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为 苏 宁 温建华
(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0)
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关系的系统综述
陈海为 苏 宁 温建华
(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0)
本文简要介绍了呼吸机相关肺炎,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吸痰方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关系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临床较常见,指机械通气48 h后至拔管后48 h内出现的肺炎,发病对患者治疗效果影响较大,严重甚至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较多,吸痰方法属于其中一种,本文结合大量文献,对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综合阐述。
1.1 误吸与反流:孙丽丽、余栋栽等[1-2]指出,误吸与反流,是引发呼吸机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携带呼吸机患者,需通过鼻饲维持营养,胃管长期留置,易损坏机体抗反流机制,导致反流问题出现,胃内细菌随之进入下呼吸道,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
1.2 呼吸机携带时间:王坚英、刘新华[3-4]等指出,呼吸机携带时间过长,其与医务人员带菌手的接触概率增加,肺炎发生概率显著提高。红丽[5]指出,随着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延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逐渐提高,呼吸机使用时间每增加1 d,肺炎发生概率增加1%~3%。
1.3 镇静剂与抑酸剂的使用:卢妙娟[6]指出,躁动在ICU患者以及小儿中较常见,为避免管道脱落,需给予镇静剂抑制机体反射活动,镇静剂的应用,容易导致患者无法自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最终致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朱红娟[7]指出,抑酸剂的应用目的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但长期使用,容易提高胃内细菌生长繁殖速度,细菌随胃液反流至咽部,随之便会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4 吸痰方法:王淑芬、杨勋[8-9]指出,机械通气患者需及时吸痰,避免痰液堵塞呼吸道,致使患者呼吸困难。吸痰方法包括多种,操作过程中,吸痰管外径、插入深度、抽吸方法以及吸痰是否为无菌操作等,都是关系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否会发生的关键指标。马杏云、李磐志[10-11]指出,根据机械通气患者年龄的不同,吸痰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同样吸痰方法下,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概率较成年人相比更高,采用合理方法吸痰,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2.1 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护理:田洪成、李彤[12-13]等指出,机械通气患者需及时有效的吸痰,以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分泌物滞留,引发呼吸困难。叶巧云[14]指出,人工吸引,是临床用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主要方法,是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的必要措施。以ICU患者为代表的医院病重患者,通常无法自主咳嗽,呼吸道分泌物长时间滞留,容易引发呼吸道堵塞,对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不利。及时吸痰,能够有效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可避免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2.2 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赵磊、莫旻龙、罗彬[15-17]等学者指出,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概率为16%~60%,病死率最高可达50%,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影响严重,对该并发症加以控制十分重要。李海兰[18]指出,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应取30°~45°半卧位,以提高吸痰效率。病重患者,如无吸痰禁忌证,应采用该体位吸痰,同时,根据患者痰鸣音以及呼吸机气道压力情况,控制吸痰进度,以提高吸痰安全性。
2.2.1 优化的吸痰方法:江梅、朱建明[19-20]等学者,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了两种吸痰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该学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经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内部,在控制插入深度等指标的基础上,吸尽气管插管内分泌物,继而吸尽口鼻腔分泌物,吸痰后,均匀行气道湿化,最终完成吸痰。观察组根据患者痰液性质,由两位护理人员配合吸痰,对患者体位、气囊压力等进行综合控制,采用2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并经气管插管外壁进入口咽部,在稀释痰液的基础上吸痰。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9.4%,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8.3%,二者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了不同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正式了优化的吸痰方法,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方面的有效性。
2.2.2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鲁萍、姚剑坤、徐雪梅[21-23]等学者指出,与常规吸痰方法相比,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上述学者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了常规吸痰方法与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方法的对比效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组别,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由技术娴熟的医师操作,早晚各吸痰1次,吸痰后,给予患者100%纯氧5~10 min控制血氧饱和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方法吸痰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51%,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38%,两组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了纤维支气管镜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方面的有效性。
2.2.3 密闭式吸痰:左少飞、范玮、樊蕴莉、何汝固[24-27]等学者指出,采用密闭式方法吸痰,在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上述学者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吸痰。治疗组患者采用密闭式方法吸痰,将密闭式吸痰三通,继而采用常规方法完成吸痰,吸痰后,将导管缓慢抽出,直至显示黑色指示线为止。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方法吸痰,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40%,采用密闭式方法吸痰,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15%。采用密闭式方法吸痰,可有效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在预防交叉感染方面,效果显著,这是其相对于常规吸痰方法的主要优势所在。
2.2.4 适时合理吸痰:杨淑梅、东辉[28-29]指出,适时合理吸痰,是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分析患者病情等因素,适时合理吸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方法吸痰,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5.1%,适时合理吸痰时,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12.6%。适时合理吸痰依据如下:①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吸痰。②患者咳嗽频繁时给予吸痰。③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由管道折叠等非呼吸道因素所导致时,不予吸痰。④吸痰时,动作应轻柔,严格无菌操作。
2.2.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张睿花、Yi Chen、Christopher Hauck等[30-32]指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的方法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治疗中,效果显著。患者吸痰应在纤维支气管镜的辅助下完成,同时,可采用肺泡灌洗的方法,对肺炎加以治疗,治疗方法如下:①心电监护下,置入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气道情况,吸尽分泌物。②纤维支气管镜到达需灌溪部位,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控制生理盐水注入量。③负压下吸引,检测患者血氧饱和度。④操作时间20 min左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联合肺泡灌洗方法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有效率可达96.7%,证实了该方法的显著治疗效果。Eri Kumade、Nuria Martinez[33-34]等学者指出,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有效率,吸痰完成后,可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肺炎。
本文研究发现:①吸痰方法的不合理,是致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原因之一。②将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吸痰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该疾病的发病概率。③与开放性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在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④临床应视患者病情考虑是否给予吸痰,在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频繁咳嗽时给予吸痰。
Angela Bartolf、Takashi Ishiguro[35-36]指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属于难治性肺炎的一种,发病后,患者病死率较高,对预后不利,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是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原发疾病治疗安全性的关键。Xue-Feng、Francesco Blasi[37-38]指出,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主要途径,在疾病治疗以及护理中,医护人员如未加强手部消毒,很容易引发肺炎,尤其在吸痰过程中更是如此。该学者指出,目前,临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尚不存在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疾病的病死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加强预防,是临床研究需关注的重点。G.Koteswara Reddy、Lu Aizhen[39-40]指出,吸痰过程中,共用器械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概率。纤支镜检查,或吸痰完成后,应加强对器械的消毒,同时将呼吸机湿化器应用到吸痰治疗后,进一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概率。在未来,应加强对吸痰方法的研究,致力于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彻底解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问题。同时,应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方法的研究,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原因较多,吸痰方式不合理属于较常见的一项原因。临床应将纤维支气管镜以及密闭式吸痰等方法应用到机械通气患者吸痰过程中,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改善预后。
[1] 孙丽丽.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5):267-268.
[2] 余栋栽,李倩文,谭家香,等.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4):35-36.
[3] 王坚英,张丽英,沈彩燕,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986-3987.
[4] 刘新华,雷永红,黎克江.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结局[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 4419-4421.
[5] 迟红丽,林淑梅,翟旭杰.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629-4631.
[6] 卢妙娟,朱小燕,卢丽郦.不同吸痰方式对预防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7):14-15.
[7] 朱红娟,段缓,侯丽,等.振动排痰联合膨肺吸痰技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3(10):1645.
[8] 王淑芬,潘凌燕.改进鼻饲方法对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4(6):687-688.
[9] 杨勋,陈贝贝,张明华,等.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 (8):1781-1783.
[10] 马杏云,侯改英,张玉英.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耐药现状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7):1447-1448.
[11] 李磐志.聚维酮碘润滑吸痰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49-4050.
[12] 田洪成,金永成.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对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坠积性肺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9): 6-8.
[13] 李彤,郑利萍.二种不同吸痰方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269-270.
[14] 叶巧云.新生儿呼吸相关性肺炎临床与病原学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4):233.
[15] 赵磊,时富枝,卢瑞存.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27-8628.
[16] 莫旻龙,石崛,李小悦.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13-15.
[17] 罗彬,于湘友,姜华,等.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 2656-2658.
[18] 李海兰,孙树梅,谭剑,等.呼吸机清洗消毒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3):3365-3367.
[19] 江梅,黎毅敏,郑劲平.GRADE方法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制定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 (7):897-900.
[20] 朱建明.集束化干预方法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5):105-107.
[21] 鲁萍,陈赢赢,王逸扬,等.两种吸痰方法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78-80.
[22] 姚剑坤.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86-87.
[23] 徐雪梅,柴萍,李志玲.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 1778-1780.
[24] 左少飞.探讨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2): 55-56.
[25] 范玮.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5,34(9):1-2.
[26] 樊蕴莉,常秋芳,张琳.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咽部清洁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777-2779.
[27] 何汝固.密闭式吸痰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2):66-68.
[28] 杨淑梅,关淑芬,吴杨,等.两种吸痰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5):3398-3399.
[29] 王东辉,王红嫚,张钊华,等.适时合理有效吸痰对老年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3):132-133.
[30] 张睿花.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5,34(24):100-102.
[31] Chen Y,Wang CJ,Lin SH,et al.Interleukin-35 is upregulated in response to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nd secondary bacterial pneumonia[J].Cytokine,2016,81:23-27.
[32] Hauck C,Cober E,Richter SS,et al.Spectrum of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fections[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16,22(6):513-519.
[33] Kumade E,Furusyo N,Takeshima N,et al.A case of lobar pneumonia and sepsis with death caused by invasive Klebsiella rhinoscleromatis infection[J].J Infect Chemother,2016,22(10):707-711.
[34] Martinez N,Ketheesan N,Martens GW,et al.Defects in early cell recruitment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respiratory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diabetic mice[J].MicrobesInfect,2016,18(10):649-655.
[35] Bartolf A,Cosgrove C.Pneumonia[J].Medicine,2016,44(6):373-377.
[36] Ishiguro T,Kagiyama N,Uozumi R,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severity and mortality of pneumococcal pneumonia: Importance of usual patients' performance status[J].J Infect Chemotherapy,2016,22(10): 685-691.
[37] Xu XF,Li XJ,Liu JL,et al.Serum cytokine profile contributes to discriminating M.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Cytokine, 2016,86:73-78.
[38] Blasi F,Akova M,Bonanni P,et al.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Highlighting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vaccination[J].Eur J Int Med,2016,37:13-18.
[39] Reddy GK,Rao KN,Yarrakula K.Insights into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30S Ribosomal Protein S2 ( 30S2 ) in Chlamydophila Pneumoniae: A potent target of Pneumonia[J].Comput Biol Chem,2016,66: 11-20.
[40] Aizhen L,Chuankai W,Xiaobo Z,et al.Lactate Dehydrogenase as a Biomarker for Prediction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Respiratory Care,2015,60(10):1469-1475.
R563.1
A
1671-8194(2017)19-00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