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丽凤
规模鸡场齐聚首,共谋发展新思路
——天牧生物规模鸡场论坛在衡水湖召开
□本刊记者 张丽凤
10月9~10日,由中国家禽协会河北省分会、河北省饲料工业协会主办,石家庄天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以 “战略·发展·未来”为主题的天牧生物规模鸡场论坛在衡水召开。中国家禽协会河北省分会秘书长赵万青、河北省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冬、河牧集团董事长陈世伟、石家庄天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玉谭、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一部总经理助理尚进喜、衡水河牧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凤营、青岛鑫福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大区经理王海鹏、中国农业大学畜禽诊断中心主任张国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建敏、拜耳北方区技术总监佟志军等参加了本次论坛。来自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市的400余位养殖精英代表共享了这次蛋鸡产业发展与养殖技术盛宴。
近两年,蛋鸡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养殖效益也十分可观,但是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疫病的防控问题,疫病始终制约着蛋鸡行业的发展。二是营养问题,营养是最容易被养殖场忽略的环节,这就导致了营养的不均衡或缺失与疾病的发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三是祖代鸡的调控问题。它始终制约着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四是环境约束与持续发展的矛盾问题。目前,环境条件限制已经制约了蛋鸡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粪污处理上。五是养殖成本上升与提质增效的矛盾。养殖行业所使用的饲料、兽药、设备等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但养殖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市场的波动也较大。六是消费转型升级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矛盾。人们对蛋鸡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且当前安全调控的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小散户的监管比较困难,生产点比较分散,基层又缺乏监测手段,饲料兽药企业直接与养殖户对接的机会不多。这些都造成了养殖场滥用药物,影响了食品的安全。七是生物安全屏障与疫病调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养殖模式限制了疫病的防控;养殖主体的防疫意识不高;监测缺乏有效地调控,检测支持资金缺乏。
中国当前的蛋鸡产业,种源的多样性正在逐步形成,主要是以海蓝褐、罗曼褐、伊莎褐、京红、等品种为主的褐壳蛋鸡品种;以海蓝灰、罗曼粉、罗曼灰、伊莎粉、尼克粉、京粉一号,京粉二号、农大三号、五号,大午金凤、京粉八号等为主粉壳蛋鸡;以海兰白、京白等为主的白壳蛋鸡品种。
另外,在商品鸡养殖规模上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头。养殖场规模基本都升级为五千只以上水平,超大规模鸡场迅速形成并逐渐产生影响。其中二十万以下,五千以上为中小规模,这些中小规模养殖场存在的弊端是,成本意识差、规范管理意识差,设备设施落后,大多鸡场存在有规模但效益低下、不能独自运作终端蛋品品牌。标准化饲养、标准化服务等很难落地。
同时,工业互联网逐步渗透养鸡行业,工业互联网的到来会促使养鸡向智能化、数据化、集约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快速转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当中,此过程中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过程就是产品品牌形成的过程。
未来十年,我国养殖户的数量将迅速下降,而留下来的养殖场养殖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面对工业互联网对养殖行业带来的影响,我国蛋鸡业将出现龙头企业打造蛋品品牌和蛋商打造蛋品品牌共存的局面,因此,品牌蛋将迅速被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并出现几家全国蛋品品牌和几家地方蛋品品牌共存的格局。
蛋鸡产蛋是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才开始的一种行为,体成熟是指体容积达到一定体积和体组织达到一定重量,多数品种母鸡在18周龄左右达到体成熟。其中影响鸡体重的因素有鸡场的规划、工艺;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和疾病控制。
蛋鸡预产期的关键是能量,应尽可能地提高预产期配方的能量,使鸡在体内有以脂肪形式贮备的能量,便于在产蛋早期日粮进食量不足时使用。开产伊始,蛋鸡的采食能力仍受限制,可能无法满足其对氨基酸的营养需求,从而造成缺乏。如果在开产时,蛋鸡还在努力使自身的体重达到成年体重,此时日粮可以再增加50~100千卡/千克的能量来提高总能量。对于开产早,体型小的母鸡,在120~140天,一次或两次连续停止喂料3天,开产日龄在150天的以一次为好,开产日龄155~160天的以两次为好,两次停料不宜连续进行,在停料3天后喂一天,再停3天。
高峰期体重影响蛋黄重量,进而影响蛋重。此阶段必须保证最佳产蛋高峰和最大蛋重,能量进食量是影响产蛋率的关键因素,此阶段母鸡能根据能量来调节采食量。研究表明产蛋率随能量进食量的增加而急剧提高,尤其表现在蛋白质进食量减少时更为明显。
40周龄以后产蛋率有所下降,每周产蛋下降0.7%~0.8%,体重不再增加,体重接近成年体重。产蛋高峰过后,蛋重仍然有增加,蛋重接近年平均蛋重,由于产蛋率降幅大于蛋重的增幅,高峰后母鸡日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在保证蛋鸡营养水平的同时,降低饲料的配方成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降低营养需要量的保险系数;二是按照动物的实际生产性能设计营养水平;三是重新评价添加剂的功能,剔除不必要的添加剂;四是重新考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添加水平,降低额外的添加量;五是使用非常规日粮,添加油脂,即使生产性能有些降低,但不影响经济效益;六是将饲料质量的衡量指标由饲料转化效率调整为经济效益。
养殖场发展要顺应国家要求,找到适合自己规模的发展模式,稳定生产、稳步发展。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关键是稳定,它需要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而非使用人员;需要专业的饲养技术人员而非兽医;需要选择成熟的饲养模式而非先进的;需要选择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而非高学历人员。在疾病防控上,禽流感高发季节要使用 6+7+8或新毒株G57,按程序免疫;新城疫尤其要做好饮水免疫,产蛋期使用Ⅶ型疫苗;青年鸡重视早期传支QX免疫和饲养管理,避免“假母鸡”;鼻炎条件致病,除ABC三价外,管控温差减少冷应激也很重要。
同时,要正确看待疫苗的作用。鸡场每一次传染病的发生,必然存在饲养管理不善的原因,而疫苗使用只是用来预防疾病,它并不是治疗疫病的药品,因此,没有能够100%预防疾病的疫苗,疫苗必须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条件下才能有效的控制疾病。
肠炎分为很多类型,包括病理性、生理性、中毒性和菌群失调性。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需要先用药物治疗。常见的肠炎种类及病因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输卵管炎、坏死性肠炎、霉菌毒素性肠炎、肠毒综合征等等。而诱发肠炎的因素有环境控制(温湿度、空气质量、卫生消毒)、饮水饲料、传染病、生物防控(蚊蝇、甲壳虫等昆虫)、接触传染和早期肠道发育障碍等。
通常情况下肠炎会普遍表现为精神沉郁、无饮食欲、贫血、排红褐色或黑褐色焦油样粪便,或见有脱落的肠黏膜,轻者影响病禽生长,严重的导致衰竭死亡。需要注意的是肠炎还经常与小肠球虫并发。那么在防控的时候就一定要先防控小肠球虫,再对肠炎的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选择治疗疾病的产品时需要注意的是药品不能影响任何生长阶段家禽的生长发育,不影响肠道正常的菌群,同时还要对幼雏不具有毒性和致畸作用。
传染性支气管炎按照血清分型的方法,可以分离到几十种血清型,就目前我国的流行情况而言,主要有M株、Conn株和4/91株,而以QX为代表一类毒株,占临床分离株的80%以上,这类毒株也呈现不断进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不同分离株的致病性不同,敏感鸡致死率通常介于0~60%。临床上强毒株感染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严重的肾脏损伤和较高的死亡率。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具有较强的传播性,而母源抗体的保护性又只有15~20天,就出现抗体保护空档期。为此建议M株疫苗和国内流行株疫苗联用,这就可以较好的覆盖传染性之气管炎的流行毒株。
腺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形成的疾病一是鸡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症。腺病毒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经过各种排泄物,多为直接接触传播,再就是种鸡产蛋期感染后1~2周内可经蛋传播。包涵体肝炎在7天到产蛋鸡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雏鸡,病鸡生长受阻、羽毛蓬乱,死亡率高达10%~30%。主要剖检变化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出血点、条、斑,色泽变淡。心包积液综合征死亡率可达20%~80%,但一般发病率低,剖检可见心包囊中有淡黄色积液,肝脏肿胀变色,肾脏肿胀。在防控上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交叉感染,避免IBD、CIA等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坚持从非疫区引种,防止腺病毒的传入,同时还要尝试使用腺病毒疫苗。
能量可用于机体的增长和生产的需要,而温度对能量的需要量有很大的影响。在平养的鸡舍,温度高低对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笼养鸡舍如果温度出现问题,通过观察鸡群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正常温度情况下,一只蛋鸡饮水量为每天 0.2升,当舍内温度大于32℃时,饮水量可增加50%。在热应激条件下,我们可以观察到鸡群会张开翅膀来散热,而在体内胰腺的活动频率明显增加,过量的酶和荷尔蒙过度的消化食物,导致了腹泻;与此同时,为了散热,鸡呼吸频率加快,急促的呼吸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血液偏碱性,进而影响运输钙的能力,使蛋壳中的钙不足,蛋壳变薄。
为了协助鸡只带走自身产生的热量以及环境的热量,更好的平衡自身温度,必须通过纵向通风来保证空气的流通。通过风机,湿帘,进风窗,环境控制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一些基础设备,接通环境控制器 (电脑)来实现各设备间的配合运行,以达到鸡舍优良环境的目的,可以为养殖场创造更好地养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