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吾磊,刘 丹,谭元生
从中医因瘀致眩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段吾磊,刘 丹,谭元生
高血压病发病的始终都离不开瘀的病机,北宋杨仁斋首倡“瘀滞不行,皆能眩晕”之说后,因瘀致眩理论开始蓬勃发展。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高血压病人血液处于“浓、黏、聚、凝”的高凝状态。通过因瘀致眩的思想,采用活血化瘀药物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高血压;血瘀;眩晕;并发症;因瘀致眩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病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多属于中医学“眩晕”等病证的范畴[1]。谭元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临床、实验、文献研究发现虽然高血压病病机复杂、病证繁多,但高血压病发病的始终都离不开瘀的病机。从瘀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在临床上效果显著。
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提出眩晕的病名,但“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等治则为从瘀论治眩晕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提“瘀血”的病名,提出了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瘀血当下之的治疗原则,但并未述及“瘀血”与“眩晕”的关系。直至北宋时期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论》中首倡“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开创了因瘀致眩的先河。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在继承和发扬前贤诸论的基础上,因瘀致眩思想与活血化瘀的治法日益受到重视,如《丹溪心法》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指出了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重要性。明代因瘀致眩理论在各医家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虞抟《医学正传·眩运》中述及“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清心自安”,明确提出“瘀血致眩”一说,汪机在《医宗必读》中论及“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阐述了瘀血致眩病机,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提及“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证也,宜失笑散”,可见瘀血在眩晕发病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清朝医家从瘀论治眩晕病思想已经成熟。潘楫《医灯续焰》发展了虞抟“死血”理论,认为:“眩晕者,有因于死血者……诸阳上行于头,诸经上行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记载:“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瘀血致眩的病理变化,王清任根据因瘀致眩的理论,创通窍活血汤,从气血瘀滞治疗眩晕。可见,因瘀致眩思想源于内经,明确提出于宋朝,蓬勃发展于明朝,日臻成熟于清朝。
瘀血的形成,可由气血失于化源,气虚推血无力而生瘀,也可由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生瘀,同时血热、血寒、情志等因素皆能致瘀。高血压病早期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日久阴液不继,脉络不充,血行涩滞,血脉瘀阻发为眩晕。高血压病病机复杂,病证繁多,但病机关键在虚、瘀、风。虚为本,瘀、风为标,因虚致瘀,因虚生风,三者相互作用,加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2]。而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无论为何种证型,均伴有血瘀证,血瘀证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3]。瘀血作为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存在于高血压发病的始终。这并不代表眩晕皆由瘀而致,而是指瘀可以是眩晕发病的直接因素,也可以是眩晕病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主导着病机的变化,贯穿眩晕的全过程。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瘀证实质是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导致血流缓慢,血液处于“浓、黏、聚、凝”的高凝状态,表现为血流量减少,外周血流阻力的增加以及微循环障碍[4],而这些改变与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现代研究发现长期高血压病的病人,不仅有唇舌紫暗,舌下脉络迂曲,有瘀丝、瘀斑、瘀点等临床表现,同时存在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表现[6]。在病人的微循环中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数目、血流速度的改变[7-8],而这些改变都符合中医“血瘀证”的特点。在高血压病漫长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生瘀的基础,而瘀血一旦形成,阻滞脉道,郁遏气机,气机逆乱,上扰清明,则可出现眩晕、头痛、脉络瘀血、肢体麻木等症状。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滞性、减少血小板聚集,与降压西药合用,起到疗效相加和互补作用[9]。
谭元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多适当选用川芎、当归、鸡血藤、丹参、红花、牛膝、益母草等养血活血,化瘀降浊;生地黄、赤芍、黄连、黄芩、栀子、芦根、蒲公英、鱼腥草等凉血散血,清热解毒;地龙、豨莶草等通经活络,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复方钩藤降压片”和“复方七芍降压片”,临床疗效满意。
高血压病程长,延及终身,久病成瘀,久病入络,血脉瘀滞,血流缓慢,气血运行不畅使各脏器不能得到充足血液供应,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血不循经,流注脉外,出现各种并发症。现代医学也认为: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影响心脏、脑血管、肾脏等靶器官,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则危及生命。经临床观察,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瘀证关系密切[10]。
临床实践表明活血化瘀治疗可以提高降压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参以活血化瘀的方药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害。在临床中经常能发现无明显不适的高血压病人,仅仅存在血压升高的体征,此时不能与中医的眩晕病相互对应,无病可辨,无法做到病证结合,亦不能依次辨证论治。谭元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进展及微观辨证等研究发现通过活血化瘀治疗,可使血压下降。同时也发现此类病人已出现早期的微循环功能或结构的改变,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还能早期预防靶器官损害。另一方面,在已出现靶器官损害的病人中,除了头晕、头痛等症状,已经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除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外,更直接威胁病人预后。此时血瘀证明确存在,故在降压的同时,更应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方可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改善病人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血瘀是高血压病中一个重要病理因素,而且贯穿于高血压发病的始终,因瘀致眩理论不仅在中医学中日益重视,蓬勃发展,并广泛运用于临床,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为之提供了可靠的佐证。在治疗高血压病和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时必须注重活血化瘀药的应用,以减少心、脑、肾的并发症。同时也应该仔细分辨血瘀在眩晕病因中的主次兼夹,辨证论治,酌情选用活血化瘀药,切忌活血化瘀药的简单堆砌。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
[2] 黄露,谭元生,雍苏南.从虚、瘀、风论治高血压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4):451-452.
[3] 李洁,解品启.从瘀论治高血压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6):857-858.
[4] 周海哲,李军.肝热痰瘀致高血压病眩晕病机探析[J].陕西中医,2014,35(1):60-62.
[5] 万启南,韦章进,王晓卓.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高血压病探析[J].光明中医,2014,29(3):432-434.
[6] 叶妙琛.肝郁血瘀与高血压病[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2):155.
[7] Cheung CY,Ikram MK,Sabanayagam C,et al.Retinal micro-vasculature as a model to study the manifestations of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ion,2012,60(5):1094-1103.
[8] Tsioufis C,Dimitriadis K,Katsiki N,et al.Microcirculation in hypertension:an update 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rapy[J].Curr Vasc Pharmacol,2015,13(3):413-417.
[9] 陈开文.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42-43.
[10] 刘坤.高血压病血瘀证研究与中药干预[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3-4.
(本文编辑郭怀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81473616);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资助(No.15A142);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资助(No.201403);湖南省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No.ZYFT201503);中医内科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No.ZYNK201502)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007)
谭元生,E-mail:tys702@126.com
信息:段吾磊,刘丹,谭元生.从中医因瘀致眩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259-1260.
R544.1 R255.3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0.035
1672-1349(2017)10-1259-02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