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康复医院的转型之路

2017-01-15 04:44:59葛凤霞
中国卫生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治疗师医师转型

文/葛凤霞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前身为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2014年7月,该院正式转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这是原卫生部颁布《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后,全国卫生系统首家由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的康复医院。目前,该院核定床位444张,实际开放床位580张,康复床位常常是“一床难求”。同该院几年前略显冷清的就医画面相比,是什么带来了如今的“火爆”场面?这还要从医院的转型说起。

思想转型

转型要成功,必须先要实现思想上的转型。2012年,医院刚提出转型意向时并不是所有职工都能接受,部分职工对医院的未来充满担忧、对执业前景感到迷茫。经过努力,医院上下形成统一认识,为后续的转型之路铺平了道路。最终,医院提出了今后的功能定位,即以常见病、多发病在急性期后和/或手术后需住院康复的患者为主要服务人群,并对患者持续进行康复服务管理。

学科转型

以前,医院以专科治疗疾病为主。转型后,医院深化康复学科发展,培育品牌特色。

医院通过不断引进和更新康复技术,逐步扩大康复业务范围。技术是医院转型成功的关键,医院先后开展了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传统中医康复治疗、高压氧治疗及机器人辅助治疗等几十项康复治疗技术;建立了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脊柱脊髓康复、肿瘤康复、老年康复、代谢与肾病康复、烧伤与创面康复、综合康复等10个临床康复专科,其中前5个为区重点专科。同时,医院提出专病康复能力建设,比如脑卒中、冠心病、骨与关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疼痛等康复项目都得到了患者的认可。2017年“六一”期间,医院还开设了儿童康复项目,实现了全疾病、全生命周期的康复。

为了保障医院业务充分开展,推广“大康复”概念,医院专门设立了“康复治疗中心”。该中心为独立部门,设有两个专职主任,可以调配全院的专职康复治疗师,以满足全院各科室疾病康复的需求。实践一段时间后,该中心的效果开始显现,一方面患者的就诊效率得到改善,可以更快地找到治疗师;另一方面,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可以学习掌握更多疾病的康复手段。

同时,医院还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一是区康复医学中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业务指导、康复人员技术培训,以及区域内康复质控督查和康复站点建设指导。二是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参与残联康复体系建设,定期为区残疾人进行康复教育、康复指导、康复服务。三是上海市首批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收治患者年均百余人次。四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康复医学专业)。

人员转型

人员转型,包括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转型。

2012年,医院正式转型筹建时,取得全国统一认证资质的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仅有5名康复医师、20名康复治疗师。为此,医院提出“双执业资质”的想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报考全国康复专业资格考试,其中包括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目前,医院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双执业资质”,既有临床医师资质又有康复医师资质的医师有46名,既有护理资质又有康复治疗师资质的护士有104名。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认可“双执业资质”医师的执业,允许他们开普通处方以及康复处方。目前,医院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处于全国康复医疗机构的领先水平。

在扩充队伍的大方向下,医院制定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推进人才梯队合理发展,构建领军、精英、青年三级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加强中高级康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医院现有康复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专业技术水平、诊治能力都较高,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管治疗师6名,博士3名、硕士7名。最近,医院又从加拿大引入一名博士后,从事重症康复业务。

医院在培育学科特色优势的同时,注重打造核心康复团队。包括专科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理师、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等在内的康复团队,共同参与临床查房、病例讨论和康复方案的制订,实现诊疗信息的无缝对接,对病人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外合作

医院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参与区域康复医疗联合体建设,在三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承担承上启下、核心枢纽的作用,有效转诊病人,推进分阶段康复。通过与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合作,医院丰富了康复服务内容和病种,建立完善了转诊标准与流程、分阶段康复机制,并探索制定专病康复临床路径。

医院的目标是建设成国际水准、国内领先、上海一流,集教学、科研、医疗和现代化管理于一体的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为此,该院一直致力于对外交流、合作。目前,医院承担国家继续教育项目17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1项。2017年,该院和同济大学合作,筹建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另外,医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的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国际上很多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都亟待我们吸收。该院多次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荷兰等国的康复机构进行交流,推动了医院康复业务的发展。

发展之路

尽管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转型之路非常成功,但对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仍有一些顾虑和建议。

第一,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上海市每年培养研究生学历的康复医师只有五六十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而且其中很多人会离开上海。因此,建议大力发展康复医学教育,加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加强在岗康复人员继续教育,提高康复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持续推动有序就诊模式。目前的康复转诊机制只是初具雏形,还停留在框架建设层面,真正要达到上下联通的转诊机制,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建议建立分层次、分阶段、有序、顺畅的转诊机制,明确转诊形式、路径、标准与要求,提高全体医生的转诊意识,推动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形成有序联动的康复转诊机制。

第三,康复医院评审标准待制定。原卫生部颁布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比较简单、粗略,针对综合医院的评审标准较难、不适合康复专业医院的评审。目前尚无完善的康复医院评审标准,这不利于康复医院的自身建设和管理,不利于质量持续改进。

第四,配套政策待完善。康复治疗项目比较新,有些项目没有进入医保目录,建议医保部门适当放宽入口,允许康复医院的某些康复项目进入报销范围,同时建立符合康复医疗服务特征的医保考核体系、支付体系。物价部门应调整康复服务价格体系,增加康复服务项目;合理提高服务价格,体现康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定价,引导合理就医。另外,建议加大康复医院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康复从业人员待遇,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完善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的配套倾斜政策。

猜你喜欢
治疗师医师转型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58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上海护理(2019年12期)2019-02-11 07:21:11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上海护理(2017年4期)2017-04-02 18:33:42
沣芝转型记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6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上海护理(2015年1期)2015-04-03 13: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