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学解读

2017-01-12 20:47查春苗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学

查春苗

摘要:本文分析了自我中心对中职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影响,阐述了中职生自我中心和偏差行为直接的关系,论述了中职教师辅导学生偏差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偏差行为;心理学

中职生偏差行为出现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本文笔者将研究的视角定位在心理学的“自我中心”这个理论视角上,结合多年来班主任管理的工作经验,对中职生出现偏差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自我中心对中职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影响

人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地划分为感觉运作期、前运作期、具体运作期和形式运作期等几个阶段。进入中职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多是16周岁以上的青少年,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形式运作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中职生的内省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他们在思考的时候会考虑别人的观点,并依据他人的看法来反思自己的智力、外表和行为是否存在出格之处。青少年在这个时期进行综合思考、构思的能力以及伴随着这个认知发展及阶段而来的行为特质,逐渐形成了青少年的我中心概念,自我中心目前已经成为代表性特征,并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遵循上述认知发展阶段的个人认知能力发展需要完成三项任务:将现实中的主观面和客观面、暂时面和衡存面、普遍面和特殊面分化清楚。在每一个认知发展阶段,个人在解决这些任务的时候都面临着不同的内容和结构,但是其形式都是大致相同的,并且分化任务也是必须同时进行的。如果一个人难以在特定的认知发展阶段完成部分分化或者全部分化,那么就会出现自我中心的情况,当然,自我中心本身的性质也会随着认知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自我中心在本文中并不含义轻蔑和鄙视的含义,而是一种检验人观察事物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也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和外物秉承的发展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但是却必须的产品,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人在认知发展阶段上升到新的层次的时候出现的有失偏颇、不切实际的一切客观表现。

中职生恰恰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形式运作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转型和统合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认知发展阶段的转捩点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都是合情合理的。

二、自我中心和中职生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想象观众对导致偏差行为。想象观众导致中职生存在着自己是别人焦点的错觉,他们常常把自己看做是舞台的主角,但是在实际的生活长期场景中情况并非如此,这往往会诱发出中职生很多行为的动机。很多中职生都爱好音乐和体育运动,在心理上他们至少存在着观众的反应,比如说男生幻想着自己在打篮球的时候台下很有很多女生观众为其摇旗呐喊。而当一个人希望获得想象中的观众的认可和赞同的时候,就可能会表现出荒诞不羁的形象,他们或者会奇装异服、或者会参与到莫名其妙的活动之中去,有的时候甚至会故意地做出不尊重教师和同学的行为。比如说某一个中职生受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认为抽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那么他就会认为想象观众的想法也是抽烟很酷,所以导致其认为抽烟是被期待的或者是理所应当的,进而导致其抽样这种行为。

其次,个人神话会导致偏差行为。中职生常常将某一个人神话看做是独特和永垂不朽的,他们将之看作是行为动机的源泉,并按照神话的标准做出某些行为和举止,个人神话虽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激励作用,但是很可能也会带来负面结果,中职生可能会觉得没有人能够了解自己,积攒了一些郁闷的情绪难以抒发,又找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径,负面情绪积攒的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中职生可能会出现抑郁和精神紧张等问题。个人神话除了让中职生觉得自己非常独特之外,还会让中职生觉得自己具备永生不死的特能,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毁灭性解决的致命情境的时候往往都置若罔闻、忽略不计,认为车祸、怀孕、死亡、毒瘾等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永远是幸运的是,是上帝的宠儿。

综上所示,自我中心带来的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都会影响到中职生的行为去向和价值信念。他们往往将自己看做是焦点,想要在群众中有所表现,并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在遇事的时候高估自己的本事和能耐,做出超出逻辑的判断,并最终导致了偏差行为。

三、中职生偏差行为辅导策略

首先,中职教师应该做的是辅导和接纳。这是中职教师辅导中职生偏差行为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中职教师可以不赞同某些学生的言行,但是必须认同他们是有价值的、有尊严的个体。教师也可以直接地向学生表达自己不赞同它的言行的想法,但是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侮辱性和否定性语言。所有的行为都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职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强迫式的推销和武断的批判。

其次是反馈。中职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一面镜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行为和观点的误区和盲点,这些盲点往往是中职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难以察觉和意识到的缺点,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盲点之后,自然就会产生矫正行为的动机。比如说当中职生没有穿校服的时候,教师可以说你的校服没有穿好,而不是用强制性的口气和学生说如果你下次不穿校服,我就……这种具体和温和的反馈,四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是处于追求真善美的人性动机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往往会乐于改正。

再次是澄清。有的中职生因为自身观念不清和错误才会出现偏差行为,比如有的中职生因为没有物权观念,看到教室内放置的没有人认领的东西,看到别人有好玩的东西就想到抢的愿望。中职教师在辅导的时候,最好用澄清的方式和反问的句式,让学生感觉到词穷和理亏。另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应该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见贤思齐,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维,维持和他人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本文从心理学的自我中心理论角度去解读了其偏差行为的表现,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手段来对中职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有效处理及矫正,就有待今后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魏晓霞,魏星.从中职生低龄化谈偏差行为的矫正[J].发展,2008(3)

[2]孙元,谢秀钿.朋辈群体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9(4)

[3]蒋佳瑜.青少年越轨行为之分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中职生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太极拳文化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跟踪导练(二)5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数码上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