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9月,民进中央在安徽芜湖举行了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这一主题。10月,《中国教师》以专题形式呈现了大会部分专家的精彩观点。为深化对“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期我们继续推出项贤明、刘铁芳、周跃良、郝晓东四位学者和老师的文章,为大家呈现他们对于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观点与建议。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从来都是优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是关系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走过普及阶段,进入巩固与提高的发展阶段。应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
一、师范体系难以适应提高阶段的发展
自1684年拉萨尔(J.B. De La Salle)在兰斯首创师资培训学校至今,师范教育业已经历了3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师范院算起,师范教育的发展也已有近120年的历史。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历史时期,师范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发轫、发展和普及时期,师范教育体系所提供的师资保障,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特别是我国基础教育走过普及,进入巩固和提高阶段以后,加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速,以及互联网对教育过程的渗透,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要求迅速发生变化,封闭独立的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对师资的新需要,也难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方面,为应对提高阶段基础教育的实际要求,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素养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除了要掌握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外,对该学科的前沿知识也需要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今天的中小学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教育科学的发展、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的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教育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养成。既存的师范教育体系是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教育专业训练,学科教学和教育专业训练之间的矛盾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已经表现得十分突出。打破旧的师范教育封闭模式,采用本科阶段在综合大学进行学科培养,加上研究生阶段在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进行教育专业培养的新模式,来培养我们的基础教育师资,不仅从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已经势在必行,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基础教育完成普及任务进入提高阶段之后,师资养成模式都应进行相应变革。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已少有主要靠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来培养教师的情况,背后自有其
道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对教育过程的广泛渗透,使得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迅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小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开设了一些新课程,但我们的师范院校一直没有提供有效的师资培养和供应。高中课程改革的多样化发展,也使得我国办学水平较高的高中,大多出现不同学科课程专任教师结构性余缺和结构性需求波动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也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弹性来应对师资需求频繁而迅速的变化。师范教育体系与基础教育学校师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近年来,我国又普遍出现一场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专科或本科院校的风潮。师范学校的不断升格,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伴随着中等师范升格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消极影响,我们也不可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之后,全科教师的培养逐渐成为我国教师培养体系的一大欠缺,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全科师资培养出现严重的断档,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明显的消极
影响。
由于小学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以前许多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都是全科教师,到了小学能够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等师范学校升格成大专乃至本科之后,大多采用大专院校的分专业培养模式,原来的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在不少地方逐渐消失,小学已很难招到全科教师。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小学都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全科教师在这些小学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愈加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一些试行“包班制”之类教学体制的小学,全科教师更是几乎成为必需。与此同时,中等师范学校对教师一些教育教学基本功的扎实训练,也令不少地方小学校长和有关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相当怀念。唯有打破单一依赖师范教育体系的师资养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师资培养体系,才有可能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在提高阶段日益丰富的师资需求。
二、改革师资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条件
用单一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来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传统师资养成模式,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日渐突出。只有改革师资培养模式,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基本的师资保障。
改革师资培养模式之所以成为必要,首先是因为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实际工作逐渐脱节,其所培养的师资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我国长期采取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来为中小学培养教师的师资培养模式,师范院校又一直由政府包办,从招生计划到毕业分配,都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由政府统筹进行,师范院校只管师资的培养环节,其他一概不用过问。这种“旱涝保收”的状况,使得师范院校离不断变化着的中小学教学实际需要越来越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其次是因为师范类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水平相对降低,与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师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致使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水平越来越难以很好地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师范院校本来应当吸引最优秀的考生报考,但随着社会其他部门和行业待遇提高,师范院校对最优秀的考生已经很难形成这样的吸引力。从近些年师范院校的录取情况看,师范生录取分数线大多相对较低。加上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模式一直处于封闭和僵化的状态,最终导致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水平和素养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已经出现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的新的较高要求的情况。在实践中,不少中小学校长和区县教育主管部门人事处有关人员都认为,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有些中小学,特别是一些办学水平较高的高中,如今已经宁愿招收优秀的综合大学毕业生来自己培养,也不愿接收可以直接使用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这些情况都表明,打破单一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模式的师资养成制度改革已经十分
必要。
可喜的是,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自2000年起由试点转入全面实施,尤其是2015年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等新的改革措施,一方面使得单一依靠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师资培养模式的缺陷和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也使得打破封闭师范教育体系,实施教师教育改革的条件日益成熟。我们在师范院校之外探索建立多样化师资养成模式的重要制度障碍之一已经扫除。随着相关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有关体制、制度的日益完善,师资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制度障碍会越来越小,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走出单一封闭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革条件也会更加成熟。
三、探索建立开放的多样化师资培养模式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普及发展阶段的确十分重视通过师范教育体系来培养中小学教师,产生于欧洲大陆的师范学校曾为其普及义务教育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打破了这种师资养成模式,转而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下实行综合、开放的基础教育师资养成模式。如今,在西方国家谈论师范“大学”往往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师范“学校”或“学院”,即便巴黎高等师范也还是“学校”,多学院组成的大学却难以见到仅仅培养师
资者。
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新型教师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实际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特别是2015年实施的以国标、国考、不分师范和非师范为特点的新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已经为我国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师培养新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条件。我国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巩固提高阶段新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而且可能打破封闭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4+1”或“4+2”教育专业硕士乃至教育博士的师资养成新体制,从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基础性支持。
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改革措施,可以先试行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双轨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体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解构师范教育体系,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进入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深造1~2年,取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再经过1年左右的教育实习,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可以应聘基础教育相关工作岗位。将来还可以考虑逐步将教育专业博士(EdD)纳入我国师资培养的新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培养和提供更高层次的师资。这样做的意义当然不只是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提高一个档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要求的优质师资。在本科阶段,学生在数学、物理、文学等学院集中精力学好学科基础知识,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在硕士阶段进入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接受专业的教育科学训练。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学科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专业训练,避免目前师范院校学科知识学习和教育专业训练相互争抢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状况,有利于切实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同时,这样两个学习阶段,也符合国际上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新趋势,即本科阶段主要接受综合全面的文理(Liberal Arts)教育,到研究生阶段进入专业定向。
当然,要保障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建设。首先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教育专业硕士的录取条件和培养标准,规范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过程,建立和完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为教师培养新模式的健康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仅仅依靠一个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显然不可能保证一个人真正具备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养。只有把质量管理延伸至师资培养的整个过程,乃至覆盖教师的终身成长发展,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为基础教育在巩固提高阶段的健康发展奠定必要基础。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乃兴邦之本”,而教师又是优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走过普及阶段进入巩固提高阶段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有改革的勇气,去探索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开放灵活、形式多样的基础教育师资养成新模式。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巩固提高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工程。走出封闭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