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萄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孙艺萄
目的 对比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MCLS)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川崎病患儿,按照随机性原则并结合剂量程度分为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和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每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1.95±0.83)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1.73±0.68)d、皮疹消退时间(2.14±0.35)d、手足症状消退时间(2.34±0.22)d,均短于对照组的(6.08±1.75)、(5.72±1.16)、(3.87±0.90)、(3.82±0.77)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较之小剂量更利于川崎病的治疗,临床症状消退更理想,对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更具优势,值得广泛推广。
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剂量;临床疗效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川崎病)亦称小儿川崎病,因急性发热引起,但发热机制尚不清晰。川崎病属于出疹性小儿疾病,是威胁婴幼儿生存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出血、发热皮疹和杨梅舌[1-4]。相关资料显示丙种球蛋白(γ-globulin)疗效确切,同时有人认为剂量不同其疗效程度也有所不同,该问题在临床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为进一步明确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治疗进展,特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作如下对照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原则并结合剂量程度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28±2.33)岁;病程1~8 d,平均病程(5.38±2.31)d。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33±2.47)岁;病程2~8 d,平均病程(5.41±2.35)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1 g/kg小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持续2 d。观察组:静脉注射2 g/kg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持续2 d。同时针对两组患儿均辅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并结合患儿的自身特征调整剂量,以确保用药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统计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并做好统计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5]显效: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出血、发热皮疹和杨梅舌等临床症状基本消退,体征趋于良好,改善程度>7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征改善程度介于30%~75%;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变或呈现加重趋势,体征改善程度<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5)。
2.2 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1.95±0.83)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1.73±0.68)d,皮疹消退时间(2.14±0.35)d,手足症状消退时间(2.34±0.22)d;对照组: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6.08±1.75)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5.72±1.16)d,皮疹消退时间(3.87±0.90)d,手足症状消退时间(3.82±0.77)d。观察组的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川崎病的病因不明,多次流行发病提示病原体存在,其中关于链球菌感染的说法一直备受关注,但临床实践中并未确切分离到链球菌,此时有报道显示,耶尔森菌感染机制类似川崎病,但这种病菌通常在禽兽间传播,因此这种说法依然缺乏实质性证据支撑。时至今日关于川崎病的病因的研究从未停止,统计学数据表明男婴的发病率高于女婴,如本文研究所示。
另一方面,据有关报道显示近年来川崎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长,已成为威胁患儿生存的重大疾病之一。川崎病的产生轻则损害冠状动脉、心肌和全身血管,重则直接促使心血管病变,继而导致患儿死亡[6-10]。临床上为减少川崎病对患儿造成的伤害,通常采用水杨酸和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加以治疗,从实践经验来看,效果十分理想,该疗法的应用面也逐渐扩大。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发现,采用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存在明显差异[4]。丙种球蛋白又称免疫血清球蛋白,内含大量抗体,患儿注射后可迅速从低免疫状恢复至暂时免疫保护状态,在人体内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杀死细菌和病毒[11-13]。在过去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等抗生素被用于预防传染性肝炎和麻疹等病毒性疾病,但由于血液粘度增大时容易造成血管栓塞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临床上对剂量的选择也开始显得尤为慎重[14,15]。加之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对患儿的家庭经济能力构成挑战。临床上为解决此类问题,针对剂量大小的选择展开了系列研究与探讨。有报道认为选择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普通家庭而言易于接受,同时也利于该疗法的普及和推广[16]。但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其临床疗效不甚理想[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1.95±0.83)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1.73±0.68)d、皮疹消退时间(2.14±0.35)d、手足症状消退时间(2.34±0.22)d,均短于对照组的(6.08±1.75)、(5.72±1.16)、(3.87±0.90)、(3.82±0.77)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加快临床症状消退,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既可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儿家属的经济支出。
综上所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较之小剂量更利于川崎病的治疗,临床症状消退更理想,对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更具优势,值得广泛推广。
[1]刘桂莲.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 87-88.
[2]梁奇.丙种球蛋白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中国实用医刊,2015,42(5):91-92.
[3]贝月仙.贞芪颗粒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39-40.
[4]艾奇,乔丽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可能的血液细胞毒性的临床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5):435-437.
[5]肖绪夏.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15(2):66-67.
[6]晏萍兰,李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66-1368.
[7]李渝华,郭梅.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2014(11):1368-1369.
[8]黄露敏.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173-174.
[9]程艺云.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4):469-470.
[10]岳爱红,田庆玲,历红.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56例疗效观察.临床荟萃,2006,21(13):962-963.
[11]戴小芳,凌艳萍.98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观察与护理.江苏医药,2013(4):496.
[12]钱胜,刘波.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5(1):47-48.
[13]庞勤辉,全小丽,石维娜,等.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贵州医药,2006,30(5):476.
[14]蒯文霞,袁玉方.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9,38(4):365-366.
[15]吴琴.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对比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38-2939.
[16]李锦,黄巧玲,李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2):167-16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4.061
2017-01-20]
114200 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