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华
【摘要】从学生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构造学生审美的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负有培养社会栋梁的责任,那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以全面的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将美育教育逐渐的引入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美育?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是从审美的视角出发,学会欣赏事物、自我欣赏,以此来增强身心的愉悦感,提升内心的审美,升华自己的灵魂和境界。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感受美的能力,发现身边的美,以及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得个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创造力得到开发,全面的发展人的个性化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审美意识的构建,良好的审美意识,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其审美的观念,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深入文章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语文的“美”随处可见,散落在教材的词句和篇章中,表现在文章的意境以及寓意中。当然要想收集这些“美”,需要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这些“美”串联起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文中诗人通过构建美丽的秋天夜晚江边送客的图;以秋天和枫叶衬托悲凉的气氛,又将琵琶弹奏之女高超的琴艺展现出来,融入这优美的秋景中,与琵琶女的心情相互衬托,表达了听琴之人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感同身受弹琵琶人的真实内心,由此可见弹奏之人心情十分复杂。分析诗歌中的主人公琵琶女的遭遇,发人深思是什么造成了琵琶女悲惨的生活现状,无疑使当时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结果。诗人正是将琵琶女的遭遇归集到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表现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和困苦,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制度是造成众多人家悲剧的根源,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控诉之情。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的观念,以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诗歌中的主人公的共鸣。
二、推敲语言,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诗歌和散文等多种文章表现形式。其中诗词歌赋的语言押韵、精炼到位,传达的意境深刻。每个题材的文章特点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积极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欣赏研究。从而培养学生欣赏文章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审美的意识和境界。
1.对生动传神的词语进行推敲。通常情况下,诗人和作家对于用词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每个词汇构思之奇妙,既能形象的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又能将内容付之于精妙的意境中,以达到传神的表达效果。如《荷塘月色》中,对于月关的描写甚是丰富,分别以不同的动词来表述,“泻”“浮”“洗”“笼”从不同的角度将月光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所用词语的精妙准确传神之处,从而非常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章审美的层次,享受文章中的美感。
2.琢磨个性化语言的特征。语言就是刻画人物的利刃,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语言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个性特点和思想品质等。语言准确的描述,精准的表达人物自身的生活状态,职业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等。是读者通过语言的描述,得以了解所述之人的内心世界和基本特征。《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语言描写上就有较为突出的成就,比如引导学生体会王熙凤对林黛玉评价的语言描写,王熙凤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今天算是见了。”贾宝玉对林黛玉评价的语言描写,比如贾宝玉说:“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它善于用精练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语言,让文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积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学习文中的精妙词语之处,从而发现更多的有趣的东西,从而体会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即思想方面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个性化语言琢磨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逐渐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官,挖掘深层次的审美对象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全面的开展情感动人的审美感官意识的构建活动,以情感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感,使得学生对于“美”产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并留存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通过不断的积累美的冲动,丰富学生在不同领域审美的情感。
挖掘《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就体会出什么是唯美的, 品味《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就体会出什么是超凡脱俗之美,审美与审“丑”并行,对于众多文学作品中“丑”的分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情感,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得学生的情感发展更加的全面,能更好地认知到“美”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可以说“丑”是另一种美的体现,培养学生更加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审美”的能力,在丑的否定中认识美。在某种意义中,对丑的描述是作者更高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从反面烘托美的重要性,使得丑的价值可以被“美”更好诠释。
在语文课堂中鉴赏悲剧型的作品,必须要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善良的角度培养学生同情和互助等审美情感。教师则需要利用这一悲剧题材的作品,深入的引导学生关注悲剧产生的根源,对悲剧进行深刻的思考,激发学生内心的悲悯之心。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审美角度的变换,挖掘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其审美情感。
四、通过写作及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写作是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具有将信息外化的特征。教师因人而异的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将学生的真实感受在阅读中加以体现,并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阅读之美,用文字和图画等形式将阅读中的美记录下来,此为创造美的过程,表现为阅读中将美升华。
2.评点、评价、欣赏,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品鉴文学作品,判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以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形式,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如教师要求全班同学共同阅读一篇文章,并在进行阅读前提出相应的要求,在阅读后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和点评。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