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勇+孙建辉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北平原,是一所县城小学。这所学校基础设施差2016年,才实现班班多媒体;师资力量薄弱,全校仅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具备中师水平。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却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全国课改名校。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引路人。是他,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让国家课程真正落地生根;是在他的引领下,乐陵市实验小学才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他就是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
本期教学流派栏目,我们特邀李升勇校长谈谈他与大教育观的结缘故事,以飨读者。
李校长,您好!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启建曾说,“李升勇的‘正道是‘回到原点,整体思考”,这可以说是对您的大教育观的一个概述。您能否说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大教育观的吗?
大教育观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中国教育体系的缺失。教育是一个完整体系,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才能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但目前家庭教育缺失,功利化严重,原来家庭中对孩子最基本的优秀传统教育被淡化,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礼仪教育被学习成绩、才艺技能等目标代替。社会教育的环境更是恶化,明星拍集电视剧的收入可以超过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所拿的奖金,不劳而获、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负面教育已经在影响着学生。针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2000年,我们提出了“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未来延伸”的大教育观点,目的是学校教育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帮助修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失的
功能。
第二,教育目标的偏离。学校教育本应承担培养国家公民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但现在却是越来越功利,升学率、就业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的标杆,分数成为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民族复兴的梦想,成为挂在墙上的标语,躺在课本中睡大觉的名言。更多的学校为了所谓的特色张扬学生个性,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个性,使得教育目标被严重矮化。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所说,我们的教育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针对当下教育目标窄小的现实,大教育观主张学校教育要超越和抛弃功利思想,把目标定位于开发生命潜能,促进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从而达到民族昌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
目标。
第三,教育思想的西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家、民族的界限逐渐被超越。许多专家崇洋媚外,动辄就拿中国教育的弊端和西方教育的优势相比,认为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切都是好的。大教育观主张,既要敞开胸怀学习、吸纳世界各国先进的东西,也要注重本民族和国家教育的实际,回归本土,回归传统,保持自己历史和文化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良知、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第四,教育发展的滞后。与网络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相比,教育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反应和使用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俨然成为时代和网络的弃儿,教学目标、课堂结构、评价方式等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似乎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大教育观提倡要紧跟时代步伐,对学校教育实施颠覆性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之路。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大教育”的概念,积极倡导现代教育回归教育本源,指出学校教育要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未来延伸,努力重构现代教育体系,依据教育规律办好学校,依托学校教育,修复、完善家庭社会功能。
那大教育观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大教育观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反思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这几年,我带领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到名校参观,听名师、专家的讲座,引导他们上网、读书,开阔眼界,对学校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针对传统课堂的诸多问题,尝试性地进行改革。
二是探索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在对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带领教师努力把认识转化为实践,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我们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进行颠覆性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依据、教学材料、课堂结构、课堂性质、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变革和诠释,构建了“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组织化合作、课堂展示”的大课堂教学系统。
三是建构阶段,从2011年至今。经过几年的探索,语文大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真正地落实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学校课程改革。最近几年,我们逐步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您指出学校教育要回归原点,那这“原点”是什么,能否具体阐述一下?
学校教育回归原点,第一,要回归教育教学规律。教育过程是探索规律、依据规律的过程,教育是科学,不是艺术。教育规律不需要创新,能够创新的仅仅是如何遵循教育规律、践行教育规律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教育规律
本身。
第二,人是整个教育的原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如何把潜能最大化的问题;从生命的角度来讲,是如何提高生命价值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是如何让生命健康快乐生活的问题。
第三,古代先贤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古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信仰追求、格局境界、道德品质、习惯修养等。其次,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如生活生产技能、方法、技巧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最后,解决知识学问问题。现在的整个教育包括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变成了升学就业的工具,这与西方教育是否先进没有任何关系,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教育轨道,应该回到教育的本源,把人放到教育的中心。
您认为在大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您影响最深的是
什么?
从教以来,对我的教育观产生影响的人有许多,其中这几位影响比较大。苏格拉底的“助产士”学说,给我的启示是“学生潜能无限” “教育就是让每个人的潜能最大化”;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思想,让我认识到要“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心”“把教学的支点放在底线学生身上”;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让我确定“以人为本育人,以民为本铸魂”的教育理念和“立己达人”的校训;受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启发,我提出“教材等于文本加生活”的大教材观和“多维度·生活大课堂”等做法。另外,陶继新老师的人文情怀,对我校师生的影响也
很大。
您说您是从路上“抓”来“被校长”的,而且一待就是十几年。虽是“被动”,但却让乐陵市实验小学这一薄弱校成为课改典型,这背后您秉持的理念是什么?是否可以说这所学校成就了您和您的大教育观?
虽说我是被动当校长的,但我不是被动做教育的。与许多教育人不一样,我喜欢教育这个职业。我一直秉持的理念是教育是功德。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比如工人工作好坏,影响改变的不过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而教育工作影响改变的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命运,而且关乎家族、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能让优良文化和智慧在学生身上得到继承和延续,是一件最有价值的事,是教育的最大功德。
教育是责任。教育是未来的事业,直接影响、决定着学生的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对任何一个教育人来说,学校教育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是想不想承担的问题,而是只要选择了教育,就必须承担这份责任。
在我看来,落后也是一种优势。许多学校把硬件、师资、环境作为学校发展的必然条件。其实不然,如果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上去了,被认为的劣势可能会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攀比,不抱怨,任劳任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所以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与自己的努力付出有关,与外部因素没有直接关系。
感恩不仅是美德,也是一种智慧。我从1999年12月就任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至今,感恩身边的一切,感恩学生,没有学生就不会有学校,没有学校就不会有校长;感恩家长的信任、领导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感恩所有教职工的努力和付出。我认为,不是某所学校成就了一个人,一个人的成长是整个社会资源的培育。这些年推动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是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大化。
乐陵市实验小学因课程改革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您提出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观点,倡导充分利用劳动、游戏等资源,那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是如何做的?
我们没有采用专家倡导的“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的课程理论,而是提出与之相反的“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内化与整合”的观点,以“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构建出科学而富有弹性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教学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此,我们构建了生命课程、文化课程、学科课程和学法课程四大课程体系。(1)生命课程体系。用习惯课、健康课、体能课、安全课、劳动课、规划课、科学课、技能课、礼仪课、成长课等课程,让素质教育思想落地,让学生具备健全的体魄和健康心理,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和慎独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科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2)文化课程体系。学校将德育活动课程化,包括感恩课、民俗课、家史课、党史课、环保课、游学课、团队课、地理课等,涵养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3)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置便于教师操作的学科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同时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分别划分为基础性课程、阅读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大类别。(4)学法课程体系。它包括行为标准、组织合作、展台展板、方法途径、评价激励、技术使用、资源整合在内的各种方法、技能和规范。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课程综合化、实践活动课程化,这是您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而课改的关键是教师,他们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您能说说是如何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吗?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是怎
么做?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支点,学校的发展最终是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明显地把教师成长放在重要位置。但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界压力。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名师是成长起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多年来,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课改初期,我们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名校,听专家讲座,请名师到学校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引导他们读书、上网、学习,开拓视野,更新理念。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短时间内想让所有教师成长起来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采取“团队发展、梯次跟进”的教师发展策略,改革初期让一部分积极上进的教师站出来,成立课改实验班,让这些教师学习学校理念,进行探索创新。一个学期之后,他们所带的学生无论是从学识还是素养、综合能力甚至气质上,都有了明显变化。他们的快速成长,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学校创建的这一势能场,可以影响带动许多教师走进课改。此外,我们让课改组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带徒弟,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对于那些对课改理解慢、不认可的教师,我们也不做硬性规定,给他们留出成长的
空间。
现在许多教师并非师范出身,对于这些教师的成长,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英雄不问出处,文凭不能代表一切。曹雪芹不是科举状元,却著有《红楼梦》;鲁迅是学医的,却成了文学家;莫言小学文凭,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教师是否师范出身并不重要,他们的成长关键在于过程中能否做到“学、思、行、达”。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学习不等于读书。读书是学习,交流是更好地学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教师,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读有字书是为读无字书服务的,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人、读事、读
生活。
学而不思则殆。仅仅学习远远不够,还要把学来的东西进行思考、判断、筛选,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实践。
行,就是实践。学以致用,把学习、思考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反思、实践,这个过程对教师成长尤为重要。
达,指的是表达、通达。作为教师,要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成功的经验表达出来,真正做到立己达人。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