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成,宋淑萍
(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11)
·学术探讨·
论中医之“火”
李殿成,宋淑萍
(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11)
通过对君、相二火的深入研究,认为君火是事物生长和变化的最高主持者和动力,是生命活动的中枢,有了君火,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相火是在君火的指挥下具体完成、促使机体生长发育的火,处于臣使地位,有了相火,君火的作用才能具体落实。明是君火的正常表现,位即安于本位,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尽的职责;而阴火、龙雷之火是君、相二火失常时表现出来的。君火为生气之源,相火为气化之本;君火宜静,相火动中守节。君相和谐,则形与神俱;二火皆亢,则成炎上之势;二火皆衰,则生气无根,诸病生焉。
君火;相火;龙雷之火;阴火;生理病理;相互关系
水、火是机体生命的基础和动力。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又演化出各种类型之火。君是指最高主持者[1],火是事物生长和变化的动力,故君火是事物生长和变化的最高主持者和动力。就自然变化而言,有了君火,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才能正常进行;就机体变化而言,君火是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有了君火,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相火是在君火指挥下具体完成、促使自然界多种生物成长变化或机体生长发育的火,处于臣使地位。有了相火,君火的作用才能具体落实。明是君火的正常表现;位即安于本位,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尽的职责。二火的功能正常,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五脏皆有君火和相火,其中君火是气化和物化的统帅和动力。君火和相火为刚,而阴火、邪火、龙雷之火、文火、武火、少火、壮火为目。只有深入了解君火、相火的性质、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纲举目张,对二火的衍生物了然于胸,才能在临证时对火引起的疾病迎刃而解。笔者多年来研究火对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及其引起的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稍有体悟。现介绍如下,望同道赐教。
关于君火和相火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1],是用来阐述天地运气的,如“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金元时期,各医家将君火、相火引入对机体生理病理的阐述中,其中朱丹溪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火论。此后,至明清时期,张景岳、赵献可等医家均对君、相火进行了论述。《素问·灵兰秘典论》[2]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张景岳[3]言:“君道惟神,其用在虚……君之能神者,以其明也……明者明于上,为化育之元主;位者位于下,为神明之洪基……轻清而光焰于上者,火之明也;重实而温蓄于下者,火之位也。”又云:“天人之用,神明而已,惟神则明,惟明乃神,天得之而明照万方,人得之而明见万里,皆此明字之用,诚天地万物不可须臾离者。”《气交变大论》[1]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生气通天论》[2]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皆君火以明之义也。 由此可见:君火指心火,因心为“君主之官”,故名君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之火均为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二火相互配合,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君火以明于上,相火以位于下,各当其位,各安其宅,升降出入,中气斡旋,则气立如故,神机不息;若二火皆亢,则成炎上之势。相火当位,则为动力之源;相火离位,则成燔灼之势。君火在心;相火在肾,肾其根本也。然二火相因,无声响应,故心宜静,静则心火下交于肾,肾者主水、为封藏之本、藏五脏六腑及生殖之精,假使水中有火,则为君火,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郑饮安称肾中之阳为真火,只因君火统一身之阳气,其根在下,即坎中一点真阳藏于肾之水中,精能化气皆由此一点真火,真火藏于肾水,蒸化水液敷布全身,使肾精化气,此气即肝木春生之气也,肝木生发复化心火,即为君火。盖明者光也,火之气也;位者形也,火之质也。如一寸之灯,光被满室,此气之为然也;盈炉之炭,有热无焰,此质之为然也。夫焰之与炭皆火也,然焰明而质暗,焰虚而质实,焰似动而实宜静,质似静而实宜动,如焰遇风而熄,质遇风越旺,故君火宜静,相火宜动中守静。焰上而质下,是以君火居上,为日之明,故于人也属心;神明出焉,相火属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元阳蓄焉,君火物之生,相火成物之实。春夏秋冬,秋收冬藏。藏者,蛰藏也,藏水中之气、坎中之火。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三月,所谓发陈,即是少阴君火,降则为少阳相火,所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也,故肾中有君火,也有相火。足太阳膀胱经寒水,足少阴肾经君火,二者互属于表里,但不同经,一个是太阳寒水,一个是少阴君火。坎中一阳,即水中木气,是君火之根,此火左升,则为君火;离中一阴,是为水中之金,是水中之液,即是阴根,此根右降,则为寒水,此寒水蛰藏,即水中木气。春三月,此谓发陈,即水中木气左升,阴升而阳化,而为少阴君火;冬三月,此为闭藏,即是火中之金右降,阳降而化阴,而为水寒。不论是左升还是右降,皆一身之气流转也,故天地之间唯一气耳。
《五运行大论》[1]曰:“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火气游行其间”的火,即指君火,故君火发源于心而化生于肾。张景岳[3]曰:“君相之义,无藏不有。”盖总言大体,则相火当在命门,谓根在下,为枝叶之本也。《景岳全书》曰:“脏腑各有君相……心之神,肺之气,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两肾之伎巧变化。”此皆君火所谓。
《道德经》曰:“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悟真篇》曰:“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张平淑言:“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官……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以上皆说明心为神明之所主,脑为元神之府,心宜静,心静则恬淡虚无。心火下交于肾,水火阴阳相抱、相互交融而为君火,此即“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火,水中生气便是君火;阴无自长,必得阳而后成水。心火往下走才能感应,才由虚而实,是谓真实;由无而有,是谓真有。倘若不虚不无,则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元神,君火何忧以生。《易经》曰:“通其变……极其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如:先天八卦,纯阳的乾卦在头部,象征元神;纯阴的坤卦在机体之阴部,下部,尚无阳精形成。后天八卦,常态的机体头部纯阳乾卦中间的一阳爻下降到下阴部的纯阴卦中,产生了元精。此时的常人头脑中已不再是纯阳的乾卦中的元神,而是变成了离卦中虚的识神;下部也不再是纯阴的坤卦,而变成了坎中满的元精。而修生养道者就是要让这种势态逆转,让离卦中的一阴爻在后天意识下下注静守牝阴之中,使阴中之一阳爻被感化为精气以滋养机体,而识神亦再复归于元神。这是一个上下相感应的过程,也即阴阳交媾或坎离相交。
君火为神志之火,是用来感知和思考的,不同的环境可以激发感受、思考方式及行为习惯,故君火为物所感则易动。正因为有了君火,人才有了喜、怒、忧、恐、惊等情志变化。火为神志之火,明则有神,故《黄帝内经》曰:“君火以明。”《神印妙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上元神,中元气,下品元精,精、气、神为三宝三元三品。精充气足则神旺,表现为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思维敏捷,即“君火以明”的外在表现。《景岳全书》[3]曰:“随怒随消者,未必致病。”指出适度的情志反应并不会致病。然而,过度的精神刺激对机体的伤害是严重的,故有“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之说。君火对神志的影响表现为亢进的阳性症状和减退的阴性症状两个方面。心动则相火亦动,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忧则气结、恐则气下均是君火引动相火的表现,正如朱丹溪[4]言:“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引动相火妄动,进而引起气血失常、脏腑功能损伤;君火引动相火妄动,火扰精室,则男子遗精、女子梦交。治疗宜宁心安神、舒畅情志,五志不煽则相火不妄。君火、相火往往相互为病、互为因果。如:精神长期紧张引起睡眠障碍,是由于君火亢进引起相火失常,导致睡眠节律紊乱、欲睡不能,而失眠则进一步加重焦虑、烦躁易怒、易惊、癫狂等不能自主的心理疾病,出现“君不主令”的状态;君火虚衰,心神失养,则出现抑郁、嗜睡淡漠、呆滞等异常神志变化。《伤寒论》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指出病至少阴,君火不足,根基动摇,出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精神状态。若影响到肾,则精神萎靡,言、听、视、动随过即忘;影响到肝,则不能作强,数谋不决;影响到胆,则惶惶不可终日,如人将捕之;影响到肺,则悲伤欲哭,百合病欲行欲卧又不能、强迫、焦虑之症纷争。气郁则化火,火能消谷杀食,又君火不足,元气不充,则无力消食,故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其嗅时;君火不足影响至奇经,阳维为病之苦寒热,出现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
《四圣心源》[5]曰:“相火者,手少阳三焦经相火,足少阳胆经甲木相火也,手少阳三焦经相火随足太阳膀胱经下行,秘于肾脏,以温肾水,是以肾水不寒。手三阳三焦经相火不秘,泄于膀胱则小便不利。胃降则足少阳胆经相火亦降,秘于肾脏,而温肾水,相火不秘,则升而上炎,而生上热,凡吐衄,惊悸、心烦、牙龈肿痛,此皆相火不降,而失位也。相火不降,则肾水下寒,不能蛰藏,而生遗泄,故梦交,小便频数,淋沥诸病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曰:“少阴君火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气也。此时大气较热,不似厥阴之阴极,故称少阴。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此时大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少阳相火三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经暮夜大气之凉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当暑热上腾之时,旋降旋升。地下水中,为生物生命之所从出,此阳热实为生命之本,地面上阳热盛满,地而下所得阳热不多,故称少阳。此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气。中气旋转,则上下交清,有如相臣之职,故称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1]曰:“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认为“阴精”紧紧地依承着“君火”。水火既济,则君火的作用就能正常进行;若“阴精”不能承制君火,水火分离,则不能乳育万物。综上可知:君火下交于肾,以温煦肾水,经过乳育,气化肾精,左出于肝而上行,故降中有升。张景岳曰[3]:“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又言:“相火当在命门,元气唯阳为主,阳气唯火而已。”可见,相火为阳气之本,其根在命门。三焦资始于肾,资生于胃,是相火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张景岳[3]言:“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说明三焦总司机体气化作用。三焦根于命门,且为元气之别使,当然可以称为相火;心包为心之外卫,于三焦相表里,故亦称为相火;肝胆属木,木能生火,而肝胆同居下焦,在生理上相表里,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故肝胆亦称相火。相火的作用是手少阳三焦经相火随足太阳膀胱经下行,秘于肾脏,促成膀胱之气化;足少阳胆经相火降于肾脏,以温肾水。相火先降后升,故右者下行。君火以明,明于上;相火以位,位于下。火之光焰于上,而实质温煦于下。君火、相火都是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而非病邪,故时时存在,而非用则明、不用则不明。君火宜静;相火却可动而中节,守位而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火是水中之火,受阴精的制约,从而有了动中有守的特性。若无阴精的制约,则相火动而无守,必然妄动。朱丹溪[4]言:“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
君火为明有赖于神,神之依附者为心,心之所以为主者是因为血脉,血脉的生成运行又赖于阳气,阳气的根源却在命门,故陈世铎言:“心的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故相火为神明之基础,可见君火之所以能神,是因有其明,相火之所以能动,是因有其位。”君火以明,主血藏神,在上如日月当空,为一身之主宰,为化育之元主;“相火以位”,纳于命门,在下为阳气之根,主温煦生化,为神明之基础。二者的关系又如天之与地、阴之与阳,在上则阳中必有阴,阳气方能下降;在下则阴中必有阳,阴气方能上升;上下相召,升降相因,才能生化万物[6]。就机体而言,心阳之气下降实有赖于肾之阳气上升,而肾阴之气上升则有赖于心阳之气下降,心肾相交,阴阳相构,时刻不可分离。相火以位,为神之本;“君火以明”,为相火之神。有君火而无相火谓之无根,有相火无君火谓之无神。总之,“位”为火之质,“明”为火之用,无质则光焰何主,明则神用无由,一而二,二而一,分之为二,合之则一。《周易》乾卦认为:龙变化莫测,初九表示潜龙,象征君火在肾中乳育过程,水火既济;九二表示见龙在田,为君火向相火开始转化;九三、九四表示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为相火的作用,亢龙有悔为相火妄动。以上皆说明:君火、相火是可以转化的。
7.1 生理关系
君火为先天之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相火为后天之火,由君火转化而来,是君火的进一步延续,其特性在于动中有守、不动则衰、不守则亢而妄动。有了相火,万物则能正常化生,脏腑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正如《格致余论》 曰:“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之为也……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在生理上,君火是相火的根本,相火是君火的保障;君火为相火之守,相火为君火之使;君、相和谐,方能形与神俱[7]。在病理上,相火易亢易衰,相火亢进和妄动是所有能生邪火的本质,然亢则易耗,故曰“壮火食气”。君、相二火往往相互为病,君火过极导致相火妄动,而相火妄动则扰动心神;相火衰则心神失养以致君不主令,君相失和则形神俱损。相火源于肾,寄寓于下焦肝、肾精血之中,相火之动以肝、肾之阴为物质基础,故相火为水中之火,既有阳动之性,又有阴守之性,动中有守,动中有节,守于本位而不妄;君火为神志之火,为物所感而触发。
7.2 病理变化
相火亢进的原因有五志过极、君火引动、相火妄动,或气机郁滞导致相火亢而妄行。气的运动有赖于相火的推动,相火亢则气行速,相火衰则气行缓。如:机体气滞、痰凝、血瘀、湿阻等引起气机郁滞、气行不畅、郁而化火,可引起相火亢进;阴虚则阳搏,阴精不足,可导致相火亢而妄行。相火衰的原因有素体阳气不足、命门火衰,或阴邪内盛,或过用苦寒,或外受寒湿、久病内伤,或阴损及阳[7]。相火衰则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运行无力,阴液不化反成痰湿、水饮、瘀浊之邪。相火亢进,上扰心神,心神不宁,出现失眠、烦躁、易怒、易惊,甚则癫狂等君火异常的情况;相火虚衰可导致心神失养,出现抑郁、嗜睡淡漠、呆滞,甚则神昏等异常神志变化。
“甘温除大热”[8]为李东垣治疗内伤阴火的主要法则,因此,了解内伤发热的病机是有必要的。李东垣言:“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已乘其土位。”多数医家认为:李东垣称相火为元气之贼是由于脾胃坤土,牝马地类,乃顺承天,为后天之本,能受纳和化生万物,升清降浊,斡旋气机升降出入。元气纳于命门,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若脾胃气虚,则精微之气不能下交于肾,心包络代心用事,加之心包络属相火,元气来源竭绝,相火亢盛,阴火上冲,既可乘脾犯胃,又可影响心肺,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或渴不止”。《难经》曰:“饮食劳倦则伤脾。”《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常政大论》[1]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指脾胃调和,谷气上升,行春夏之令;阳精所降指脾胃违和,谷气下流,反行秋冬之令。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导致脾气损伤,脾胃中元气虚陷,亦即脾胃中君火虚陷,则龙不潜藏,而雷非伏,龙非蛰,飞越于上,出现发热。此与少阴病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虚阳被格于外的“格阳”证和残阳不能归根、扰于上部的“戴阳”证采用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回阳救逆的机制有相似之处,是龙雷之火的另一种表现。张仲景之少阴病命门火衰,阴盛膈阳,也出现大热,主要在肾,采用大辛大热之药,引火归元,导龙入海;佐以猪胆汁、童便之咸、苦寒,一方面以续耗伤的津液,另一方面反佐,正如王冰言:“凡大热大寒者,必与违其性者相争雄,异其气者相格也。”而李东垣所论的大热责之于劳倦过度、脾胃两伤,其病本在脾、标在肾。李东垣治以甘温补中,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甘寒之生地黄和苦寒之黄连、黄柏泻热,朱砂重坠、降火归源,解决矛盾的次要方面。李东垣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一负。然而,临床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而出现发热,对元气及津液的伤害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数患者并不口干,即使口干也不想饮水或喜热水,烘热汗出但又怕冷,此原因为其是一种阴火,这种火的性质属阴,不象阳火那样耗气伤津严重,故治疗不在于泻火,而重在补脾胃元气,脾胃元气旺盛则阴火自伏。此外,白虎加人参汤证气阴两伤,出现大渴、大热、大汗出、脉虚大、背微恶寒等;温补后期,热耗真阴,出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中动悸、神倦耳聋、脉虚大;或结代的二加或三加复脉汤证;皆以救阴为主。至于“甘温除大热”的机制,好像西游记中的真假孙悟空,假设唐三藏是君、孙悟空是臣,那么唐三藏相对于孙悟空而言是肉眼凡胎、心中不明、真假难辨,相当于君火不明,于是出现了两个悟空,这个假悟空即相当于离位的阴火。朱丹溪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非指正常之阳有余,乃指妄动之君火。因此,朱丹溪滋阴以配阳;李东垣则用甘温,使脾胃中的元气(君火)复位,龙自然潜藏矣。
水、火是机体生命的基础和动力。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又演化出各种类型之火。然而,君火和相火主宰机体各脏器的功能活动,而阴火、龙雷之火、壮火为君、相二火失常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文火、武火、少火实指君、相二火及君、相二火在转化过程中表现的不同火候。只有深入了解君、相火的性质、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纲举目张,对二火的衍生物了然于胸,才能在临床上对火引起的疾病迎刃而解。
[1]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2]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4]朱震亨.格致余论[M].施仁潮,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6]高峻.试论君火与相火的生理病理关系[J].吉林中医药,2008,28(12):863-865.
[7]郭蓉娟,王永炎,张允岭.中医“君相互感”心身调节模式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801-803.
[8]刘渡舟.刘渡舟医学全集[M].台北:启业书局,1998.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8-0001-05
R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8.01
2017-04-28;
201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