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李 君 张丽君 何慧玲 肖永芝△
古代艾灸治疗乳房肿瘤文献初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李君张丽君何慧玲肖永芝△
研究相关文献发现,中国古代运用艾灸疗法治疗乳房肿瘤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对于乳房肿瘤的早期治疗具有临床价值和意义,并有简便易行、损伤小、见效快等特点。治法包括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木香饼灸等多种灸法,并强调抓住治疗时机,灸治宜早。取穴包括阿是穴、病灶周围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
乳房肿瘤 艾灸方法 艾灸时机 古代文献
艾灸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艾灸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提升机体免疫功能,还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1]目前,灸法在乳房肿瘤的治疗中多用于乳腺切除术后的康复阶段。如防治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2],促进创面愈合[3],以及减轻放化疗副作用[4]等。本文梳理分析了灸治乳房肿瘤的古代文献,以期为乳房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中医很早对乳房肿瘤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古代文献中称之为“石痈”、“乳石”、“翻花石榴发”、“翻花奶”、“乳岩”、“石奶”、“妳岩”等。乳房肿瘤早期归于痈疽类疾病,有些杂在“乳痈”、“妒乳”、“乳痞”(乳癖)、“乳中结核”等论述中,散见于中医外科、妇科及各种本草、方书、医案等文献。治疗方法主要以中药内治、中药外用膏、散、洗剂居多,兼有少量灸法、熨法等。盖因病变部位的特殊性和封建礼教等缘故,灸治乳房肿瘤的文献寥寥,但这少量的文献记载亦体现了灸治的特效和特色,尤其对于乳房肿瘤的早期治疗具有临床价值和意义。
古代灸治乳房肿瘤的方法主要为直接灸法,还有部分隔姜灸、隔蒜灸、隔木香饼灸等隔物灸法。其中直接灸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灸法,又称着肤灸、明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最早提出灸治乳房肿瘤和较详细描述乳房肿瘤的文献为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在“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中描述了乳房肿瘤的性状,如石般坚硬并有根基,此时乳房肿瘤被称为“石痈”,属于痈疽类疾病。同时,葛氏还提出了对包括乳部石痈在内的痈疽采取灸治的方法。“葛氏,疗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当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不出者,可益壮,痈、疽、瘤、石痈、结筋、瘰 ,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治疗取穴为“当上”,即患处肿块之上;施灸剂量为灸至“石子碎出”,“不出者,可益壮”,即增加壮数至石子碎出。此外,还强调了该类疾病的治疗禁忌,不可用针角的方法,即不可针刺、拔罐。
后世医家多沿用葛氏的灸治方法。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也记录了这一治疗方法,卷二十二痈肿毒方中载“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方……又方,当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如不出,益壮数乃佳。”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方》痈疽方一十四首云:“又发痈至坚而有根者,名为石痈,……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也,不出可益壮。”在沿用葛氏灸治方法的同时有所发展。“凡痈疽之疾,未见脓易疗之,当上灸三百壮,四边间子灸各二百壮,实者可下之,虚者可补脓方脓当破,无脓但气肿。若有血慎不可破针灸也。”不仅有当上之灸,还有四边间子灸,对痈肿采用围歼之势进行灸治。宋代王执中在所撰《针灸资生经》卷七发背篇亦照用葛氏灸法:“凡发肿至坚有根者,名曰石痈。治法当上灸之百壮。石子当碎出。如不出。益壮乃佳。”篇中亦言:“乡里有善治发背痈疽者。皆于疮上灸之。多至三二百壮。无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则人不畏灸。灸多则作效矣。”介绍了当时对于痈疽类疾病的治疗多采用大剂量的患处直接灸法,疗效良好,而且对艾炷进行了改良,制作小艾炷进行灸治,以减少人们对灸治的畏惧,提高耐受性,只需增多灸壮一样获效。
明清时期,灸法不断丰富完善,出现了运用隔物灸治疗乳房肿瘤的方法,并配合中药内治等法。明代医学家薛己在《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有隔蒜灸治疗乳内肿物的记载,“一妇人久郁,右乳内肿硬。此肝经血症也,用八珍加远志、贝母、柴胡、青皮及隔蒜灸,兼神效瓜蒌散,两月余而痊。”明代御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卷七在乳劳症中也运用隔蒜灸并配合内治法取得较好效果,云:“一妇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劳症也,属肝经血少所致。先与神效栝蒌散四剂,更隔蒜灸之,肿少退。再服八珍汤,倍加香附、夏枯草、蒲公英,仍间服前散,月余而消。”显示了隔蒜灸的消肿作用。清代郑玉坛在《彤园医书》(妇人科) 卷六记载了用隔姜灸治疗乳岩的方法,云:“乳岩者,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自乳中结核起,初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时或隐痛。初起速宜外用灸法,内服养血之剂,以免内攻。”又“乳岩症,当于肿核初起即加医治,用艾,壮豆粒大,当头顶处隔姜片灸七壮,次日必起疱,用三棱针当疱处刺入三五分”。采用隔姜灸治疗使患处发疮,治法同直接灸。还有不少医家喜欢用木香饼结合灸治,借助木香行气止痛的作用加强灸疗效果。明代医家汪机所撰《外科理例》卷四中介绍了用木香饼灸治乳岩的案例。“一妇久郁,右乳内结三核,年余不消,朝寒暮热,饮食不甘,此乳岩也,乃七情所伤,血气枯槁之症。宜补气血,解郁结。遂以益气养荣汤(二百二一)百余剂,血气渐复,更以木香饼灸之,嘉其谨疾而消。”以内治法为主,辅以木香饼灸治患处,使肿块消散,不同于直接灸的发疮治疗,更适于患者接受。
古代医家治疗乳房肿瘤不论内外治法均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灸法亦然。如前所述灸治都在肿块未溃、坚硬、色不变的病变早期。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三细致阐述了乳岩的病因、病机、症状及预后。“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还明确指出了对乳房肿瘤进行灸治的时机和方法,“惟初生核时,急用艾灸核顶,待次日起泡挑破,用披针针入四分,用冰蛳散条插入核内,糊纸封盖;至十三日,其核自落,用玉红膏生肌敛口,再当保养不发。”在“初生核时”,即肿瘤初起时就要急用灸治,抓住治疗时机,可取得最佳疗效。并介绍了灸治后完整的配合措施:灸治起泡后用冰蛳散去腐,用纸封糊患处,肿核脱落后,外用玉红膏敛口,并辅以内治法保养,预防复发。可以看到,早期的灸治简便易行,对患者损伤很小,十分适用于早期发现的乳房肿瘤,相对于现代临床早期治疗乳房肿瘤常用的乳腺切除术以及后续的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的巨大身心痛苦和治疗风险,早期灸治十分具有优越性。
清代太医祁坤所撰《外科大成》,对乳岩也主张早期灸治。“初起时,宜艾灸核顶……”并指出当时人们对早期灸治的态度,“惜乎初时必不肯如是治也。”即很可惜的是,乳房肿瘤初期人们一般不愿意采用这样的治疗方法。盖因乳岩初起,不痛不痒,人们未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不愿采用这种有少许损伤的外治法,或对灸治有所畏惧,或是封建思想禁锢,人们更倾向于采用传统保守的内治法或更为简单易行的中药外敷外洗等法。
清代医家祁宏源在《外科心法要诀》在卷六详细介绍了其灸治乳岩的整套方法。“乳岩初结核隐疼,……如得此证者,于肿核初起,即加医治,宜用豆粒大艾壮,当顶灸七壮,次日起 ,挑破,用三棱针刺入五六分,插入冰螺散捻子,外用纸封糊,至十余日其核自落,外贴绛珠膏、生肌玉红膏,内服舒肝、养血、理脾之剂,生肌敛口自愈。”明确灸治的时机为“肿核初起”之时,并描述了所用艾柱大小,剂量,挑破时间,应用三棱针刺和冰螺散捻子,外用纸封糊等具体操作,以及外用生肌药膏和内服用药原则,颇为周详。
除外前述主要采用的灸治患处发疮之法,相当于阿是穴灸治,还有艾灸其他穴位治疗乳房肿瘤的论述。常用穴位包括:肩髃、足三里、条口、下巨虚、温溜、灵道、膺窗、神封、乳根等。
如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云:“肩髃,在肩端两骨间,手阳明、跷脉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肩髃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舒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以及乳痈、乳岩等。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总论部阐明:“肩髃穴,治乳痈、乳毒、乳岩。穴在肩端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举臂取之,有空是穴,一名肩井穴。足少阳阳跷之会。”《外科大成》乳岩方后所附灸法亦载:“玄胡索、薏苡仁(各五钱),黄酒二钟,煎一钟,空心服,出汗即验。琥珀丸对症药也。灸肩穴、足三里穴,各二七壮。”指出肩髃和足三里是治疗乳岩的要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亦言:“诸瘿灸肩髃左右相对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或再三取瘥止。”体现了肩髃穴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卷十一诸证灸法要穴篇云:“乳痈、乳疽、乳岩、乳气、乳毒 、侵囊,肩髃、 灵道(二七壮)、温溜(小人七壮,大人二七壮)、足三里、条口(乳痈)、下巨虚(各二七壮)。”给出了灸治乳房肿块的多个穴位以及施灸剂量。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也是人体强壮保健大穴,主治疾病甚多,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外科正宗》言“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乳房肿瘤作为主要发生在胃经管辖范围的疾病,故足三里以及胃经诸要穴也是治疗乳房肿瘤的关键穴位。
宋代《针灸资生经》中还列出治疗乳房肿物的病灶周围取穴。“膺窗,治乳痈寒热,卧不安(铜)。临泣,治乳痈(见月事)。神封,治乳痈洒淅恶(明同)。乳根,治乳痈凄惨寒(千有热字)痛。不可按。三里,主乳痈(铜同。)有热。(千)下廉,主乳痈惊痹胫重(铜作喉痹 肿)。足跗不收,跟痛。神封、膺窗,主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总体看来,灸治乳房肿瘤的取穴既有病灶周围的胸背部穴位如膺窗、神封、乳根、灵道等俞募配穴,也有以胃经、三焦经、大肠经为主的远端循经取穴,如肩髃、温溜、足三里、条口、下巨虚等。
古人应用灸法治疗乳房肿瘤简便易行、损伤小、见效快,尤其早期灸治效果良好。灸治方法多样,以肿块上施灸发疮之法多见、速效,或配合内治法以助消散,临床上经常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并要求患者配合饮食起居七情调摄。该法可免除大面积乳腺切除术和由此产生的诸多并发症,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因手术和放化疗带来的痛苦和风险,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1] 范怡蕾,刘苓霜.艾灸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4):309.
[2] 李思蒙,杨郁文,汪永坚.艾灸预防乳房肿瘤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4):362.
[3] 祝亚男,唐娅琴,汪永坚.艾灸促进乳房肿瘤术后创面愈合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 ,33(2):151.
[4] 武华清,苏秀贞,苏全德,等.隔药灸脐法治疗乳房肿瘤术后化疗白细胞减少50例[J].光明中医,2017,28(10):2107.
AnInitialResearchonAcientLiteratureofMoxibustionTreatmenttoBreastTumors
LI Jun, ZHANG Li-jun, HE Hui-ling, XIAO Yong-zhi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Literture Institue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By studying relative literatur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Chinese ancient moxibustion methods has been applied to treat breast tumors with precious experiences,especially on the early stag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its clinical values and meaning. Also, the methods has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convinience, minimum harm and rapid effects. The treatments cover direct moxibustion, ginger moxibustion,garlic moxibustion, wood moxibustion etc., by seizing therapy timing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acu-points includes ashi points, disorder-area location points and distal-end points along meridians.
breast tumors;moxibustion methods; moxibustion timing; ancient literature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基于数字化古籍的艾灸治疗肿瘤性疾病文献研究”(编号:ZZ100509)
△通讯作者,E-mail:1371636201@qq.com
R271.44
A
1006-4737(2017)06-0019-03
2017- 08-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