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摄影,带动全民摄影的风潮,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人能摄影,数字媒体影像在互联网每秒以几何倍数推广。互联网时代需要更为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的摄影专业人才;需要能够拍摄出高质量的数字摄影作品并能够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广泛应用的摄影专业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摄影专业 培养方向
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每个人、每项活动、每个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在科技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作为用于影响信息记录的行业,传统摄影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步形成了以摄影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摄影为主体,以关联产业为依托的完整的摄影服务产业链。“互联网+”摄影,带动全民摄影的风潮,在这样一个时代,不仅仅是相机,手机、ipad、电脑、甚至随处可见的摄影头,都成为摄影的工具。人人能摄影,处处随手拍,实时网上传,数字媒体影像在互联网每秒以几何倍数推广。这些无疑对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实体经济各领域,进而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形成聚合效应。摄影这一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思维的带动下,务必要朝着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对摄影人才的新需求
人人“能”摄影,但不是人人“会”摄影。网络新媒体时代中,我们对应用型摄影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创新。通过新时代对摄影人才需求的分析来创建。互联网时代需要更为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的摄影专业人才;需要能够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中培养出上手快、技能强的摄影专业人才;需要能够拍摄出高质量的数字摄影作品并能够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广泛应用的摄影专业人才。为此,应用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
用人单位除要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摄影、摄像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求毕业生不仅能摄影、摄像,还得懂短片制作,后期包装,企业外联的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培养掌握专业摄影、摄像,还得懂短片制作,后期包装,企业外联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新媒体以及传播学的原理,面向摄影、摄像及摄影、摄像周边的生产一线领域第一线,从事拍摄、剪辑、策划、后期、管理等多项技能的影视专业人才。
三、应用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摄影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摄影作品纸介质居多,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不足;精英式的教育和培养等等。根据市场调研及对其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摄影人才多偏重于试论、技法及创作方面的研究,缺少实践方面的练习,到工作中出现上手慢的问题;高职类高校培养的摄影专业学生多偏重于摄影的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及研究上不够深入,在实际工作中后续发展较受影响。而应用型本科摄影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以上两种需求。
1、需要培养的能力。培养摄影艺术的审美能力;掌握摄影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艺术、新闻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电影、电视、广告、图片的摄影创作和制作方法、具有独立进行摄影创作实践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影、电视、摄影艺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熟练应用摄影、摄像知识和美学理论;拥有图片摄影的能力;数码影像后期制作能力;对图片及影视作品后期处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网络编辑能力。具有较强的视觉感受与审美能力;具有创新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创意性较强的设计能力;具有独立创作摄影及摄像作品的能力;具有摄影、摄像相关行业的创业能力。
2、需要培养的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美学素养,既要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修养,也要具有一定的近现代世界文化的修养;掌握艺术思维规律,形成良好的艺术感觉,逐步提升艺术修养。掌握摄影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严谨求实的实干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我们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系统掌握艺术基础和摄影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图片摄影、影视摄影、图片及影视后期制作及互联网新媒体图片摄影、摄像等能力;具备灵敏的艺术感觉和良好的艺术原创品质及审美素质;能够从事影像传播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互联网新媒体业、广告业、影楼业及企事业单位摄影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四、应用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1、确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课程体系可以包括通识课(国家设置,学院设置)、专业课(技术学科基础课,传统职业课),互联网与大数据课(互联网、大数据、软件工具课等),各部分优化组合,科学构建。
(1)通识课,包括德育、体育、美育三个方面的课程。分别为国家规定的通识必修课和学院设置的通识选修课。该部分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文化素养及美学修为。
(2)专业课,包括专业技术(学科)基础课、专业(职业)必修课、专业(职业)选修课、专业集中实践环节。该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传统摄影的技法、理念及创作方法。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特点,在通识、专业、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不同类型课程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做到相互衔接,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由弱到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或融合、或交替。
3、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选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制式、项目教学包、双证制、通识平台+专业平台+互联网等多种模式中的一种为主,进行研究与实践,总结提炼,凝练打造特色。我院摄影专业正在实践并不断改进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通识平台+专业平台+互联网”这一模式。互联网与大数据课,包括传播学理论、互联网图片处理及编辑实践操作等。该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将拍摄的数码摄影作品应用在互联网中的能力。
4、创新创意创作创业与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实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创意性较强的设计能力;具有独立创作摄影及摄像作品的能力;具有摄影、摄像相关行业的创业能力。
5、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包括互联网课程,大数据课程等;
6、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按设定的标准,构建学院管理部门、系部、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实施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宇龙,摄影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2016,2,11
[2] 张莹莹,网络新媒体对艺术类课程教学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1.
[3]徐冬冬.要深入认识互联网的文化性[N]. 光明日报. 2016-01-23 (006)
[4] 刘旷.O2O兴起,“互联网+摄影”遍地黄金[N]. 中国摄影报. 2015-10-20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