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生
摘 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都是近些年来的教学新方式。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教育方式不断完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改善课堂,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
关键词: 微课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教学应用
微课作为教学新形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微课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不再局限于教室内教学,扩大了教学范围。学生可以不用拘束在教室内学习,微课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回家,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微课对教师课程方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为学生营造知识场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我就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出观点和看法。
一、微课能够为学生营造知识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微课是一种利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利用声音、画面、配乐等将课文知识内容显现出来,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知识画面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导致教师的教学成效不高,因此,提高教学成效成了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微课的引入能够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优化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呈现生动活泼的特征,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例如,学习《日月潭》这篇课文时并不能将日月潭的美丽景象展现给学生看,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微课录制的方式将日月潭的美丽景象录制下来,在课前播放给学生看。日月潭作为台湾著名的风景名胜,有着“海外别一洞天”之称,教师将日月潭的美丽景色播放给学生看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日月潭》这篇课文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微课录制时可以根据《日月潭》的课文内容,如教师首先可以用郁郁葱葱的树林作为开头画面,体现出日月潭周围景色的美丽,接着可以用镜头拉近的方法将日月潭的景色表现出来,在表现日月潭的美丽景象时可以配解说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将清晨、中午、晚上的日月潭分别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对比的想法。教师在反映结束后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①日月潭好看吗?你认为日月潭美在哪里?②你喜欢早上的日月潭、中午的日月潭还是晚上的日月潭,为什么?③你有去过日月潭吗?如果有的话就请说说你的感受。教师首先通过视频的放映让学生了解课文知识,接着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日月潭》文章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微课可以简化教师的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由“难”到“易”
教学内容的繁重让教师压力非常大。为了赶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加快授课速度。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小学生年纪较小,接受程度弱,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焦虑心理,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难点的解读对教师来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知识难点,教师因为教学进度的问题不能将知识难点讲详细。微课的引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促进知识难点由“难”到“易”。
例如,在《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学习当中,学生对古诗内容上的理解就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小学生理解能力弱,如果没有教师的详细解读就很难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古诗内容讲详细,因此,我建议教师可以用微课录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理解。在《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微课录制时,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内容用图片的方式显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画面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如在《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天门山被长江所截断的景象表现出来,可以将两边山的耸立景象表现出来,教师在画面的表现过程中可以配上古诗的朗诵。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微课的录制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促进知识由“难”到“易”。
三、微课能够提高课堂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能够简化教师的授课过程,提高课堂成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采用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色彩的缤纷、画面的逼真。微课的放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微课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难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由“难”到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见闻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