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良
摘 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被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此同时,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又致使我国遭受到越发强烈的多元文化冲击,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与日俱增,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新形势下,生态化教学模式凭借着生态学原理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重点强调教学主体的开放性、整体性、层级性和循环性四种生态特性,实为新教育改革趋势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以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2-0047-03
近些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致使利益格局面临着分化与重组,人们的观念意识与价值取向等等在多元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展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特性,尤其是在部分领域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混乱与模糊状态。这样的局势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至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该群体所具有的初步的认知以及对于新生事物的极强接受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在新的环境下亦开始面临新的挑战。纵观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较低与教学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多措并举迎合时代的发展进程切实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意义重大。生态学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生态内涵即是将系统、整体、联系与共生的动态平衡渗透到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当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则定位在整合应用系统性、有机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平衡法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现实性生态危机的当下体现出了积极的必要性。
一、生态化教学理论概述
在现代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界生物秩序紊乱,稳定性失衡。为了深入研究自然关系,生态学学科顺势而生,成为自然生物秩序研究的专业学科。由此,生态学定位为生物学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所有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所有系统的统一性,通过整合达成各个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和谐共生,打造动态平衡机制,实现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1]。这种思维方法的创新,逐渐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而蔓延,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生态化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构建也由此成为了诸多事物发展的指引,将系统、整体、联系与共生的动态平衡渗透到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当中,成为协调诸多活动并保证内部和谐的重要理念。
生态化教学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将生态系统中的均衡、和谐原理与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体系相结合,遵循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以人性化、多元化和交互化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化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因素,并通过优化配置、高效整合实现教育的长远化发展。生态化教学具有统一性、共生性、开放性的综合特点。第一,统一性特征,这是生态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二,共生性特征,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统一整体中的两个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实现教学成果的最优化;第三,开放性特征,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教学资源、信息引入教学活动之中,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均衡化发展。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构建与生态化教学相结合,则是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已取得可喜成绩,但是改革进程是曲折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发展形势仍旧不容乐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实效性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具体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性不足。思想政治作为提升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是学生开展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工具,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应以引导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仍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充实性不足,实践性不强,学生在思想政治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极易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同时,由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剥离,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中只是一味地接受,无法将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深入践行于实际教学之中。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成为学生综合发展的桎梏。传统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升学率作为教学质量和效率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并且部分学校将升学率作为自身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思想政治知识的结构性比例严重失衡,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养极为不利[2]。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彰显的人文内涵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学生机械地进行理论的学习与背诵,课堂氛围沉闷呆板,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进一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生态化构建。
第三,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热情有待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模式的培养有所忽视,难以积极有效地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和落实于高校思想政治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和缺乏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彰显生态化教学的开放性特征,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低下,部分学生在讨论或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常抱有敷衍的态度,极易导致思想政治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效性有待强化。
三、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通过对生态化理论的分析可知,生态化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就是要求将教学活动的开展定位在基于生态化理论的动态平衡思想,缩至微观层面指的则是教学课堂各主体在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由此可知,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局限于固定的体系,而是需要迎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浪潮促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与时俱进,以此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生态化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教学指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从此角度可将生态化教学定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之上,整合“和谐共生”“教学适应”与“动态平衡”三要素,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化扬弃,并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3]。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比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应用能够对思政课教学的生态位进行确定,从而以此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与社会转型速度不断提升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亦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唯有正确认识生态位顺应自然生态发展的本质,才应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全都不外乎是面向全社会,思想政治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社会价值相对更加突出。结合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来看,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主体,和谐共生地位的相互确立需要以统一的情感认同作为基础,如此才能推动教学的生态化实践。可见,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某种情感达成共识之后合力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才是生态化教学的根本宗旨。生态系统论提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才是系统演化的终极动因,内部动因的强化又需要非线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部动因则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系统与环境的不断变化实为必然,如此,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也就难以保证持续性,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也就由此体现。因此,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压力则需要两者各自的结构关系或组分特性的改变来创设和谐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态化实践需要使自身具有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师生关系作为系统要素,有必要构建和谐互动的关系以保证信息交换的有效性[4]。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特点在于其并非是传统的简单理论说教,而是一种思想意识和情感引导,而保证情感引导有效性的前提则是要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充分体现出情感价值。教学的过程也需要教师将固定的教材体系活化,确保教学内容同社会的发展保持动态平衡。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危机,教育价值难以有所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灌输和学生的接收与内化出现断档,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链条当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学生需求、课堂氛围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机制尚未构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并没有建立,如此也就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价值。至此,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根本即在于为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近些年全球化发展新形势下,多元思想文化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已势不可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生态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凭借着积极的必要性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有必要运用生态系统思维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学。
1对思政课教学价值目标的多元一体化模式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价值目标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价值目标,具有唯一性,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然而整体上看,思政课的生态系统具有着一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所有的子系统均具有着特定的追求与差异性的价值取向,但对于整体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5]。因此,有必要构建多元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价值目标,以整体的价值取向为大方向,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价值取向定位于集体价值领域当中。但是对差异化价值取向的认同又是当代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思政课生态化教学应当秉着“教育相长”的核心理念,在主张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强调整体价值取向的共性,具体而言,就是说要还原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尊重,并结合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合体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使之共生相长并保持动态化的一致性,以此明晰思政课教学目标。
2对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体多元化模式构建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然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的开展并不能仅仅照本宣科,要想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中的内化,有必要推动教材体系朝向教学体系的转变[6]。而传统教材实难满足这样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教材和教学体系的顺利转变,高校有必要联合教师的力量拓展相关辅助教材,打造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材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围绕教材将理论知识适当拓展,补充社会热点话题,以维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为核心打造一体多元化教学内容,切实反映出社会各个方面的现实情况,以此促进思想政治课堂的丰富性,拉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3对思政课教学信息环境的多元互动化模式构建
生态化系统理论强调和谐共生环境的打造,而教学环境的和谐化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活动所涉及到的所有的有机要素,通过开放化系统的构建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空间。将该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当中则重点突出了教学要素的和谐化的重要性,也就是打造和谐课堂[7]。鉴于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生态危机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摒弃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将传统的政治说教模式转化为多元信息互动模式,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从诸多渠道向学生传达多元信息,统一课堂教学与教学环境的交流信息,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4对思政课教学主体关系的共生民主化模式构建
一直以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是“教与学”的关系,即便是教学活动停止之后,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依然存在,不同的仅仅是状态。生态化教学理论强调课堂和谐关系的构建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统一双方的自我意识和整体意识。这种生态教学理论的提出,挑战着教师传统意识驱动下的权威性,通过教学主体关系的共生民主化模式的构建增进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以及对教学内容的信任。因此,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构建民主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必要性,将自身定位在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角色上,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而非拿出既有的所谓的“真理”对学生进行强制灌输。
五、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发明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暴露出了诸多的不足。随着生态学理论应用的纵深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态化教学模式构建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生态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多措并举深化高校思想课生态化教学模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涂丽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态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6,(2):66—70.
[2]杨泽宇,李维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及其改革问题解析——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办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27—32.
[3]罗昌勤.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难点和对策——基于生态系统观的视角[J].南方论刊,2014,(5):97—100.
[4]李向前,罗映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的探索[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3).
[5]张宏.有效利用手机上网,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3).
[6]陈志艺.立足校本注重实效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当代教研论丛,2016,(5).
[7]卢军.高校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状况调查分析——以长江大学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