探查血氧饱和度、脉搏跳动、血压起伏等变化状况,并洞悉患者术口有无温度升高、红肿发炎、剧烈疼痛。一经观探查到异常现象,即刻告知医师并施行应急性的有关处理。
1.2.4 手术创口强化护理:手术创口方面的护理关于病菌感染、引流质量、愈合速度及预后成效等情况,护士对患者创口展开强化护理操作时,注重创口引流导管有无折叠、弯扭、阻塞、脱落等问题,并在稳定引流管前提下实时探查引流状况,于手术后2~5 d可移除引流导管。胸带增压包扎操作时,胸带不宜太紧,谨防引流受干扰;替换敷料时,术口若有渗液,要有效、及时处理,消除感染隐患。引流管移出后的2周以内,施行无菌加压式包扎,规避残腔形成因素。
1.2.5 膳食行为的干预护理:患者手术后较长一段期间,需坚持给服药物,使其体能素质受到相应的负性影响。护士从膳食方面对其实施指导干预,膳食以热量高、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等类食物为主,多食新鲜蔬果、鸡蛋、豆奶品、鱼类和精瘦肉等,帮助患者较快恢复抵抗功能;但不可进食味觉刺激、辛辣的有关食物。
1.3 效果指标:探查、记录入选病例手术总体情况,并评估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及病情反复状况。
经记录评估知,59例患者都顺利结束切除手术,57例创口在术后1期内得以愈合,占96.61%;2例创口的愈合速度较慢,接受强化处理后并未影响总体康复进度。随访2个月的数据资料指出,没有病情反复病例。
肺部、胸膜等处出现结核病菌感染后,其可能累及多部位软组织形成病灶[3]。用于医治胸壁结核的典型手段以外科手术为主,切除胸壁及附近软组织的结核病灶期间,优质、系统的医护服务将会产生相当关键的辅助性作用[4]。有关临床试验材料证实,在围术期内施行全面、科学的医疗护理操作模式,可显著提升手术后的总体预后疗效[5]。本调研活动从术前干预着手,仔细落实每项医护操作,并密切严查患者术口、引流导管、不良症状等各方面防护情况,以求规避负面风险因素,促使手术创口尽早恢复。
此次研讨活动结果得出,59例患者都顺利结束切除手术,57例创口在术后1期内得以愈合,占96.61%;2例创口的愈合速度较慢,接受强化处理后并未影响总体康复进度。随访数据资料显示,没有病情反复病例。
综上所述,在实施病灶切除术的胸壁结核患者护理工作中践行整体化医护模式,既能缩短创口恢复时间,又能减少结核病情反复概率,值得推荐和积极实践。
[1] 戴文艺,陈敬芳,李藕,等.不同湿性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式引流技术在胸壁结核创面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 12(12):9-10.
[2] 顾燕.护理干预在胸壁结核术后加压包扎与持续负压吸引技术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9):1018-1020.
[3] 王海江,宁新忠,夏照华,等.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冲洗技术辅助病灶清除术治疗胸壁结核的临床应用[J].中国防痨杂志,2014,36 (11):941-944.
[4] 王树伟,张海燕,刘大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合并胸壁结核围手术期处理[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37(2):118-119.
[5] 张绍刚,于淑侠,孙振全,等.麻醉和术后镇痛对胸壁结核手术患者Th细胞分化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3,39(24):2980-2983.
R473.6
B
1671-8194(2017)07-0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