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灯》火证论治思路探析*

2017-01-14 13:37高加炜温成平李海昌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泻火李东垣虚火

高加炜 温成平 李海昌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医籍研读

《医学传灯》火证论治思路探析*

高加炜 温成平#李海昌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文章探究清代医家陈岐《医学传灯》中有关火证论治思路。基于《医学传灯·火证》篇原文,结合古代医籍,分析其论治思路。陈岐于火证分为实火、虚火、相火、郁火;以脉证判断病势预后;遣方用药依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郁则发之之法,多考虑脏腑病位,重视顾护阴液。陈岐之论总体借鉴前人之言,亦有个人独到之处,对临证有一定指导意义。

医学传灯 火证 论治思路

火为中医致病因素“六淫”之一。火证,指外感火热之邪,导致阳热偏盛,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内经》已有对火邪致病的相关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即认为目眩、四肢抽搐、神志异常以及气逆症状与“火”有关,亦提出“火郁”与“疮疡痈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关。治法方面,《内经》提出“火郁发之”,为中医有关火证治法的雏形。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则以“伤于寒”论治,后至金元时期,“火证”之论又有较大发展,刘完素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基础上加上“躁扰狂越……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皆属于火”,此外,他认为情志过极而化火,在治疗上提倡寒凉药物的使用。李东垣提出“阴火”理论,他认为湿热相合,阳气渐虚,阳弱则阴盛,阳本根于阴,故应泻阴中之火而制之,于方剂其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这些皆发展了火证理论。

《医学传灯》为清代医家陈岐所著,全书包含33种内科杂病诊治方药以及其个人证治经验。笔者现将其《火证》篇中诊治及用药思路归纳如下,以期对临床诊治火证有所启发。

1 辨证思路

1.1 以脉象断证之顺逆:文中曰:“火证之脉,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亦有火盛之极,而脉反沉小伏匿者,即大易。”脉数主热(火),洪脉为充实有力,来盛去衰之脉,亦主热盛,细脉则主虚。此处“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体现“脉证相应”之思路,“火为热之极”,故火证之脉当数,而脉之洪细,应是正气衰微对疾病进展顺逆之影响。脉洪,正未必虚,为邪正相争之时;脉细,则正已虚,火邪进一步传变。“火盛之极,脉反沉小伏匿”,沉脉、伏脉为脉位深沉之脉,沉脉主里证,伏脉主邪气内闭,此处“火盛之极”,即邪气极盛之时,此时见沉脉,为邪气已入里,正气已虚,邪气极盛而正虚,是为危证。此篇仅此句言脉象,辨病势盛衰,可见作者从脉判断火证之预后的思想,且此句为开篇之句,亦可明作者重视病势之盛衰。

1.2 证分实火、虚火、相火、郁火:关于实火,文中言:“实火,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从症状来看,此证为实证,邪盛正未虚,外来热邪侵袭,病位在心、胃,症状为目赤,喉痛等。笔者认为此条源自《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心在五行与火相对,可见心与火之联系。病机十九条说“诸热瞀瘛”与“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瞀”为目眩之意,“诸逆冲上”可与胸满、气喘等气机不畅之症相对。可见,实火证与《内经》的联系较为密切。

关于虚火,文中云:“虚火,东垣之论,确不可易,东垣曰:饮食所伤,劳倦所损,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症似白虎,但脉来洪大,虚而不长,不可以实火投治,当有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则自愈矣,倘以实火治之,立见危殆。”此证陈氏忠于李东垣之论,认为病因为伤于饮食、劳倦,“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与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相关论述一致。然则此证与李东垣论之不同在于脉证,陈氏认为此证虽似白虎汤证(大汗、脉洪、面赤、恶热),然脉证不同,白虎汤为辛凉重剂,寒凉之力较甚,此虚火证之脉虽洪,然虚而无力,若投白虎汤,则辛凉太过,因此陈氏从李东垣之论。

关于相火,文中云:“相火者,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熬煎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相火之证,笔者认为乃下焦之火,因陈氏言其“寄于肝肾之间”,可知病位在于肝肾,且此证耗伤真阴,故其与消渴症状类似,近年来亦有文献[2]认为糖尿病病机为“内热伤阴耗气”,可与此互参。

关于郁火,文中云:“郁火者,腹中作痛,肌表热,四肢热,摸之烙手,此因过食生冷,郁遏阳气于脾土。”此证按原文所述,为过食生冷,使脾之阳气不运而致。脾主四肢,脾阳困遏,则热于四肢。阳主推动,阳气被遏,气机运化不利,不通则痛,故腹痛。

2 处方特点

2.1 实火者宜清:原文所载三方(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黄芩清肺汤)皆为清泻之法,偏清中上焦之火,三方均含山栀、连翘二味,山栀能泻心、肺、三焦之火,清代汪昂所著的《本草备要》中言其“泻火从小便出”;连翘亦能泻火,且具轻宣之力。此二药相合,为三方泻火之基。泻火之余,陈氏亦十分重视顾护津液,原文中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均含当归;黄芩清肺汤含麦冬,当归、麦冬均能润燥。此外,柴胡泻肝汤中之龙胆草、柴胡,为泻肝火;黄芩清肺汤中之桔梗、桑皮,为泻肺火;可见陈氏于泻不同脏之火亦有用药考量。

2.2 虚火者宜补:虚火之证,陈氏从李东垣之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补中益气汤为东垣名方,东垣言其主治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致心火乘中焦之热证。方中升麻、柴胡,皆能引气上升;黄芪、甘草、人参三味甘温除热;白术除胃中热,当归和血脉,陈皮能理气。诸药相合,达甘温除热之功。

2.3 相火者宜滋:此法用于原书所述相火之证,陈氏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之间,煎熬真阴,原书载投之以滋水地黄汤,方药为熟地、山药、白茯苓、丹皮、山萸、泽泻、麦冬、白芍、玄参。肝肾位居下焦,肾储藏先天之精,相火耗伤真阴,故治以滋阴防其耗竭。笔者观其方,认为其包含了六味地黄丸与增液汤,并加一味白芍,六味地黄丸出自北宋医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具有滋肾阴之效;增液汤出自清代医家吴瑭所著的《温病条辨》,用治阳明温病,阴虚,多日不大便者,方中所用玄参、麦冬,皆为滋润生津之药。此二方相合,则滋阴生津之力尤甚,外加白芍,亦有敛阴之力。因此,全方具滋肝肾之阴之效。

2.4 郁火者宜散:郁火证,原文载缘由过食生冷,郁遏脾阳所致,陈氏处以清阳散火汤,具体方药为山栀、黄芩、白芍、白芷、紫苏、川芎、枳壳、桔梗、甘草、白茯苓。此方中,山栀能泻三焦之火,黄芩能泻中焦脾胃之火,此二药为本方泻火的主要组合;白芷、紫苏皆为辛散之品,桔梗亦能载药上行,散火郁,枳壳破气消积,上四味为本方发散郁火之主要药味;白芍敛阴以防发散太过,川芎亦能润燥,茯苓功可健脾。纵观全方,以发散为主,辅以泻火敛阴,达散郁火之功,其中亦见“火郁发之”之意。

3 结语

笔者认为,陈岐于火证之辨证思路总体源于《内经》和李东垣之论;其独到之处在于以脉证判断疾病预后。火证之病位,于文中方药可知,实证主要在心肺二脏,虚证在脾肾二脏。陈岐有关火证之治法思路,于其方药,笔者总结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郁则发之三法。其用药多考虑脏腑,重视护阴,亦有借鉴前人经验之处。总体而言,陈岐火证之论治思路大体借鉴前人,亦有自己独到之见解,对临证有一定指导意义。以上为笔者读书之心得体会,望与同道互参。

[1]朱文锋,庄泽澄,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7.

[2]丁英钧,王世东,王颖辉,等.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基本病机探讨[J].中医杂志,2008,49(5):389-391.

2017-02-21

告读者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编号:2014CB543000

# 通讯作者:温成平,E-mai l:123327034@qq.com

本社尚有《浙江中医杂志》《养生月刊》合订本等供应。《浙江中医杂志》合订本:1996年每册30元,1999年每册45元,2000、2001、2002年每册48元,2003、2004、2005年每册50元,2006、2007、2008年每册80元,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每册110元,2016年每册120元。《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每册60元。《养生月刊》合订本:2001年每册15元,2002年、2003年每册30元,2005年、2006、2007、2008年每册52元,2009、2010、2011、2015、2016年每册70元。《气功》杂志合订本:1985、1986年每册10元。以上均免邮挂费。欲购者请汇款到杭州市天目山路132号,浙江中医杂志社,邮编310007,且勿在信中夹款。

猜你喜欢
泻火李东垣虚火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清肝泻火 试试槐花入膳
虚火高烧何时休?——奇石是用来赏的,不是用来炒的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
更年期失眠从肝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