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岑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

2017-01-14 09:50邵祥芸
中医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风病白术气虚

邵祥芸,赵 一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赵国岑工作室,河南 郑州 450004)

·名师高徒·

赵国岑教授治疗中风病经验*

邵祥芸,赵 一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赵国岑工作室,河南 郑州 450004)

赵国岑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擅长中医内科,现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河南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带徒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专家,河南省中医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奖”得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50余载,对中风病有独特的治疗经验,注重分清主次,辨证论治。赵教授从调理脏腑阴阳着手,对中风病的诊治有独特的方法,赵教授认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肝肾阴虚,风痰上扰;气虚血瘀,经脉不通;脾虚湿盛,痰浊阻络等均可导致中风。赵教授针对以上诸证,临床上运用自己独特的经验方治疗,并且疗效显著。

中风;经验;赵国岑;中医师

赵国岑教授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河南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带徒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专家,河南省中医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奖”得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50余载,对中风病有独特的治疗经验,注重分清主次,辨证论治。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病,赵教授指出:中风病的相关因素常见的有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气候变化等,中风病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在日常生活中,中风病成为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担。现将赵教授临床论治中风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中风病名依据症状表现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薄厥、大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风痱等病名[1]。赵教授认为:中风病有外因、内因之分。①外因包括感受外邪,劳烦暴怒,多食肥甘厚腻等。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凡是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煿者,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壅盛,上阻清窍,常发为中风。②内因包括肾精不足,脾虚湿盛,痰浊阻络,气虚血瘀等相关脏腑失调因素[2]。赵教授结合上述基本病因机制对中风病的病因进一步探讨,主张“内风”立论,并且认为老年人多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阳偏亢,阳亢则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气血上逆,突发中风。内因中还有气血亏虚,血液运行不畅,瘀滞脉络;脾肾亏虚,脾失健运,肾失温煦,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导致瘀血、痰浊阻滞脉络,从而引起临床一系列症状的发生,究其本在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具体表现为痰浊,瘀血阻滞脉络。

2 治则治法

赵教授对中风病的治疗经验丰富,主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2]。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当以治其标,以祛邪为主,常用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息风化痰等治疗方法。病情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常用益肾填精、滋养肝肾、息风化痰、健脾燥湿等治疗方法。

3 辨证论治

3.1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型

该证型临床常见症状:平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益肾填精。处方:炒杜仲10 g,熟地黄20 g,山药30 g,枸杞子15 g,山茱萸10 g,淫羊藿15 g,益智仁30 g,党参15 g,黄芪15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方解:方中取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基本方义;重用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益智仁在全方中起到补中兼收之义;炒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具有扶正固本之效;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淫羊藿入肝肾强筋骨,与炒杜仲配伍可增强补益之效;党参、黄芪配伍可补益中气,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抗外邪侵袭的能力;炙甘草调和诸药。

3.2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型

该证型临床常见症状: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行动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治宜滋养肝肾,息风化痰。处方:玄参30 g,麦冬30 g,生白芍30 g,枸杞子15 g,山茱萸10 g,菊花30 g,怀牛膝15 g,胆南星15 g,石菖蒲10 g,地龙10 g,远志10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0 g,甘草6 g。方解:方中取镇肝息风汤的基础方义,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重用玄参、麦冬、生白芍、菊花等微寒凉的药物,意在滋养肝肾;玄参,甘、苦、微寒,可清热生津,滋阴润燥,功效中滋阴清虚热作用显著;麦冬味甘柔润,可用于心、肺、胃阴虚之证,长于滋阴;生白芍性微寒,味苦酸,长于滋阴平肝;山药甘平,益气养阴,偏于补肾气,滋养肾阴;枸杞子配伍菊花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清肝热,平肝阳,治风痰上扰所致的头晕;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怀牛膝可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地龙咸寒,归肝经,清热息风,通络,常于益气药活血同用,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经络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胆南星性苦,微辛,凉,临床常用治疗中风痰迷,惊风惊痰。赵教授将胆南星和地龙配伍可增强清热息风化痰止痉之效,是治疗中风病常用的对药;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潜阳;远志配伍石菖蒲可祛痰宣窍,治疗言语不清。

3.3 气虚血瘀,经脉不通型

该证型临床常见症状: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肢体麻木,行走不利,倦怠乏力,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红花10 g,桃仁10 g,水蛭12 g,石菖蒲10 g,山药30 g,炙甘草10 g。方解:肢体萎软无力,面色苍白,倦怠乏力等症均为气虚的表现,《医方考》言:“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取四君子汤(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补益中气之基础方义,其中党参甘平益气,炒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白术相配,增强健脾的功效。4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俊。再加用活血化瘀通络之红花、桃仁、水蛭治疗肢体经脉不通,偏枯不用,其中水蛭本身具有很高的入药价值,经过干燥可全体入药,含有水蛭素及丰富蛋白质,水蛭素可抗凝、抗栓,具有活血、散瘀、通络之效[3]。方中石菖蒲可开窍通络,化湿开胃,醒神益智,再加山药可补益气血。全方药物配伍得当,益气与化瘀药同用,补泻兼施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3.4 脾虚湿盛,痰浊阻络型

该证型临床常见症状:头晕,头痛,胸满恶心,纳食减少,嗜睡懒言,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舌质淡胖或淡暗,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开窍。处方:茯苓30 g,陈皮15 g,半夏15 g,炒白术15 g,党参15 g,天麻10 g,郁金15 g,石菖蒲10 g,丹参30 g,川芎10 g,川牛膝15 g,甘草6 g。方解:以六君子汤(茯苓、陈皮、半夏、炒白术、党参、甘草)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方中天麻定虚风,止眩晕,平抑肝阳;丹参、川芎同用可通行血脉,活血祛瘀;郁金、石菖蒲配伍可祛痰浊开窍;怀牛膝偏于活血化瘀,性善下行,有疏利降泻之特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开窍之效。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9岁,2016年6月10日初诊。主诉:右腿、舌头发麻,伴乏力3个月余。现病史:患者3月中旬行颅内动脉瘤手术,住院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心脏T波改变,心肌缺血。术后见舌头中部发麻,口唇发紫,右腿麻木,恶寒怕冷,乏力,兼有消化不良,反酸,嗳气,口黏,口苦,眠差,纳差,大便溏,小便黄,舌质黄,苔厚腻,边有齿痕,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细。患者曾到多家中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祥,效果不佳。西医诊断:颅内动脉瘤术后。中医诊断:中风病后遗症,证属气虚血瘀,经脉不通。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健脾燥湿。处方:黄芪30 g,党参10 g,炒白术15 g,苍术10 g,茯苓3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20 g,红花6 g,桃仁10 g,益母草30 g,香附10 g,地龙10 g,青皮10 g,陈皮10 g。7剂,水煎服,1 d 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食辛辣油腻寒凉之物。2016年7月15日二诊:患者诉右腿、舌头发麻症状减轻,精神好转,反酸,嗳气,口黏口苦症状基本消失,大小便正常,睡眠易醒,舌质黄,苔厚腻,脉弦。继服上方中药10剂,半月后患者不适症状完全缓解。

按 《医林改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而成,可见正气虚衰是中风病的发病基础。人体气血亏虚,营卫不固,肌肤腠理疏松,易致邪气乘虚而入。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液无力升运,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留滞经络,阻塞脉道,遂致中风麻木。赵教授考虑到患者常有反酸、消化不良、大便溏等症状,在益气养血,化瘀通络的同时加用炒白术、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可益气养血、祛瘀生新,再加益母草配伍使用更增强其活血通络的作用。《本草汇言》曰:“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本草纲目》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地龙咸寒,归肝经,清热息风,通络,常与黄芪、当归、川芎等补气活血药物配伍,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经络不利等症状。方中青皮、陈皮同用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作用显著,两者虽同为橘的果实,但功效各异,陈皮辛散苦降,青皮辛温升散,升降相用,破气而化痰,共奏疏肝健脾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嗳气、反酸、口苦等症状。香附、青皮、陈皮同用,可加强药物入肝经的作用。《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肝脏功能失调因素在中风病中的重要地位。赵教授在临床选择用药精准得当,讲究从整体把握,注重顾护营卫,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

5 小 结

中风病的临床症状变化无常,衍生的症状多种多样,影响疾病的因素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此,在治疗上要充分体现个体的差异性。赵教授在治疗中风病时提出临床治疗上应辨明虚实内外,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准确把握病情的变化过程,讲究对症用药,灵活用药。赵教授临床上治疗中风病的同时也注重对脾胃的调护。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只有脾胃调和,上下通达,气机通畅,才可对中风病的治疗有独特的效果。赵教授临床中经常对患者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身心舒畅,身体健康”十六字预防疾病要诀,并嘱咐患者在中风病恢复期要注意饮食起居及情志调护,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滋腻之物以碍脾胃运化,影响疾病的治疗。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04-306.

[2]赵国岑,赵一,余月娟.赵国岑临证选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26-128.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2007:341-342.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7)08-0029-03

R25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8.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国中医人教发[2013]47号)

2017-03-06;

2017-06-05

猜你喜欢
中风病白术气虚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