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2017-01-14 00:41田姝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4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田姝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田姝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96例血液透析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2例, 血栓1例, 感染1例, 血管瘤1例, 肿胀手综合征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发生出血4例,血栓2例, 感染3例, 血管瘤2例, 肿胀手综合征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7.08%;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个性化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血液透析能为肾内科患者体内的血液进行循环处理, 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产物、电解质等, 纠正患者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减缓肾功能衰竭的发展[1]。通过动静脉内瘘术可为透析患者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血管通路, 可持续性使用, 是血液透析患者维持生命的通道, 对于患者来说极其重要[2]。但通常情况下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较多,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一旦出现并发症后会引起透析不充分, 影响预后。因此,有必要对血液透析的护理工作进行临床研究, 探讨护理措施,以降低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预后。本研究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具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9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31~73岁, 平均年龄(51.28±8.26)岁;其中2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 14例高血压肾病, 10例糖尿病肾病。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 女19例;年龄29~76岁, 平均年龄(52.05±8.35)岁;其中2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 11糖尿病肾病, 10例高血压肾病, 1例痛风性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两组患者透析周期均>1个月, 透析2~3次/周,4~5 h/次。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内瘘常规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①建立患者档案, 进行健康评估,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心理状态等情况, 建立档案,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 制定科学的血液透析护理计划。②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透析的必要性、血液透析原理,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 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③科学维护内瘘。规范操作, 操作前严格检查各种穿刺包、穿刺针等是否在有效期内, 有无变色卡和变色带。护理人员要对内瘘的成熟情况检查, 对内瘘吻合的位置及走向了解后再进行穿刺,穿刺点与吻合口之间的距离>3 cm, 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10 cm[3]。采用绳梯式对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 每次穿刺点需要交替使用, 可先用点或区域式对细、弯的血管进行穿刺, 待血管有形状显露后, 再采用绳梯式穿刺[4]。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操作, 采血要避开内瘘侧, 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 正确按压针眼, 避免出血。动静脉造瘘后, 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2 h内不能屈肘, 不能伸直肢体, 要保证肢体的位置比心脏高,初期抬高术肢前臂24~72 h, 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末梢水肿,保证血流循环通畅[5]。患者在透析期间, 宜穿宽松衣物, 注意保护患侧, 避免用力、挤压、碰撞等。注意保暖, 保持伤口包扎敷料的清洁及干燥。④饮食护理。规律健康饮食, 少食油腻、辛辣类食物, 宜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禁烟酒。

1. 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出血、血栓、感染、血管瘤、肿胀手综合征。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2例, 血栓1例, 感染1例, 血管瘤1例, 肿胀手综合征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发生出血4例, 血栓2例, 感染3例, 血管瘤2例, 肿胀手综合征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7.08%;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常用于血液透析治疗中的一种外科手术,通过缝合前臂腕部动静脉, 形成动静脉内瘘, 术后使静脉中流动动脉血液, 增加静脉血流量, 升高血压, 扩张血管壁进而形成动脉化血管, 这样在进行血液透析时可直接穿刺, 使得血液透析更加安全、方便[6-9]。但动静脉内瘘后, 因为各种原因经常会有出血、血栓、感染、血管瘤等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内瘘的使用和患者的生活质量[10]。因此,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个性化护理干预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优秀护理方案, 在患者入院时, 做好疾病知识、治疗方法、预后、并发症等的讲解,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情况, 了解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 明确自己在术前、术中、术后需要如何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让患者知晓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和不良影响,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动静脉内瘘正常使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48例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2例, 血栓1例, 感染1例, 血管瘤1例, 肿胀手综合征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发生出血4例, 血栓2例, 感染3例,血管瘤2例, 肿胀手综合征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7.08%;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对照组4例出血患者考虑原因可能为拔针后没有进行有效按压。血液透析完成后, 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讲解正确的按压止血方法, 压迫点要准确,压迫时间要长, 力度适宜。观察组进行了按压指导, 则仅出现了2例出血并发症。本研究中共出现血栓3例, 其中对照组1例是因患者肢体负重导致内瘘受压引起, 其余为患者自身原因, 如高凝状态、低血压等。对照组出现感染并发症3例, 因患者对穿刺点及局部卫生重视不足引起, 观察组仅1例。对照组出现2例假性血管瘤, 原因为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 穿刺部位较固定有关;观察组采取绳梯式部位穿刺, 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减少了血管瘤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更有效的维持血管通路, 值得推广。

[1] 吴细英, 黄春梅. 护理干预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疗效观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3, 2(33):129-131.

[2] 徐桃英.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预防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30):189-191.

[3] 杨雪春. 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7):1103-1105.

[4] 李旭丹. 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6(14):96-99.

[5] 何小权. 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1):83-84.

[6] 沈雪美. 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探讨.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1):87-88.

[7] 钟丁丽.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 中国卫生产业, 2014(4):30.

[8] 潘丽昌. 浅谈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6):114-115.

[9] 林华志, 赵李晋, 谢巧玲, 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浙江医学, 2016, 38(21):1777-1779.

[10] 李伯娟. 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率的影响. 医疗装备, 2016, 29(4):16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106

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透析科

2017-07-14]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