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云+卢付林
〔摘 要〕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实地取景拍摄的大型抗战史诗电视剧《最后一战》登上了荧屏。作为一部红色主旋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本剧塑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本文从本剧中的人物和叙事策略出发,剖析《最后一战》这一文本所呈现出的美学意味。
〔关键词〕人物 叙事 红色
《最后一战》讲述的是1945年日军在中国最后一场战役——芷江之战。虽然在历史课本上对此次战役的着墨不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芷江战役在抗战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的历史地位。它为八年抗战画上了圆满句号,也是日本唯一承认的一场败战。为了赢得这场战役,日本军在已是强弩之末的境遇下依旧对我国的军人、老百姓进行屠杀,迟迟不发表战败投降书。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签下无条件投降书,中华民族才赢得了伟大胜利。该剧本着抗战真实、情感真实的意图,首先生动地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湖南境内的中国军队和中美联合航空大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南下支队、雪峰山大队以及湖南西部各少数民族武装等各路抗战队伍的精神面貌,体现出中华儿女精诚团结,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壮举。
一、人物群像的集中塑造
男主角张怀滨,是中美联合团的一名空军飞行员,因为违抗指令,被罚去军统特案组,由此身陷囹圄。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国民党政府有功的国民党员,如何一步步对自己的党国失望,又如何一步步自己完成对国家对自我的救赎。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男儿的血性特征,但是由于其生长环境是美国空军基地,受到来自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他在抗战初期一直看不清抗战局势,把希望寄托在美军身上,盲目自信中国和美国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他被国民党的伪善给欺骗。这一人物的塑造其实也是当时抗战时很多国民党派进步人士的缩影,他们看不清国民党的反人民属性,更看不清中国国情,对我们当时共产党所提出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女主角谌剑玉本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女学生,却因对抗日抱有极大的热忱,投奔延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但却因为顾全大局,多次与国民党军统周旋,陷入险境。当她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时候,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国民党的党内斗争与沉珂腐败,这种斗争和腐败使得抗日的步伐一次次被拖缓。与此同时,由于她的初恋情人张怀滨、她的二哥与她的政治立场不同,她在一方面积极争取他们投奔光明的同时,也小心地谨慎地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常处于情感上和理智上的挣扎中,但随着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战争局势的白热化,她以大局为重,最终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和政治主张,在局势险恶的情况下完成了组织上交给她的任务。
军统干事胡岚,是一个对党国极其效忠的人,她在旧时期作为进步青年投笔从戎,却在多年的军统浸染中成为一只愚忠的猎犬。最后,当她被众人从日寇的监狱中救出来,她从自己的的上司的欺瞒中幡然醒悟过来,真正地去捍卫正义,捍卫自己的民族。她这个人物和张怀滨一样,都抱着一片赤诚之心,想求得肝胆相照,但是在黑暗的现实下,她在和张怀滨亦敌亦友的合作里也逐渐清楚地认清了国民党队伍的真面目。国民党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同样也是一个血性汉子。他一方面受到上级何应钦的掣肘,一方面又对抗日报以极大的热忱,在调兵遣将上面与冈村宁次斗智斗勇,他识人善用,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里少有的将才。历史上的王耀武被蒋介石称赞“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也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在剧中,他也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司令官,为民族丧失的国土自责,为保城殉职的将士们恸哭,更为苦难中的老百姓伸张正义,当他的贴身警卫员老黑被俘,他拒绝交换战俘,乃为大局,但他其后又只身前往祭奠老黑在江中的亡魂,可谓义举。这两个人物的设定,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即使像胡岚、王耀武这样的精英人士,在国民党队伍中依然最终被他们所信仰的党国抛弃,令人唏嘘。此外还有反面角色军统站长韩文龙值得一提,这个人物设立的立足点是世仇和国恨,韩家和谌家是芷江有名的大户,韩文龙作为韩家的长子,看上了谌家的女儿谌剑玉,本是一段美好良缘,但是谌剑玉却逃婚了。这给韩文龙及其家族带来了莫大的耻辱。但是在抗日阶段,他又偶遇共产党人谌剑玉,所以他打着“清共抗日”的旗号去抓捕谌剑玉及她的心上人张怀滨。因此,他作为反面人物的动机就公报私仇——把世仇掺杂在国殇里一起报。
和韩文龙“投机国难”的人物设定不同,另一个反面人物蓝凌儿作为一个日本特务,在身份上和人性上有着双面性。在身份上,她是满清遗孤,被川岛芳子亲手调教成日本特务,她有着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双重属性。在人性上,她作为特务潜伏在芷江战地服务团做女护士,积极救助伤兵,但却密谋暗杀张怀滨。当受伤的蓝凌儿被一家中国人民所救助,却看到自己的同胞残忍杀害这一家人的时候,甚至企图强奸自己,她终于举起枪,杀了这些日本军人。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得出日本人形象的塑造与其他影视文本不同。日本人不再是《南京!南京》里忏悔的日本兵角川,也不再是《举起手来》里面滑稽的配角,他们凶狠、狡诈、泯灭人性,甚至连善良的日本平民都要杀害。不过,导演并没有过多地去展现战争下的杀伐绝戮,故意挑起民族仇恨,而是在展现这场战役的真实性和残酷性的同时,展现的是历史背景下无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受到了人性上的拷问。
在剧中,这些人物角色虽然从属于不同党派,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抗日。这就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这些群像的主角所有的活动都是为“抗日”这个主题服务的。因此在前二十集导演已经埋下伏笔,在叙事结构上已经完成了对人物初步构造,这些主角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此起彼伏但却丝毫不影响“抗日线”。如果说整部剧被一根“抗日线”牵引着,那么前二十集的主人公这种群像式的铺展正如一根根线头,在后二十集开始拧成这股抗日的战线,就连剧中前半部分的反派韩文龙、蓝凌儿等角色虽然在爱国层面上欠缺,但在抗战后期也开始走向抗日的道路上,反而像韩文虎这样被日本人利用,为了一己私利站在日本人身边的“反派”被革命所抛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敌。
敌人和战友,这种身份的转换在“反派”身上卓有成效。蓝凌儿作为日本特务,一开始她“坏”的属性已经确定,她出卖“谌建功妻儿”(结尾反转成张怀海的妻儿),接近傅立柱,打听观通站的地理位置,都使这个日本特务令人深恶痛绝。但是她却多次救下张怀滨,放弃对他下手,在遇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这时候她在对张怀滨的爱情里找到了良知,找到了“善”的属性,认回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同样的胡岚和谌建业,一开始对国民党的信仰坚定不移,对上级的命令言听计从,是一个“愚忠”的形象。却因为抗日,看到了国民党内部不顾大局,党内斗争,在最后一次高地战中,上级命令谌建业退兵放弃对日本人的合围,谌建业第一次对上级反抗,他对党国心灰意冷,毅然决然地举枪自杀。这并不只是他一个的悲剧,他表面看上去是“站错了队”,实际上他是把自己的信仰建立在腐败的机构上,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作为湘西人,有着顽强奋斗的民族气节,可以击退日本的进攻,但却敌不过自己党内的政治斗争。最终他以“不甘”的形象抱憾终身。胡岚也是如此,为了寻找所谓的真相和公义,她对自己的上级对军统深信不疑,却不想在自己被俘时,自己所忠于的组织竟然要谋杀自己。最后毁容的胡岚放弃了个人偏见,看透了自己所效忠的党国。她最后留给张怀滨的那句忠告其实也是留给自己的:在这个本就不公平的世界里追求公平,无疑是与虎谋皮。
二、多线交叉的影像叙事
剧中有三条主要的线同时进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情感线、战争线、案件线。这三条线彼此交叉,最后奠定抗日的主旋律基调。
首先,战争线,顾名思义是芷江最后一战中的史料记载的战争细节以及成果。“1939年,抗日战争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寇侵略的铁蹄在湖南战场受阻,湖南成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前沿。1945年日寇进入湖南西部,历史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在湖南西部拉响了。气焰嚣张的日军一路扫荡最后到达湖南西部的怀化芷江,企图争夺芷江空军基地,但被勇猛的湘西人民奋力击退,日军的阴谋最后没有得逞。残酷的战争从4月9日一直持续到6月7日,双方伤亡共5万多人,损失惨重。作为击败日军导致其最终投降的“最后一战”无疑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不可抹杀的一笔,这一战给了日本最致命的一击,最终以湘西人民胜利结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由王耀武牵连出的调兵部署和日寇进攻湘西的路线基本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讲述的,其中王耀所带领的74军作战、何应钦过度妄想新六军牵制敌人、武阳失守等这些情节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剧中在这条战争线上尊重“芷江保卫战”的史料记载,并以此史料展开合理的想象情节:王耀武的贴身警卫员被俘、日本兵恩将仇报杀害美国神父、日本特务诱降谌建功带路龙潭司等情节。这些情节虽进行了艺术化改编,却没有影响大局,反而能够串联起时间轴上的史料。
如果说战争线完全符合史实,那么情感线则是“虚实结合”。由于溆浦龙潭司属于官家要塞,龙潭战役也是历史上重要的一场大战,而溆浦龙潭司谌、韩两家对抗日也付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如今在龙潭县依然有着两家的宗庙祠堂。这些背景都是“实”。“虚”的是情感线的主角设立为谌家和韩家子女的恩怨。谌家大女儿谌剑玉由于违背了和韩家大儿子韩文龙的婚约,在婚礼当天逃婚,以此结下冤仇。而谌剑玉与进步青年张怀滨相恋,却因阴差阳错,一个投身于共产党,一个效忠于国民党。两个不同政见的主角相爱必定有一个人会为此改变,所以谌剑玉打入国军内部,一来拯救自家二哥,二来也为发展张怀滨入共产党。更是加入日本特务蓝凌儿、军统干事胡岚等女性角色来共同编织谌韩两家的情感线,更是由张怀滨这个“外来者”来主导这条线的发展趋向。如他与谌剑玉的患难与共的爱情、与胡岚朝夕相处的同事情义、与蓝凌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以及与韩文龙的对抗和韩文玉的友情,都使得他成为整条情感线的支点。
案件线则完全是杜撰虚构的,为完成剧本的叙事结构所设立的。这条案件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情节的紧张性,为塑造剧中人物和牵引另两条线做铺垫。这个案件大概的情节是:日本特务杀害美国人,嫁祸给中国人。而回到谌韩两大家族的争斗上,成为韩家老二韩文虎为了包庇日本特务,嫁祸给谌家老三谌建义。从前几集开始直到最后一集谌建义出现而真相大白,日本特务刺杀行动失败,这个案件贯穿全剧,并与情感线和战争线交叉。因为军统以为谌建义是凶手,谌剑玉和张怀滨之间的爱情产生了隔阂;因为美国人拿“中国人杀害美国人”这个由头来拒绝对日出兵,影响了对日作战计划;军统的胡岚和张怀滨也因着对此案的调查,才牵引出出卖国家情报的韩文虎、日本特务吴秋月,因着奔走在芷江和龙潭司两地,二人才开始形成深厚的情谊,也是这桩案件,胡岚本人对党国失望,对自己开悟。使得这桩案件的结局不仅仅是改变陈建义的个人命运,更是关乎国家命运,观众也从这桩案件窥见出二战时美国对中国军事的掣肘,中国的大国地位在世界仍处在美英苏这些强国之下,而国民党对美国心存幻想,言听计从,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卖国”行为。这就更加坚定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怀。
这三条线相互交织,最后由这三条线拧成一股“主旨线”——抗日。尤其是第三条案件线,虽然整体是虚构的,但是其在中间起的作用却是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它从一开始就是日本的“鼹鼠行动”,旨在破坏中美两国关系所挑起的事端。战争线中史料需要另两条线的重新梳理,而情感线中谌剑玉和张怀滨、胡岚等人的命运也被案件和战争所改变。
最后,剧作中的旁白也值得玩味。一个是画外音旁白,另一个是张怀滨和谌剑玉的内心独白。画外音旁白主要是介绍战争的伤亡人数及战争进程,即战争线。内心独白主要穿插于感情线和案件线。这种旁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对剧作中这三条线索的理解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着实过于直白。
三、主旋律的红色凯歌
作为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剧作,该剧再现了湘西会战、日本芷江投降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将抗日战争期间中美混合空军飞虎队的故事搬上荧屏。七里桥,麻缨塘乡政府、粮站,岩桥,窑湾塘等地都出现在剧中。这些抗战遗址重现更大程度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成为一首红色的主旋律凯歌。
除了故事整体走向令人情绪波澜起伏,一些小的的情节点及艺术处理手法也令人印象深刻。导演用影视语言对史料进行再创造,从而引起了当代的青年群体的深思。其中有一个场景的艺术手法令人印象深刻:当一些学生要求参与战争,王耀武回绝了他们的请求,并说他们好好读书就是为国效力。之后战场上炮火声叠映着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强化了王耀武这一思想,也使青年群体们油然生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大家都知道,日本直到现在也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翻看他们的所谓中日事件的历史随处可见谎言。甚至连世界公认的台儿庄大捷、缅北大捷,他们也认为是战略收缩和自己的胜利。但是在整个八年期间,有一场国军的完胜日本自己也是承认的,这就是日本历史的芷江会战的完败。在这场战役中,10万日军在和国军硬碰硬的二个月拼死较量中,最终的结局是日军兵败如山倒的完败。败的如此彻底如此丢人,连日本历史学家自己也承认是一场灾难。《最后一战》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承认国民党战场的历史作用,弱化共产党在剧中的主要地位,但这种弱化并不是忽视,相反,共产党在其中一直像一面旗帜,一面正确领导革命胜利的伟大旗帜。其中八路军张怀江和谌剑玉,以及蓝家寨和投身革命的谌麻子尤勇等土匪野寇,他们对于抗日抱有极大的热忱,真实身份都是共产党员,在情感上抗拒甚至排斥国共内战,导演这么做,旨在削弱国共斗争,肯定国共合作,传达出万众一心齐抗日的决心。
芷江保卫战打得不容易,芷江保卫战胜利更是不容易。若不是发动了湘西民众,这场战争的历史可能将会被改写,剧中一些小人物的出场无疑是论证这一观点。芷江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的句点,在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先后有380万中国军人战死沙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生也默默,死也无闻,甚至没有人记得住他们的名字,也更少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他们化作了大地上的一抔泥土,森林中的一片绿叶,原野间的一朵野花,蓝天上的一缕青烟。导演把这种红色精神传达给银幕外的观众不仅是让我们瞻仰故人,更是提醒我们这些人的牺牲精神正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因为他们身上彰显的是中华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