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琳 曲炜玮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辽宁 大连116000)
儿童血液肿瘤科PICC非计划拔管的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
王晓琳 曲炜玮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辽宁 大连116000)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肿瘤科PICC非计划拔管的因素与应对策略。方法 选择我科室收治的58例血液肿瘤儿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PICC非计划拔管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全部患儿中出现非计划拔管13例,占22.41%,导致非计划拔管的因素多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穿刺点渗液或者导管意外脱落等因素。结论 实行PICC导管管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要求,提升患儿及家属的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进而减少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发生。
儿童血液肿瘤科;PICC;非计划拔管;因素分析;应对策略
合理应用PICC技术能有效为血液肿瘤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利用导管直接将药液输送到患儿的体内,且可以留置较长的时间,减少患儿接受静脉穿刺的痛苦,但是,安置PICC导管的过程中总会存在诸多因素导致非计划拔管脱落,不仅不利于患儿开展积极的治疗工作,而且容易引发医护纠纷[1-2]。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我科室58例血液肿瘤儿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室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8例儿童血液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3~15岁,平均(6.08±1.17)岁;肿瘤类型:白血病41例,肿瘤疾病17例;导管保留时间:63~360 d,平均(242.63±22.17)d。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的对比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材料:全部选用来自美国巴德公司的导管,敷贴选用来自英国施乐辉公司的的iv3000透明敷贴,置管护士具备PICC资格认证,置管成功后末端连接美国BD公司的肝素帽。
1.2.2 术前准备:首先需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合理的沟通交流,让患儿家属理解穿刺的过程和目的,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尽量安抚患儿,使其配合;帮助患儿选择合适的体位,并根据患儿的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导管,准确评估所需导管长度并进行修剪,导管体外外露长度为6 cm。
1.2.3 穿刺过程:采用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让患儿保持仰卧位,并在肘窝部位准确找到穿刺点,并仔细测量穿刺点到上腔静脉的长度,以准确评估出静脉导管长度;在距离穿刺点10 cm的位置合理结扎止血带,保证视线范围内快速找到穿刺点;做好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的常规消毒工作后,按照PICC导管的说明书置入导管,置入完成后做好固定包扎。
全部患儿中出现13例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22.41%,其中导管堵塞2例,占3.45%,静脉炎2例,占3.45%;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占8.62%;导管脱落1例,占1.72%;其他原因3例,占5.17%。置管时间为66~174 d,平均(113.34±25.61)d。
3.1 引发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因素分析:①导管堵塞:护理人员实行封管步骤时操作手法不到位或者处理时机不当;患儿在大便或咳嗽时用力过度,导致上腔静脉的压力增加,引发血液反流后凝滞在导管内部,引起导管堵塞;输液结束后护士未能及时封管,特别是3F的导管。②静脉炎:将PICC导管置入患儿体内时,难免会损伤血管内皮,加上患儿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均会导致导管周围出现红肿或者疼痛感,进而导致全身不适等症状。③导管脱落: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过分运动肢体、安置导管时未固定好;护理人员护理不当等因素均会引起导管脱落。④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患儿及其家属卫生观念差;患儿治疗过程中免疫力低下引发的导管相关感染。⑤其他原因:因患儿身体为过敏性肤质,或者对敷贴不适应而发生皮肤过敏症状;因自身血管问题发生局部肿胀;患儿年龄小,依从性差。
3.2 有效控制非计划拔管的应对策略:①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了解各种PICC导管型号的使用方法和要求,并学会区分不同药液的作用和用法用量,以免药物混合过程中发生结晶等不良情况;叮嘱患儿尽量不开展上腔静脉压力活动,以免导管发生堵塞或者断裂[3]。②首先需要对每一位患儿的血液情况进行检验,了解血常规计数;同时对出血或者渗液患儿进行处理过程中,应做好压迫止血,叮嘱患儿保持肢体固定,并按时更换渗出敷料。③要求护理人员准确找到穿刺点,并在穿刺时保持动作的轻柔缓慢,以免导管过分损伤到患儿的血管;输注液体时保持一定的速度,尤其是高浓度或者刺激性强的液体,应尽量放慢输注速度;置管1周内坚持在穿刺点上臂围处进行热敷;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儿家属说明置入导管的相关安全知识,并请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以保证置入导管的安全性。④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保证无菌操作,穿刺前做好相关消毒工作,穿刺时做好患儿的消毒工作,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为避免患儿出现过敏情况,应认真询问患儿及家属是否有既往病史,并对存在过敏现象的患儿做好相关处理,如果患儿的肿胀情况严重,且经过3 d的积极处理也未见有所恢复时建议拔管。
综上所述,为减少儿童血液肿瘤科出现PICC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继而提升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1] 林愈灯.2014年儿童血液肿瘤研究进展[J].循证医学,2015,15(1): 22-24.
[2] 李小英,彭爱英.血液肿瘤患儿PICC术后静脉炎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2):124-125.
[3] 卞尧尧,杨丽丽,梅震,等.降低血液肿瘤患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5,22(5):19-21.
R473.5
B
1671-8194(2017)07-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