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权与现实争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对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

2017-01-13 06:13范子谦
关键词:南海诸岛南沙群岛主权

范子谦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历史主权与现实争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对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

范子谦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南海问题的核心议题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屿主权归属和专属海域划界的争议。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对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日益增多,涵盖了自古代至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南海主权的历史。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既可以明晰中国对南海不容置疑的历史主权,也可以为中国维护南海主权提供更为系统、客观、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改革开放;南海主权;历史研究

南海问题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核心议题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屿主权归属和专属海域划界的争议,实质是争夺战略利益和战略资源的问题。随着南海问题的升温,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迅速增加。本文旨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对南海主权问题的历史研究,*国内学界对南海问题考察的综述性质的文章主要有刘中民、滕桂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3);曾勇.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8);张悦、陈宗海.国内南海问题相关研究概述[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1);等等。上述文章行文思路趋同,主要依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果,基本从史地、法律、现状与前景、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类总结,提出观点与对策,对南海历史问题研究尚存在不足。本文则以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为主,侧重梳理学界对南海主权问题的历史研究。目的是厘清南海主权归属的历史脉络,既是强调历史归属,证明中国对南海不容置疑的历史主权,也是昭示现实所有,为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提供更为系统、客观、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一、古代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

南海诸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南海海域为中国历史性海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先后提出南海主权声索,否定中国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历史所有的事实。国内学界利用丰富的史料文献、考古资料和确凿的历史史实予以驳斥,并围绕南海历史主权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丰富、完整的史料是开展历史研究的基础,在南海历史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学界进行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韩振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和参与撰写了一系列事关历代南海诸岛历史资料的著述,其中《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南海诸岛史地研究》[1]以文集的形式收录了大量关于南海诸岛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具有权威性质的论文成果,《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2]全书60余万字,以图书、杂志、方志、地图、影件、剪报和调查资料为主,搜集整理了自汉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部分中外相关历史文献,为研究南海历史提供了史料支撑。此外,厦门大学南史组主编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3]广东省地名委员会编纂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4]吴士存的《南海问题文献汇编》[5]等,或以文集或以资料汇编的形式,从南海自然(历史)地理、地方史志搜集与调查等角度,详尽地整理与考证南海的历史与现状,极大地丰富了涉及南海历史的资料,为学界论证南海诸岛主权归属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依据。范伊然主编的《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6]重点收集了南海诸岛的相关考古发现与调查成果,涉及国内外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沉船资料、部分中外陶瓷研究和出水文物保护等,并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和建档,为考析南海古代历史提供了资料支撑。

考察并分析相关史料史迹,可为理解和说明南海主权早期的历史提供依据,学界对此多有探讨,为阐明中国南海主权形成了较为充分的历史证据链。张镇洪、邱立诚的专著《中国南海古人类文化考》[7]探析了南海地区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形成,通过对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彩陶器、农作物遗存和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墓葬的考据,证据珠江史前文化是南海史前文化的基础,二者不仅同属一个地理单位,也同属一个文化单元。李金明的《我国史籍中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8]依照《岭外代答》《岛夷志略》《海语》等古代交通、地理类史籍记载,结合正史、游记、见闻录、地方志等史料进行考释,确定了中国自宋元至明清时期南海疆域的范围和界限,证实了西沙和南沙群岛自宋元以来就已明确列入中国的南海疆域之内。曾昭漩的《中国古代南海诸岛文献初步分析》[9]考订了自汉代至明代的中国古籍中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和明代海图上南海诸岛的绘制。吴凤斌的《明清地图记载中南海诸岛主权问题的研究》[10]详细列举了明确标记南海诸岛的明清时期的地图。林金枝的《石塘长沙资料辑录考释》[11]对宋、元、明、清四代各种图籍史料进行了详细地辑录和考释,最终证明了石塘(西沙群岛)、长沙(南沙群岛)自宋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同作者的《东沙群岛历史考略》[12]利用明清两代的史籍、地方志书和地图论证了东沙群岛最迟自明代起便属中国管辖。厉国青、钮仲勋的《郭守敬南海测量考》、李金明的《元代“四海测验”中的南海》[13]依托《元史·天文志》《南海志》等史书记载,从天文地理学的角度论证了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中南海测量的观测站应在西沙群岛,为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提供又一历史事实。还有学者从考古发现与研究方面展开探讨。许永杰、范伊然的《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14]以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国大陆居民是最先来到南海诸岛的先民,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庙宇及相关遗迹是中国发现、开发南海诸岛的标志和南海诸岛归属中国的历史见证。韩振华、李金明的《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和珊瑚石小庙》[15]考证了西、南沙群岛上的天妃庙、大王庙、小庙等庙宇是中国人经营开发各岛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迹,驳斥了别有用心的外人妄称西、南沙群岛是无人荒岛、无主荒地的谬论。陈进国的《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16]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挖掘成果,结合实地调查、口述采访、图片呈现等方法,如实地介绍了南海诸群岛的庙宇史迹、分布情况及其历史变迁,通过详实地考辨论证了中国对南海诸岛无可争辩的主权。

关于南海的发现、命名与开发经营。南海诸岛的地名是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有力的地名学证据,学界也有所探讨。陈佳荣、谢方、陆峻岭编著的《古代南海地名汇释》[17]检阅自汉代至清初数百种的中国古籍和外文古籍中出现的南海古地名,辑录并简明考释有关南海地名,为研究中外关系史和南海古代历史的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韩振华、林金枝的《关于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和地名问题》[18]强调南海诸岛地名关涉中国的领土主权,指出南海诸岛至今仍遗留着大量的地名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鞠继武的《南海诸岛地名的初步研究——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的古地名证据》[19]同样是国内较早关注南海诸岛地名与领土主权关系的文章。吴凤斌的《南海诸岛中的几个地名考证》[20]利用元明清时期古籍和日本古图册,对南海诸岛中的一些有争议古地名进行了考证。刘南威从地名学的角度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图籍记载的南海诸岛古地名、《更路簿》记载的南海诸岛土地名和有关调查报告记载的南海诸岛土地名、渔民习用地名等。[21]李国强的《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22]通过梳理自秦汉至近代以来南海诸岛历代地名的变化,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南海疆域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过程,认为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是中国人发现、认识和命名南海诸岛历史发展的产物。孙冬虎的《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23]考察了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对中国三次公布官方名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秦晓华的《南海诸岛礁名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其意义》[24]从思想文化角度挖掘、阐释南海诸岛名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证明中国在南海的历史主权。

中国对南海享有主权的另一明证便是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对南海持续不断的开发经营。吴凤斌的《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25]利用《中国海指南》《更路薄》与口述(考古)调查资料,详细考证了海南渔民在南海生产生活状况,证明了最早开发南沙并经营最久的是中国渔民,中国渔民是南沙群岛唯一真正的主人。吴凤斌的另一篇文章《宋元以来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26]则论证了自宋代起,中海南岛渔民就一直持续不断开发和经营南沙群岛。林金枝的《从西沙群岛物产的开发看它与祖国悠久的历史关系——西沙群岛考察报告之一》、《中国人民对西南沙群岛物产开发的悠久历史》、何纪生的《海南岛渔民开发经营西沙、南沙群岛的历史功绩》、李金明的《我国人民开发经营西、南沙群岛的证据》、赵全鹏的《我国历代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的活动》[27]等文,结合古籍记载、文物考古和实地考察,论述并评价了中国人民认识、开发和经营西南沙群岛的历史。

二、近代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但陆地国土沦丧,海疆也面临着被英、德、法、日等国侵蚀的危险。在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一切措施,坚决捍卫海洋权益,向国际社会昭示对南海诸群岛的所有权。这段历史既艰难悲壮又鼓舞人心,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近代南海主权历史的整体性研究。吕一燃的《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概论》、林金枝的《1912-1949年中国政府行使和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袁澍的《民国时期的南海诸岛问题》[28]等文利用晚清民国外交史料、地方志书、民国新闻报刊和中外相关史料汇编,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诸方面采取了种种行动和措施行使和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肯定了其历史贡献。李国强的《民国政府与南沙群岛》、吴士存的《民国时期的南海诸岛问题》、郭渊的《民国时期的南海地缘环境与我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维护》,许浩、杨珍奇的《民国时期维护南海主权是中国管辖权的延续》、李国栋的《民国时期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维护及其启示》[29]等文章涉及到了国民政府采取外交交涉、军事收复、统一规范地名、经营开发建设等方式维护南海诸岛主权,认为这些举措反映了历史上中国政府行使管辖权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后代维护南海诸岛主权、解决有关争议问题提供了法理基础和历史依据。

关于近代中国开发与管辖南海诸岛。学界多将该问题作为中国行使和维护南海主权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加以探讨。王静的《晚清政府对东沙群岛收复开发及其历史意义》[30]指出晚清时期中国政府经过艰苦交涉最终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东沙群岛主权后,采取了诸如设职管理、官民经济开发等措施加强对南海诸岛的治理,从这个层面来说,晚清政府对中国海洋国土主权的捍卫是有一定贡献的。邢增杰的《略述民国政府对西沙的开发》[32]利用民国时期的档案史料,将国民政府对西沙群岛的开发建设分为抗战前后两个阶段,认为国民政府开发西沙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侯强的《民国政府对西沙群岛的鸟粪开发》[32]从整体上概述了民国时期政府对西沙群岛鸟粪资源的开发情况。黄俊凌的《战后国民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再认识与维护》[33]根据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档案,指出战后国民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经历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为维护南沙群岛主权,国民政府为维护南沙群岛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重新确认并对外公布南沙群岛的名称、岛礁范围以及采用实际军事行动等。黄瑶、伍俐斌的《20世纪上半叶中山大学维护西沙群岛主权的历史考察及法律意义》[34]挖掘和归整了中山大学与西沙群岛关系的历史资料,指出中山大学领衔了对西沙群岛的两次科考工作,管理、规划着西沙群岛矿产资源,并在抗战后参与了西沙群岛的接收工作。这一系列行为均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是中国对西沙群岛行使有效控制的证据。刘永连、张莉媛的《从鸟粪开发看民国时期广东地方政府在维护西沙群岛主权斗争中的重要作用》[35]则以广东地方政府开发和经营西沙群岛为主要内容,通过探究地方政府开发西沙群岛经济的得失及其在西沙群岛主权问题上的深刻影响,指出海疆主权的日常维护是主权问题的重要层面。

事关南海诸岛主权的国际法与国际条约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郭渊的《从近代国际法看晚清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36]论述了晚清时期政府、民商各界有识之士的海洋领土主权意识日益增强,已经认识到控制领水以申国权的重要性。但碍于客观条件,晚清时期的领海概念只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海洋国土主权概念,其作用范围十分有限。同作者的《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列强对南海疆域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海权维护》、《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37]等文皆从近代国际法视角探讨了晚清政府为抵抗英、法、德等国对南海诸岛的侵略而运用国际法维护海权的举动。张明亮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再研究—关于其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处理及后果》[38]指出1951年美国起草和主导签署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只表明日本放弃这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主权,未明确主权归属问题,如此处理主权问题为日后两群岛“主权未定”论埋下了祸根。郑海麟的《从“条约法”看战后对台湾及南海诸岛的处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39]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指出台湾及钓鱼岛与南海岛屿都应归属给中国,战后这些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与美国在战后奉行“扶日阻共”的亚洲政策有关。戴可来、张明亮的《中法<重庆协议>与西、南沙群岛问题》[40]认为1946年中法签订的《重庆协议》根本没有涉及到西、南沙群岛,反驳了越南方面用《重庆协议》为其所谓黄沙、长沙群岛“主权”的辩护。张明亮的《日本侵占中国西、南沙群岛及后果》[41]对二战期间日军侵占西南沙二群岛、《开罗宣言》与二群岛关系及战后接收做了分析,指出战后中国政府对西、南沙二群岛的接收标志着在国际法上确立了主权,但由于《开罗宣言》没有明确提及二群岛,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国挑战中国领海主权提供了“借口”。伴随着国际法知识的传输,领海主权观念也随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刘利民的《20世纪初领海主权理论的传播及清政府的认识》[42]探讨了20世纪初期领海理论的传播和清政府领海主权观念的发展,认为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清政府在最后几年里接受了从日本传来的领海主权理论,其认识水平已经走出了19世纪时的朦胧状态,甚至发展到了准备建立领海制度的程度。

南海诸岛主权归属还牵扯国家政治博弈,因此关于彼时中外主权交涉的历史也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李金明的《抗战前后中国政府维护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43]描述了抗战前后中国政府为维护主权,反对法、日等国侵占西沙、南沙群岛的努力,肯定了国民政府外交斗争的积极作用。王静的《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岛及中法西沙主权之交涉》[44]通过分析国民政府酝酿收复南海诸岛,以及国民政府在接收前后与法国之间进行的关于西沙主权问题的外交交涉和南沙群岛的接收工作,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群岛行使管辖权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明晰了南海诸岛为中国所有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的事实。郭渊《南海九小岛事件与中法日之间的交涉》[45]围绕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引起的“南海九小岛事件”,考察中、日、法三方在此事件中不同性质的交涉和博弈,由此探究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以报刊杂志、历史地图为基本史料探讨南海主权的历史既可以开拓新颖的研究途径,也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部分学者从这些方面入手发掘和明确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依据。郭渊的《从<东方杂志>看晚清政府对东沙岛的主权交涉》[46]认为《东方杂志》对于晚清政府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正义立场,从报刊舆论的角度予以积极支持与配合,在启迪民智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鑫选取现存中国最早采用西方经纬网格制图法详细标绘东沙岛与西沙群岛名称、经纬度与地形地貌地图,较为全面地考证了晚清以来中国海疆理念、海疆知识的活力与不足。[47]于文杰、朱静怡、徐桑奕的《民国时期地图绘制及南海诸岛指称的历史演变》[48]评价了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教育界以及政府机构对于南海地图的绘制与南海诸岛的指称,认为民国时期的南海地图编绘者们让后世中国在南海的争端中有了更多的证据,而11段线的确定成为中国有关南海主权诉求的基础之一。徐志良的《民国海疆版图演变与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形成》[49]以新近陆续查核到的历史地图为依据,证明中国的海疆界线经历了一个从清末全面收缩到民国末年的部分恢复的过程,中国南海断续国界线主张理应得到国际法的尊重。骆耀军、彭玉芳剖析了晚清民国报刊杂志对“庙宇”文化叙述的转向,指出南海诸岛屿的各种庙宇不仅仅是作为中国领土主权的强有力物证,背后蕴含的渔民文化认同更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内在支持。[50]

关于这一时期南海历史的档案史料,学界的发掘虽已初见成效,但整理力度有待加强。韩振华主编的《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51]中第二部分“近代时期中国史籍有关南海诸岛的记载”,系统地搜集了近代中国政府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的文献资料、民国时期有关南海历史的综合资料、涉及南海诸岛归属画法的地图资料以及海南岛渔民开发南海群岛的历史调查资料,内容翔实可靠,是开展近代南海历史问题研究的重要资料。李国强、寇俊敏编辑的《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52]主要收录了自清末至1991年国内报刊、论文集中关涉南海诸岛历史的论文、资料和译文篇目等,共计4000余条,分为经济史、军事史、地方史、海南诸岛等9大类,并附有相关古籍和地图,为学界进行南海历史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参考资料。吴士存等人编辑的《南海资料索引》[53]主要借助各高校图书馆馆藏和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地方资料,收录自晚清至1997年与南海相关历史文献6000余条,对南海周边国家和某些西方国家的评论报道也有部分收录。围绕近代以来南海诸岛发生的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有的当事人撰写了回忆录,有的学者撰写了历史纪实,留存下许多珍贵的见证者史料。如张良福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管辖南海诸岛百年纪实》、[54]上海市长宁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宁文史资料·纪念我国收复西沙、南沙群岛五十周年》、[55]吴清玉、吕胜祖、苏读史整理的《抗战胜利后军录中国海军奉命收复南沙群岛实录—几位历史见证人的回顾》、[56]吴清玉等所著《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奉命收复南沙群岛实录》[57]等,收录了涉及1909年清朝政府谈判收复东沙群岛、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群岛、1956年台湾派兵进驻太平岛、1974年西沙群岛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南海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政府为维护南海主权进行了诸多努力;国民党虽退至台湾却依然坚持南海主权,并采取一系列捍卫领土主权的措施。海峡两岸共同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的举措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护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且研究多着眼于对海洋战略和政策的考察。温小平、符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南海战略演变的历史考察》[58]关注中共作为执政党对国家的南海战略与政策的影响,通过梳理中共南海战略演变历程的四个历史阶段,认为围绕南海问题的升级发酵,中共的南海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由弱趋强。汪树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海维权作为分析》[59]认为新中国的海上维权经历了从以主权宣示为主的口头维权,到实力不济的艰难维权和委曲求全维权以及当前积极维权的变迁,外交及法理斗争将逐渐取代军事较量成为今后博弈的主要形式,其中“黄岩岛模式”将是解决南海岛屿归属的最佳方式。郭渊的《20世纪5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60]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捍卫及管理与开发,但掣肘于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中国政府被迫调整了海洋战略,使得中国在解决南海问题上面临很多技术力量和物资不足而产生的困难,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捍卫南海诸岛主权行动的进一步展开。郭渊同系列的文章还有《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捍卫措施》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捍卫》,[61]前文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南海争端中的中越、中菲的国家关系,为促使问题向好的方面发展,中方做出了积极努力。后文认为20世纪80时期是南沙岛礁、海域被周边邻国侵占分割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所采取的主权宣示及有限的自卫还击和科学考察等措施尽管效果有限,但也是合理的政策选择。卢明辉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的南海政策》、王巧荣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南海政策》、张兮维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南海政策评估》[62]分别评析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南海政策。

关于台湾当局维护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国民党当局退至台湾后依然坚持“南海主权在我”原则,采取各种措施捍卫南海诸岛,对于国民党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作为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成果并不多,尚未形成系统性。范宏伟、王虎的《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之研究》[63]从宏观上考察了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演变,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的南海政策进行分析和比较可知,虽然国民政府一直坚持南海主权,但其南海政策往往因为时代背景、主政者主观思想等因素而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从整体上回顾台湾南海政策文章还有蒋国学、江平原的《台湾的南海政策与两岸南海合作》、邱普艳的《台湾的南海政策:回顾与展望》、伍俐斌的《台湾当局维护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历史考察及法律意义》[64]等。栗广的文章利用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的官方档案和相应的英文档案,分析“人道王国事件”、“克洛马事件”中台湾当局与菲越两国的交涉过程,指出台湾当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南海主权,但由于其浓厚的“反共”思维作祟,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捍卫中国南海主权中的作用[65]。黄俊凌的《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66]讨论了上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为维护南沙群岛主权,采取一系列“外交”、军事措施暂时挫败菲律宾妄图侵占南沙群岛的图谋。认为彼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台湾当局所采取的措施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和历史意义,值得肯定。王静的《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维护的应对》[67]可以看做是黄文的延续,文章探讨了70年代南海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台湾当局为应对越南、菲律宾侵略行为所采取的政策,包括外交交涉与抗议、媒体报道与宣传、加强南海疆域建设等方面,虽然台湾当局进行了诸多的努力,但受冷战格局的影响,其在南海地区并没有充分展开行动,限制了捍卫南海权益的力度。翟金懿撰文梳理了台湾当局20世纪90年代的南海政策,专门探讨了“南海小组”成立及其开展工作的情况。[68]

关于重要历史事件的研究。黄岩岛为中国固有领土,后被菲律宾非法窃取。2012年4月至6月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激烈对抗,最终,中国成功收回了对黄岩岛及其附属海域的实际控制权。针对这一热点事件,学界展开了热烈探讨。李金明较早关注中菲黄岩岛争端,他从历史事实和国际海洋法出发,论证黄岩岛的主权一向属中国所有,数世纪来从来遇到过挑战,也一直得到国际上的广泛承认。[69]孔令杰的《中菲关于黄岩岛领土主权的主张和依据研究》[70]经过比较和评估中菲双方关于黄岩岛领土主权的主张和依据,认为根据相关国际法,黄岩岛显然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菲方的主张是非法、无效的。李孝聪的《从古地图看黄岩岛的归属——对菲律宾2014年地图展的反驳》[71]通过对18世纪西班牙人所绘制古地图及美西《巴黎条约》的准确解读,逐一驳正了菲方对不同历史时期绘制的地图的误判,通过对20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地图和文件的解读,充分证明黄岩岛从来就不在菲律宾的国界线之内,菲律宾不享有主权和管辖权。曹树基、许盘清的《菲律宾不拥有黄岩岛主权:基于17—19世纪西文古地图的分析》[72]借助17—19世纪西文古地图与现代地图的套叠技术,证明了黄岩岛从未纳入菲律宾领土,完全否定了菲律宾人对于黄岩岛所谓的“发现”。

由黄岩岛事件产生的“黄岩岛模式”*“黄岩岛模式”源于中国成功处理黄岩岛争端,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场执法为主,军事手段为后盾,综合运用行政、外交、经济、民意等多种手段,获得对争议岛屿及其附近水域的实际管控权。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张洁的《黄岩岛模式与中国海洋维权政策的转向》[73]评析了“黄岩岛”模式的特点、局限性与发展趋势,将“黄岩岛”模式看作中国的海洋维权政策正在发生质变的标志,即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转向积极作为。这种变化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曾勇的《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走向》[74]以“黄岩岛模式”及其前后中国南海政策调整为研究对象,认为“黄岩岛模式”表明中国的国家海洋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是中国南海政策微调背景下的一次重大实践。

对于其他历史事件学界也有所关注。李金明的《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75]详细梳理美济礁事件的前后,经过从国际法和现代海洋的角度驳斥了菲律宾方面挑起美济礁事件的借口,揭露了菲方妄图骗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的真面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陆学术界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是基于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开发以及历代中国政府连续不断的、行之有效的经营管辖的历史而逐步确立,并且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在历史上,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几乎一无所知,既没有其先民发现命名南海诸岛的史料依据,也没有在南海诸岛经营管辖的确凿证据。历史依据是法理依据的前提,是现实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来源。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南海争端,国内学界应进一步深入研讨南海历史相关问题,针对南海局势的发展情形为中国的南海权利主张提供更多的理论成果。对此,笔者认为,应依托当前研究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搜集相关史料,深化南海历史主权方面研究

历史主权反映了国家主权的历史形成以及历史上的实际所有权,它形成于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一直延续至今。南海争端中,中国坚持的主要依据正是历史事实所赋予的历史性权利。因此,学界继续加大对南海历史主权的梳理和了解的目的是为中国对南海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提供历史依据。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国内外涉及南海主权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南海问题研究专家韩振华、吴世存、李国强等人为发掘、整理南海资料做了艰辛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从整体来看,当前关于南海历史的资料依然存在缺失、不完整和零散的情况,导致研究成果出现重复性和同质性,偏重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疏于精深探讨。这要求学界需要进一步搜集和整理有价值的文献史料,为研究工作提供展开和深入的基础。档案资料所提供的丰富史实,对于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大有裨益。故应进一步加强对散存档案资料的搜集,如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外交档案及广东、海南等档案馆藏地方政府资料,台湾“档案管理局”、“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等机构所存民国时期涉及南海档案,国外档案馆、图书馆及学术机构收藏的法国、荷兰、西班牙等该区域原殖民国的西方档案等等。中国南海研究院建立的“南海档案及历史文献库”可以视为搜集、整理和对外展示南海历史资料的典范;众多缺失的历史细节往往存在于某段历史的见证人及其后代的记忆中,南海渔民是国人维护南海主权的历史见证者,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历代南海渔民都有与非法侵占南海岛屿的外来势力抗争的经历,搜集整理这些口述资料并推介出去,有利于更为客观地揭示历史真相;对于新资料的挖掘应该同样重视。近年来有学者在海南省东南部部分市县新发现了数十种《更路薄》[76],其意义和价值尚未得到深入发掘。加强对《更路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为中国对南海的历史主权提供新的史料佐证。此外,大陆学界应加强与台湾学界对话,推动与台湾的资料对等交换工作,积极利用台湾“国家档案信息网”的“档案资源整合查询平台”搜集并整理“中华民国”时期南海历史档案。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祖宗之海”,两岸学者理应携手共进、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是对历史资料、物证的考据分析,从学理层面呈现事关南海主权的历史。考据是为了判断事关南海历史的文献史料是否具备真实的作用,通过对掌握的所有物证进行考据,将会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进而在探讨与南海相关国家海域划界的过程中明晰中国对南海域内诸岛屿的历史主权。相关研究应围绕中国历史上对南海诸岛屿的发现、开发和持续不断的有效管理等方面展开,关注传统海域线、南海诸岛的海域划界、南海历史性水域划分等核心问题,延伸研究可涉及南海人文资源(如南海诸岛居民的海神崇拜、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等)与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址等)。同时,在运用史料和考古物证过程中,应依据去粗取精的原则,加强研究的精细化和系统化,克服“碎片化”带来的弊端。

2、进一步推进学科交流融合,开拓多元研究视角

当前,美日等国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考量不断以国际法为由宣称南海自由航行,试图加强南海存在使得南海争端趋向复杂。菲律宾等国围绕着黄岩岛归属、填海造岛等问题与中国龃龉不断,并挑起“南海仲裁案”,促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周边域外国家出于各自目的也或明或暗的插手南海,凡此种种都使得解决南海问题愈加困难。上述议题涉及联合国海洋法和国际法律问题,表明单纯从历史方面研讨南海主权并不能涵盖南海争端的所有方面。为捍卫中国的南海疆域不受侵犯,维护中国应得合法的海洋权益,学界还应有跨学科意识,对当前研究方法进行再研讨,加强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

南海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的研究。历史(史地)研究一直是南海问题研究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南海问题与国际法理、国际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使得南海问题研究日益完善和更具有针对性。不过,囿于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从不同学理层面展开研讨在带来多学科研究视角的同时,难免出现各学科“各自为政”的情况,阻碍了研究的深入。这要求历史团队与法律团队通力合作,加强学科交流融合,克服各自为战的弊端。在历史主权研究中,应以法律团队所构建的有效的法理框架为指导,以去粗存精的原则搜集、筛选、整理中外史料,形成有效证据链;在法理研究中,在使用经过历史团队披沙拣金后的资料的同时也应慎重采信符合当今国际法证据规则、于我有利的历史资料,在论证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法理依据时做到有的放矢。总之,二者跨学科融合应做到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以国际法和现实外交斗争为导向,内容上坚持史料搜集的法律导向性与法律框架的史实支撑性相结合,为论证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提供系统完整、有法律效力、有现实针对性的历史和法理证据。

“南海仲裁案”可视为推进跨学科融合的一个契机。2013年1月,菲律宾单方面将中菲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程序掀起了国内学界对“南海仲裁案”的辩论热潮,且讨论多集中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领域*相关文章有曹群.南海争端与国际仲裁:菲律宾之妄诉[J].国际问题研究,2013,(4);何田田.菲律宾提交“南海问题国际仲裁”的国际法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3,(12);毛俊响.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的政治与法律分析[J].法学评论,2014,(2);高圣惕.论中菲南海仲裁案之“无效性”[J].国际问题研究,2015,(5);洪农.南海争端解决:南海仲裁案的法律解读及政治意义[J].外交评论,2016,(3);王勇.论南海仲裁案“岛礁属性争端”之不可仲裁性[J].太平洋学报,2016,(6)等,这些文章指出:菲律宾单方面推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质不是为了解决争端,而是妄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仲裁庭的成立缺乏合法性,对南海案不具备管辖权。。2016年7月,所谓的南海仲裁庭得出荒谬结论称:“并无证据显示历史上中国对该水域或其资源拥有排他性的控制权”“中国对‘九段线’内海洋区域的资源主张历史性权利没有法律依据”。如此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罔顾基本历史事实的行径势必将再次引发学界激烈讨论。须知,中菲之间的南海争端主要是双方就南海相关岛礁领土主权归属和海洋划界的争议,它本身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争端而存在。而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并非仲裁案后才提出来的新主张,包括南海“九条断续线”在内,都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客观事实。这便要求学界今后在法理层面深入驳斥裁决结果的错误之处时,也应注重梳理分析中国对南海的历史主权,充分有效地发挥跨学科交融的力量,在法律框架指引下利用详实丰富的历史史料阐释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为进行现实外交斗争提供具备针对性和证据性的理论成果。

学界除了继续从历史学与法学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对南海历史的研讨外,也应根据当前南海争端的新动向,针对域外大国介入、岛屿主权归属、南海断续国界线、油气资源开发、“南海国际仲裁”等热点问题,综合运用国际关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地名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出发寻求最终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

3、引介海外研究成果,掌握国际研究趋向

毋需否认,中国的南海历史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色彩浓厚的问题。因此,中国学界有必要将国外代表性著述翻译引进国内,开展中外学界的学术对话。通过全面、深入把握国际社会南海研究的动向,做到知己知彼,更有针对性加强南海问题研究,进而在国际上保持中国对南海问题的话语权。自20世纪70年代南海纠纷出现以及菲律宾等国刻意国际化南海争端之后,南海问题研究成为许多一流国际研究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代表性人物如美国学者马克·瓦伦西亚(Mark J.Valencia)、卜道雄(David Brown),澳大利亚学者卡莱尔·塞耶(Carlgle A. Thayer)等,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来自第三方的观察具备一定的客观性,且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南海历史的看法。

海外书刊直接关乎南海归属中国的记载众多。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对于南海归属的讨论中,越南1974年出版的地理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曾明确写到写道:“从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岛、澎湖列岛、舟山群岛形成的弧形岛环,构成了保卫中国大陆的一道“长城”。类似的表述同样散见于同时代的新加坡《南洋商报》、日本《读卖新闻》等报刊中。依照国际法惯例,公开出版的地图集(册)可视为对一方主权领土的默认。二战后,包括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外出版的地图集(册)均将南沙群岛标明归属中国。以上有史可考、有案可查的书刊都是学界可资利用的具备重要对照性质资料,需要学者用心去搜集整理,并引介国内。

此外,中方还应关注作为争议方的南海周边国家学界对南海历史提出主权声索的研究成果,对其错误立场和混淆历史史实之处予以驳斥。来自南海声索国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如印度尼西亚的贾拉尔(Hasjim Djala)、越南的阮红操(Nguyen Hong Thao)等人的著述应该引起学界关注。相对来说,这方面研究成果的翻译引进较少,掣肘此类研究的最大瓶颈在于语言障碍,以印尼语、越语书写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英语著述的引介无疑更为困难。可见,跨学科对话还涉及语言层面的操作,这也需要出身历史学、法学的学者加强与外语学科学者的合作沟通。

[1] 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 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3] 厦门大学南史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 广东地名委员会.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7.

[5] 吴士存.南海资料索引[M].海口:海口出版社,1998.

[6] 范伊然.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 张镇洪,邱立诚.中国南海古人类文化考[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8] 李金明.我国史籍中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3).

[9] 曾昭漩.中国古代南海诸岛文献初步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1).

[10] 吴凤斌.明清地图记载中南海诸岛主权问题的研究[J].南洋问题,1984,(4).

[11] 林金枝.石塘长沙资料辑录考释[J].南洋问题,1979,(6).

[12] 林金枝.东沙群岛历史考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13] 厉国青,钮仲勋.郭守敬南海测量考[J].地理研究,1982,(1);李金明.元代“四海测验”中的南海[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4).

[14] 许永杰,范伊然.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J].江汉考古,2012,(1).

[15] 韩振华,李金明.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和珊瑚石小庙[J].南洋问题研究,1990,(4).

[16] 陈进国.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5,(5).

[17] 陈佳荣,谢方、陆峻岭.古代南海地名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 韩振华,林金枝.关于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和地名问题[J].南洋问题研究,1979,(4).

[19] 鞠继武.南海诸岛地名的初步研究——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的古地名证据[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

[20] 吴凤斌.南海诸岛中的几个地名考证[J].南洋问题,1981,(3).

[21] 刘南威.南海诸岛地名初探[J].岭南文史,1985,(2);刘南威.中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命名[J].地理科学,1994,(2);刘南威.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J].热带地理,2005,(2).

[22] 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4).

[23] 孙冬虎.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J].地理研究,2000,(2).

[24] 秦晓华.南海诸岛礁名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其意义[J].南海学刊,2016,(1).

[25] 吴凤斌.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J].南洋问题,1981,(3).

[26] 吴凤斌.宋元以来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1).

[27] 林金枝.从西沙群岛物产的开发看它与祖国悠久的历史关系——西沙群岛考察报告之一[J].南洋问题,1978,(2);林金枝.中国人民对西南沙群岛物产开发的悠久历史[J].南洋问题,1981,(3);何纪生.海南岛渔民开发经营西沙、南沙群岛的历史功绩[J].学术研究,1981,(1);李金明.我国人民开发经营西、南沙群岛的证据[J].南洋问题研究,1996,(2).;赵全鹏.我国历代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的活动[J].新东方,2011,(3).

[28] 吕一燃.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概论[J].近代史研究,1997,(3);林金枝.1912-1949年中国政府行使和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J].南洋问题研究,1991,(4);袁澍.民国时期的南海诸岛问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9] 李国强.民国政府与南沙群岛[J].近代史研究,1992,(6);吴士存.民国时期的南海诸岛问题[J].民国档案,1996,(3);郭渊.民国时期的南海地缘环境与我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维护[J].中州学刊,2009,(6);许浩、杨珍奇.民国时期维护南海主权是中国管辖权的延续[J].太平洋学报,2013,(12);李国栋.民国时期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维护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30] 王静.晚清政府对东沙群岛收复开发及其历史意义[J].理论月刊,2008,(9).

[31] 邢增杰.略述民国政府对西沙的开发[J].新东方,1999,(4).

[32] 侯强.民国政府对西沙群岛的鸟粪开发[J].学术探索,2002,(1).

[33] 黄俊凌.战后国民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再认识与维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34] 黄瑶,伍俐斌.20世纪上半叶中山大学维护西沙群岛主权的历史考察及法律意义[J]. 学术研究2015,(11).

[35] 刘永连,张莉媛.从鸟粪开发看民国时期广东地方政府在维护西沙群岛主权斗争中的重要作用[J].史志学刊,2015,(4).

[36] 郭渊.从近代国际法看晚清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J].求索,2007,(2).

[37] 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3);郭渊.列强对南海疆域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海权维护[J].中州学刊,2008,(1);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9] 张明亮.旧金山对日和约再研究——关于其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处理及后果[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1).

[39] 郑海麟.从“条约法”看战后对台湾及南海诸岛的处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J].太平洋学报,2015,(12).

[40] 戴可来,张明亮.中法《重庆协议》与西、南沙群岛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2).

[41] 张明亮.日本侵占中国西、南沙群岛及后果[J].历史教学,2006,(3).

[42] 刘利民.20世纪初领海主权理论的传播及清政府的认识[J].中州学刊,201,(3).

[43] 李金明.抗战前后中国政府维护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J].中国边疆事史地研究,1998,(3).

[44] 王静.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岛及中法西沙主权之交涉[J].国家航海,2015,(2).

[45] 郭渊.南海九小岛事件与中法日之间的交涉[J].世界历史,2015,(3).

[46] 郭渊.从《东方杂志》看晚清政府对东沙岛的主权交涉[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

[47] 周鑫.宣统元年石印本《广东舆地全图》之《广东全省经纬度图》考——晚清南海地图研究之一[J].海洋史研究,2014,(1).

[48] 于文杰,朱静怡、徐桑奕.民国时期地图绘制及南海诸岛指称的历史演变[J].学术研究,2016,(2).

[49] 徐志良.民国海疆版图演变与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形成[J].太平洋学报,2010,(4).

[50] 骆耀军,彭玉芳.晚清以来报刊对南海诸岛“庙宇”的文化叙述与转向 [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2).

[51] 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52] 李国强,寇俊敏.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3] 吴士存.南海资料索引[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54] 张良福.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管辖南海诸岛百年纪实[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55] 上海市长宁区文史资料委员会.长宁文史资料·纪念我国收复西沙、南沙群岛五十周年》,1996.

[56] 吴清玉,吕胜祖、苏读史整理.抗战胜利后军录中国海军奉命收复南沙群岛实录——几位历史见证人的回顾[J].军事历史,1989,(2).

[57]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南沙群岛历史地理研究专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58] 温小平,符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南海战略演变的历史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4,(8).

[59] 汪树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海维权作为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0] 郭渊.20世纪5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3).

[61] 郭渊.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捍卫措施[J].和平与发展, 2016,(2);郭渊.20世纪8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捍卫[J].历史教学,2011,(4).

[62] 卢明辉.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的南海政策[J].学理论,2009,(29);王巧荣.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南海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2);张兮维、陈畅.“搁置争议、共同开发”——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南海政策评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63] 范宏伟,王虎.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之研究[J].台湾研究,2013,(5).

[64] 蒋国学、江平原.台湾的南海政策与两岸南海合作[J].新东方,2013,(1);邱普艳.台湾的南海政策:回顾与展望[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

[65] 栗广.1950s:中国台湾在南海争端中的角色——基于台湾、美国档案的解读[J].南海学刊,2016,(1).

[66] 黄俊凌.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J].当代中国史研究,(1).

[67] 王静.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维护的应对[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2).

[68] 翟金懿.20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研究——以“南海小组”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4).

[69] 李金明.从历史与国际海洋法看黄岩岛的主权归属[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4).

[70] 孔令杰.中菲关于黄岩岛领土主权的主张和依据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13,(1).

[71] 李孝聪.从古地图看黄岩岛的归属——对菲律宾2014年地图展的反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4).

[72] 曹树基、许盘清.菲律宾不拥有黄岩岛主权:基于17-19世纪西文古地图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73] 张洁.黄岩岛模式与中国海洋维权政策的转向[J].东南亚研究,2013,(4).

[74] 曾勇.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5).

[75] 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J].南洋问题研究,2000,(1).

[76] 周伟民、唐玲玲.《更路簿》是我国南海维权的重要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J].琼州学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鞠德峰

The History Sovereignty and Reality Conflicts: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Sovereignty of theSouth China Se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an Ziqi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The cor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n the sovereignty of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territorial ocea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sovereign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increasing, covering the history of the sovereign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ombin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we can not only clarify the history of China's indisputable sovereign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also provide the more systematic, objective and sufficient historical basis and legal basis for China to safeguar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istorical research

2017-01-13

范子谦(1989- ),男,山东济南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D993.1

A

1672-335X(2017)03-0013-10

猜你喜欢
南海诸岛南沙群岛主权
领土主权争端中证据链的价值与应用
吉林一号光谱01星黄岩岛影像图
我国美济礁引种植物调查
《块数据3.0 :秩序互联网与主权区块链》
论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法理及南海九段线产生的由来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纪念中国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图片展在海口举行
谈《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改动建议
海洋划界中远洋岛屿法律效力分析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