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颐
2013年,陈树洪调至济南市第37中学(以下简称“37中”)担任校长一职。济南37中是济南市首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之一,也是一所传统的城郊薄弱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学困生比例极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到37中,面对学校当时的种种复杂困境,陈校长没有冒进,他决定先深入访谈,全面了解学校情况。走访一圈下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几乎全校所有教师都对学校不抱希望,不仅不抱希望,还很好心地劝他:咱们学校没法办,生源实在是太差了,所以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最后都是徒劳无功,干脆就不要抱希望了。
这样的结果,让陈校长极为震惊和心酸,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这所学校面貌的信念。建章立制、改变课堂、改革课程,就这样,秉承着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理念,他带领济南37中,走上了艰难的蜕变之路。
一、从懒散到勤奋有序
采访期间,正好赶上学生的午后大课间活动。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纷纷从教室中走出,迅速而有序地排队下楼,向操场走去,快速整理完队伍,学生们列队整齐地开始围着操场跑步。仅仅400米跑道宽的操场上,容纳了全校18个班、近800名学生,所有学生都小步幅慢跑,井然有序。陈校长十分自豪地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简单的大课间活动,看似简单,实际包括了两门德育课程—安全课程和大课间课程。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从教室走出来,向操场走去,安全课程就开始了。每层楼梯口,都有教师督导打分,组织学生快速有序地通过,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当全体学生迅速在指定时间内达到指定位置时,大课间课程才算正式开始。现在是冬天,气温较低,大课间的活动变成了集体跑步。其他季节,37中的大课间活动极其丰富,先是集体慢跑,然后是打太极拳,再然后是各个班级的特色体育运动,跳绳、踢毽子、踢藤球,等等。在并不宽敞的操场的每个角落,都有学生跳动的身影和欢快的
笑声。
简短的大课间活动,包含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深入思考。见过太多因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而备受责备、从此自暴自弃的学生,陈校长坚持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在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的薄弱学校,面对的是一批基础薄弱、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的学生,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给他们最合适的教育,比只盯着学生的学业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显得更紧迫,也更重要。
基于37中的实际校情,基于为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学校确立了阳光文明、健康自信、厚德善良、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规范条例的形式,明确学生的行为与规范。同时,学校也清楚地认识到,与其教师每天耳提面命地督促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规范行为,不如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德育教育悄无声息地融入学生每天的实际生活学习当中,在具体的行为操作当中,逐渐培养学生。于是,配合着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学校构建了一系列德育课程,既有基于学科的教育课程、班本课程,又有基于活动的共青团课程、班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这些课程的构建实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才会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进而形成行为,养成习惯。经过近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状态有了明显改观,行为习惯得到明显改善、文明意识显著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扎根、规则意识有了很大提升、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所以,才有了上文提到大课间活动井然有序的一幕。
二、从“满堂灌”到小组合作
记者旁听了这样一节课:全班36个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对应的数字编号。一上课,授课的陈老师拿出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将本节课的难点重点指出来,学生们纷纷埋头复习研究。几分钟后,陈老师让每个小组的6号同学到讲台上背诵、5号同学默写、4号同学查漏补缺……一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到讲台上展示的机会,大家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是一节九年级的历史复习课,也是他们的日常上课形式。实际上,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每天都在37中上演,这也是37中的基本教学模式。学校将这种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导学案为抓手的课堂形式称为“3532”教学范式。所谓“3532”,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包括三大步骤、五个环节、三个问题清单和两个反思。三个步骤是指自主导学、合作探究、差异拓展;五个环节是指课前热身、自主导学、精练展示、精讲点拨、课堂检测;三个问题清单是指自主导学前的问题清单一、自主学习后的问题清单二和本节课结束前的问题清单三;两个反思就是课堂结束后教师与学生的反思。在这种模式下,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其余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的时间。
学会学习,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面对这群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的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相互合作,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听讲、机械训练的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启发、调动学科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也改变了课堂结构,由原来的45分钟教师独霸课堂,改为“15+25+5”的结构,即教师讲课15分钟,25分钟交给学生,最后5分钟完成课堂检测。这种时间结构的调整,也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体要求。看似普通的学生分组,其实大有学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男女、居住地、成绩等进行科学分组,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大家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发展与进步。
小组中还是有学生偷懒、不主动怎么办?捆绑评价机制。每个小组的学生作为一个小集体捆绑在一起进行整体评价。上台展示时,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为小组挣得更高的分数,每周、每月、每学期,学校和班级都会进行整理统计,给予学生有效的奖励。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加入到学习的队伍当中,组内和小组之间的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小组内的“小老师”,也有抢着上讲台的后进生,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争着为集体荣誉奋斗。
在新的学习方式下,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个人修养、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质疑反思的能力都明显增强。谈到这一点,地理组的邢老师特别自豪:“外出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没错,也许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学校的学生好,但是我们的学生都非常有礼貌,我们的学生站起来的时候比他们自信,我们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他
们大!”
如今,曾经不爱学习、一上课就犯困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争着抢着发言,想为自己小组挣得加分、赢得荣誉。九年级3班的学生李月如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她喜欢帮助同学,也享受上台展示的成就感。她说:“每个人的意见就是一个音符,你提供一个音符,我提供了一个音符,然后大家的音符凝聚在一起,就会谱成一段非常优美的旋律。”
三、从被推着走到主动走
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态,也给教师的教学生态,带来巨大变化。教师教学的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更为关键的是教育观念、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但是,在改革之初,要求学校的教师推翻已经沿用多年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重头再来,着实不易。所有教师都经历了这个从迷茫困惑、痛苦折磨、徘徊不前,到勇敢面对、逐渐适应、欣然接受的阵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师“被折磨得”几乎要
崩溃。
慢慢地,教师掌握了课改的路径和环节,课堂上学生开始进步、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开始提升。由备课组群策群力制定导学案,这要求教师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备课可能出现的方法随意、内容随意、地点随意的现象。经过三轮讨论研究的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实现了备课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时间由45分钟缩减至1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的精讲点拨,一定要“点”到位置上,真正起到引领、点拨、提升、拓展的作用。表面上看,留给教师的时间少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
导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反思。每节课结束,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教师也会写下自己这堂课的得失,备课内容量的设置,难易程度的设置,对教材的把握,课堂上的有效之处和失误的地方,等等。每学期结束,学校还会要求教师写课改反思,并且集结成册印刷出来。通过认真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种经常性地反思,对教师的能力也有极大的提升
教学改变了,教师进步了,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教师们不断获得各种区级、市级、省级的奖励和荣誉。语文组的李老师表示,获得肯定固然高兴,但对他们而言,切身感到自身专业的发展、真正看到学生们不断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高兴、最欣慰的事情。
陈校长坦言,改革确实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在这样一所生源结构复杂、教育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如果只抓学业成绩、升学率,恐怕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掉队,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学校可能依旧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的薄弱校”。有十余年校长经验的陈树洪坚持认为,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所以,在37中,教育就是要适应37中学生的天性,以37中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学生、引导学生,不仅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思想品德、学习品质、责任担当等素养,为下一个学段的学习或者生活奠定一个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铺好路、奠好基。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离不开贫困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济南37中只是全国数万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一个缩影。她有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问题,也有所有薄弱校的劣势,可喜的是,济南37中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蜕变,重新焕发新生。济南37中用自己的蜕变经历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薄弱学校、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弱势,唯有彻底地改革,唯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适应学生天性的
教育。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