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故乡来

2017-01-12 00:21王西冀
农家书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苞米野菜口味

王西冀

中国人嗜吃、敢吃、善吃,被誉为吃的王国。林语堂先生用一言以蔽之:“凡是地球上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美食家眼中的《红楼梦》,满篇都是美味佳肴,舌尖上的中国题材掀出一波又一波热潮。吃体现出人生态度,折射出风土人情,生活乐趣。

吃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家的笔。印象里现代以来写吃最出名的作家是周作人和梁实秋。我爱读的却是丰子恺的《吃瓜子》和鲁彦《故乡的杨梅》。这些“吃著”依然长留在我心里,无他,我也好这一口是也。老婆给我的评价是八个字:好吃懒做,才疏学浅。对此,我是不敢持保留意见的。

收到杨荫凯新出的《旧食记》,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小学时常用的浮想联翩这个成语不期而然地冒了出来。

“这个理科男真是不简单!”我手未释卷地感叹道。一篇一篇地读下来,他观察细腻、记忆深刻、叙述周致,令人口咽生津,真想大快朵颐。在《姥姥的醉枣》里他饶有兴味地回忆道:“打枣的过程愉悦而简单,先是在枣树下面的地上铺一层塑料布,舅舅站在一个高高的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轻轻敲打挂满枣子的枝条。随着竹竿的挥动,枣子如雨点般掉落到塑料布上,并发出悦耳的啪啪声响,掉落的叶片也如飞舞的小伞,旋转着飘落而下。”在《鲜嫩的烀苞米》里他老道地回想:“烀苞米时不能把包裹苞米棒子的叶子全撕掉,最好是留下最里面的两层叶子,因为这样煮出来的苞米味道才更浓郁!”在《舍不掉的野菜》一文他科普说:“婆婆丁(城里人叫蒲公英)、白花菜(城里人叫荠菜)和苣荬菜(又名败酱草)往往是地里最先出现的野菜,也是味道最好的,它们翠绿而美丽,圆盘状排列的肥大叶片宛若绿色菊花绽放在田野上。”这些句段像珍珠般散布在书中,读来让人动颜、神往、忆苦思甜……

体悟文字,放飞想象,肌理里浸透的是包裹在旧食记里的温馨亲情。看着文尾标注的“陪女儿上美术课之际”“等待孩子下课的间隙中”“陪女儿上外语课之际”,就读懂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自2012年以来,利用陪女儿上课以及出差乘飞机、乘火车的间隙,我把记忆深处的那些童年美食和趣事一点点挖掘出来并付诸文字。”这并不是为的打发时间,而是因为“9岁的女儿近两年来一直追踪着我的这些小文章,几乎每篇必读,并津津有味地与我讨论一些具体细节。”这种传承,何其珍贵。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看完45篇文章,还会为作者父辈们在艰难困苦中改善生活的乐观所打动。姥爷、姥姥、父亲、母亲在忙完集体生产后种菜、磨面、包饺子、做年饭、杀年猪,为了小孩子能吃上心仪的糖果,亲自动手做出了“穿着幸福的冰糖葫芦”,为全家人过好年端上了“压桌菜——小鸡炖蘑菇”,以及“东北皮冻”给作者留下的“挥不去的父爱印象”……长辈们为了全家人生活得更好、穿梭忙碌在吃上的身影永驻作者心田,也为读者刻画出了一幅幅人间珍爱图,更给人们展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页一页地读着,书中虽然写的是旧食,也许是文字清新俊朗,也许是叙事率真朴实,也许是美食情趣诱人,一点也没有陈旧感。作者声称“东北人生活在冰天雪地和白山黑水之间,天生的豪放粗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就不是江南人那般软玉温香与精雕细琢”。我却不以为然。书中写的东北菜,南方人并不陌生,书中所道出的做工,更不输给南方人的讲究。野菜、烀苞米、鲜蘑菇、粽子、酸枣、水豆腐、花生饼、爆米花,哪样不是呼之欲出的南北通吃?哪样不能牵扯出中华民族息息相通的文化情结?

自然、口味是故乡永恒的。乡音、乡情、乡景、乡邻,落得最实的是乡吃。谈到吃,总能引发我们的心灵动感和乡愁记忆。在我看来,乡愁植根在打小养成的家乡口味。吃上家乡菜,乡愁心中来,古今中外富贵穷贱概莫能外。

猜你喜欢
苞米野菜口味
寻找野菜香
野菜烹饪中的注意事项
黑熊掰苞米
多种口味
乡下“啃青”
我的苞米情结
口味换不停
口味重
采野菜
主题公园导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