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格丽特·马加特著 张海岚译
从篮板球到三分球:不断涌来的林书豪风,种族侮辱与刻板印象
[美]玛格丽特·马加特著 张海岚译
2012年2月,纽约尼克斯队的控球后卫,一位华裔美国人——林书豪一战成名,一个被不断下放到低级别联赛的球员受到热捧。他在NBA的表现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包括内幕和局外人的民间传说、相关的文化批评以及刻板印象。本篇论文利用“林黛瑞拉”①“林黛瑞拉”原文中为“Linderella”, 来自cinderella,即灰姑娘。的故事、根据林书豪所产生的海量的民间言论和反响,调查“林来疯”②“林来疯”原文为“Linsanity”,来自“sanity”,两词均为形容纽约尼克篮球队的23岁球员林书豪,从在选秀会上落榜且之前默默无闻,到一夕成名的热潮。——这个流行的亚裔种族传说是怎样成为一个主流事件的,借此来探讨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
侮辱 种族刻板印象 种族主义 民间言论
2012年2月4日当地时间六点零三分,纽约尼克斯队的控球后卫,一位美籍华裔——林书豪,出人意料的一夜蹿红。被那些早已认为他不是一名优秀球员的全球球迷所追捧。57天后,愚人节前夕,当他宣布他要进行膝盖手术时,引发了互联网关注热潮,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以至于一个用来形容他所引发的狂热的新单词产生了:“林黛瑞拉”。
“林书豪风”目前被认为全球语言监测机构认定为一个英语词汇,意为“产生于一个未经过选秀大会的23岁林书豪,却出人意料地蹿红所带来的兴奋” (Naredo 2012)。 全球语言监测机构认定一个新词的标准是:必须被广泛地运用在书籍和其他出版物中,并且要出现在全球75000个最知名的电子媒介源中 (Naredo 2012)。
这并不是第一个以体育明星的名字和其他普通词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新词,这种词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成就或特点,但是“林黛瑞拉”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新“混血词”的运用,比如“狄柏式祈祷”③“狄柏式祈祷”原文中为“Tebowing”。,狄柏是美国丹佛野马队的足球明星。“狄柏式祈祷”指的是狄柏每场比赛前都要单膝跪地祈祷,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周身狂热的林书豪,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的父母来自台湾, “Linsanity”这个词在中国大陆被翻译成“林书豪风” (Langfitt 2012),在台湾叫做“林来疯。”而大陆和台湾也开始了林书豪祖籍归属的争夺战( Kaiman 2012)。
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随着林书豪的功成名就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文化表达方式,文章藉此研究美国社会对于美籍亚裔的态度和对该群体一贯的认识的转变。“篮板球”指的是当球碰到坚硬的表面或者物体时会弹回空中,用它来指代林书豪从最初的困境走向最后的逆袭真是恰如其分。林书豪的三分球同样令人惊讶。他的三分球可以在相当远的地方投出,并且会形成一个完美的弧线(Frazier and Sachare 1998:23)。“三分球”的比喻暗示着美籍亚裔在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的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在此之前,他们并不在那条优美的弧线内。
这种对美籍亚裔的态度转变表现在林书豪被不同的群体所接纳。以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为代表韩式嘻哈音乐在美国也逐渐流行起来;对高尔夫职业选手魏圣美(Michelle Wie)和花式滑冰明星关颖珊(Michelle Kwan)也有热捧,还有一些电视或电影明星,比如来自长篇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的韩裔演员吴卓珊(Sandra),从事戏剧创作并担任女演员的美籍南亚裔敏迪·凯灵(Mindy Kaling),她制作了电视剧《明迪烦事多》。大部分美国人所熟悉的美籍亚裔有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和林樱,他们也会对那些在科技领域和文学领域取得成功的人表示钦佩,比如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和女作家谭恩美。毫无疑问,现在的亚裔美国人比以前显眼的多,而且,美国主流社会对于像风水和气功这样的中国风的接受度和包容度都大大增加。
然而,通过分析林书豪的媒介呈现和种族主义的民间传说就会发现,目前流行的种族主义,反华裔的民间传说依然兴旺。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接受度和熟悉度都在增加,但是通过一些偶然出现的公开的敌对案例也可以看出,媒介报道造成的华裔刻板印象正在演变为一种更为微妙的种族歧视*此类特别事件如:2015年3月20日,因枪支走火而误杀非裔青年葛利并遭刑事起诉的华裔警官梁彼得,引发了纽约声势浩大的集会与游行,但当时主流媒体对华人的抗议却只字不提。于是亚裔维权大联盟决定发起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声援梁彼得,同时也是为了让亚裔的正当权益得以维护。经过一个半月的筹备与动员,26日当天,有数千人在走上街头,以行动和呐喊来表达正义的呼声。2016年2月20日,纽约、华盛顿特区、波士顿、旧金山、费城、迈阿密、蒙特利尔等北美多座城市又有数万名华人走上街头,游行声援华裔警察梁彼得。《纽约邮报》、《纽约每日新闻》、CBS等媒体也予以了大篇幅的报道。——译注。
2012年春天,林书豪现象被传统媒介(报纸和电视)和社交媒体(推特,脸书)所共同关注。本研究致力于分析围绕着林书豪出现的话语,观察那些关于他的模式化的言语行为和谈论方式,分析这些话语为了解当代美国人对于亚裔的看法提供了怎样的线索。也尝试通过戈曼夫(Erving Goffman)在1974年通过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领域提炼出的框架理论(frame analysis)进行话语分析 。
因为林书豪人气飙升而产生了大量的单词。 “林书豪风”表现的是这个没有经过选秀的篮球运动员的神话故事。在他签约尼克斯队之前,曾被NBA的两支队伍所淘汰并被委托给美国国家篮球发展联盟或是篮球小联盟组织。尽管之后林书豪与休斯敦火箭队签约3年,得到2510万的报酬,但是直到2012年2月4日,他还只是一名纽约尼克斯队的替补队员。那天,他的名字被那些震惊的观众所高呼,并并且开始了令人惊叹的七连胜。如果说他是NBA这个赛季的“美女”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一张脸是林书豪而身体是灰姑娘的拼接照片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林时刻”*“ 林时刻”在原文中为“linning”。被用来描述林书豪的连续胜利,比如当他拿下38分,完胜湖人队的科比·贝尔恩特的34分。布莱恩特称他在与其对战前并不知道“林来疯”的意思,他说,在他的得分被超过以后,所有关于林书豪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讨论都是“一堆废话,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巨星。成功只是长期坚持不懈和艰苦努力的证明(Wang 2012)”。
其实布莱恩特没有说出来的是,林书豪的种族限制了他的发展机会,因为他并没有被真正看作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尽管林书豪在高中(San Francisco Chronicle)毕业时被学校评委为年度选手,但他依然没有获得任何大学提供的奖学金(Bloch 2012)。他的高中教练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尽管林书豪有前途,但大家的注意力不在他,就像后来在联赛中所证明的那样,而是转移到另一位非裔队员身上。那个队员,在迪彭布鲁克(Diepenbrock)*迪彭布鲁克,Diepenbrock,林书豪高中时期的篮球教练。看来,也就是个不错的高中队员……我那时就觉得不对劲,也许该注意一下林了……如果林是一名非裔或者白人,情况会不一样的 (Bloch 2012)。
林书豪,作为一名球场逆袭大赢家,结合他的天资和技能,颠覆了亚洲人无法驾驭篮球的传统观念,这一切使得他的粉丝称他为“林轰动”*“林轰动”原文为“Linsational”。,“林以置信先生”*“林以置信先生”原文为“Mr. Lincredible”。,已经从“林宝宝”*“林宝宝”原文为“just Lin baby”。成长为“林无敌”*“林无敌”原文为“Linvincible”。。因为使对手黯然失色,林书豪被称为“励志林”*“励志林”原文为“The Linstigator”。,“链环林”*“链环林” 原文为“linked- lin”。的称号是因为他使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了联络。看他的比赛是一种体验“超级林天堂”*“超级林天堂”原文为“Super-Lintendo”。。更多出乎意料的词之一是“林励志”*“林励志”原文为“Lin-spired”。,他的一位粉丝这样描述到:
之所以叫“林励志”是因为看到林书豪在球场上的时候就好像有一点看到了你自己——当然,你不会想成为他,因为你会想成就更多的自己。他的吸引力来自他是一名华裔美国人,一名篮球运动员,一名哈佛毕业生,经济学专业,一名基督徒,一个书呆子。他表现出了特殊的林氏优雅和沉着,这一切都使人感到敬畏,你也会想来一些“林励志” (Lee 2012)。
有力挺的粉丝,当然也有一些暗流涌动的负面消息,这些持有种族偏见的人的不断的宣扬制造了对亚裔不利的影响。林书豪自己公开解释了为什么他总是得到低等的合同:“我并不认为前五的状态就会得到机会,但是我认为我的种族影响了教练在签约时对我的判断,如果我有不一样的种族,也许我会得到不同的待遇(Chu 2008)”。
林书豪参加过很多常春藤的比赛,也因为他的外表和种族受到过很多侮辱。包括:“滚回中国去!”“学校乐队在校园的另一边”*因为林书豪身体较为瘦弱,在赛场上常常受到这样的侮辱。——译注或者“把你的眼睛睁大一点好不好!”这些荒谬的话经常在他周围出现(Chu 2008)。即使是他已经开始出名了,这样的话也并没有停止过。拳击手弗洛伊德·梅瑟威在推特上评论到:“林书豪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所有的大肆宣传只是因为他是亚裔,黑人运动员每天也做着和他一样的事情,但是并没有收到同样的赞扬。”梅瑟威的种族论者的偏见评论有着负责的背景,需要仔细解读,但是,这种评论似乎是指控大众媒介的贬低种族报道的行径(Reid 2012),也同样在指责林的成名归因于他是地道亚裔身份。梅瑟威的评论既打击亚裔美国人又伤害非裔美国人。这样的种族攻击否认了林书豪在他短暂的NBA生涯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时,又刻板地认为非裔天生就应该是一名好的运动员。
林书豪的篮球技能还包括他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投中三分球,比如在2012年2月14日,纽约尼克斯队与多伦多猛龙队的比赛中这一才能充分显现。林书豪获得了最高分,也获得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五星,以全场136分的总分超过沙奎尔·奥尼尔全场129分的得分 (Terrill 2012)。所以,他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12年度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也毫不为奇。
但是粉丝和关注林书豪技能的文章所引发的热潮被那些关注于林书豪的身体特征的种族主义者的话语所抵消。比如:福克斯专栏作家杰森·怀特洛克在推特中评论了林书豪拿到38分超过湖人的科比的34分的时候,写道:“一些幸运的女士的疼痛感很低(Lee 2012)。”
在纽约纽克斯队取得七连胜之后,ESPN的头条新闻的标题用“盔甲中的裂缝”(Lee 2012)。*原文为“Chink in the armor”。去形容该队的失败于新奥尔良队。“Chink”这个词在2002年的牛津字典中的释义是这样的:“眼睛小的像一条缝”,可能来自于大约公元1350年中世纪的英语词汇“chine”,不幸的是这个标题的作者玩火自焚,因为“Chink”目前通常理解为一个贬义词,这个词是针对中国血统的人或者那些看起来像中国人一样愚昧无知的人。
虽然后来ESPN新闻作者就这一双关语向林书豪道歉,但是林书豪的种族还是被刻板的“奇特的东方”的观念连接在了一起。自我标榜以“社会公益为向导”的冰淇淋公司Ben & Jerry's,在对向林书豪的荣誉致敬这件事上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他们创新了一款限量版的“林来疯口味”酸奶,在其中加入了福饼*fortune cookies,一般出现在美国的中餐厅里,顾客在饭后得到一个里面包有预言纸条的饼干。——译注,结果福饼在酸奶中被浸泡成了饼碎,而且这种行为得罪了消费者,他们批评这个公司制造“种族甄别” (Chew 2012)。后来,福饼碎被享有“香草酸奶”和“荔枝蜜漩涡”的华夫饼碎所取代,荔枝是一种出产于中国南方的水果,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了。
Ben and Jerry’s公司当然不会因为荔枝而受到批评,因为这是一种在美国的食品超市很难买到的水果,但是却因福饼碎遭到了大量的非议。在冰激凌大受争议的同时,麦迪孙广场花园*麦迪逊广场花园是纽约尼克斯、纽约游骑兵、纽约自由、圣约翰大学、红色风暴大学等球队的主场,也是个人演唱会、政治集会等大型室内活动的举办地。——译注举行篮球秀期间,林书豪的头像出现在了福饼包装上,并且写着“尼克斯队好运” (Collier 2012)。为什么福饼制造者挑选出这样的照片和话语去描述林书豪? 为了分析可能的原因,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福饼的起源。
关于福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福饼是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日本移民或是在二战期间就开始经营炒杂烩菜的中餐馆的中国移民发明的。日本民俗研究者安吉中町,花费了六年时间,通过过去的新闻报道、图像和走访整个日本去判断饼干可以预言凶吉的起源,她最后的结论是这种福饼起源于日本。安吉中町表示,东京市郊寺庙旁边的一家小型家庭面包作坊,就用手工制作过形状类似幸运饼干的饼干。与此同时,她还找出许多论及这种饼干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其中还包括一幅于1878年制作的蚀刻版画,画中是一名正在面包房内制作饼干的男子,而这家店已经超过三代人了(Lee 2008b)。这个研究把原来认为福饼是在美国发明的时间提前了30年(Lee 2008b)。根据荻原永田(Erik Sumiharu Hagiwara-Nagat)的记载可以知道,福饼起源于日本的一种叫做“辻占煎餅”(tsuji ura sembe)的美味饼干,以及它是如何被传播到美国的。永田是荻原*19世纪初,荻原是生活在旧金山生活的一位颇有能力的园景设计师,在金门公园里设计了一个非常传统的日式茶园,使得整个公园成为了一座经典的日本花园。——译注(Baron Makoto Hagiwara)的后裔,据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曾经在旧金山的日本茶室里做过这些福饼(Nagata 2008)。当然,还有一些人宣称这些福饼是1918年在洛杉矶发明的(Brunner 2007),发明人是来自中国广东的钟大卫。《福饼史》这本书*Jennifer 8 Lee,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 Adventures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F,Twelve,2008-3-3.追溯了福饼的起源,就像美国大多数中餐厅的食物一样,福饼并不是起源于中国。事实上,该书作者认为,福饼确实起源于19世纪的日本,而且在二战期间,在加利福尼亚的日式烘焙店中已经有所售卖,当日裔美国人被迫进入俘虏收容所后,他们的生意被华裔中国人接管了(Stern and Stern 2008)。不管福饼起源于哪里,福饼是美式用餐习俗,在中国并不流行。数以百万计的福饼大部分都在美国制作和销售,还有一部分进口自中国大陆和世界的其他地区(Lee 2008b;Chew 2012)。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说过,食物可以是一种传播系统,是一系列图像的集合,是惯习、情境和行为的协议(“a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a body of images, a protocol of usages, situations, and behavior”) (Barthes 1997:21)。福饼可以被看做是想象的身体和情景的双层符号,那些典型的美国中餐馆里,一种被建构的族群认同在这里得到展示和表现。连同餐厅的装饰、菜单、服务员的着装和妆容一起,这种建构出来的中餐馆的认同在美国已经形成,并且被经营者商业化,这种“表演”出的中国特性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性,也许华裔会与美国食客一样感到陌生 (Staub 1989)。
福饼的意象已经变成了这些图像集合中的一部分,视者与食者对亚洲(或异族)的概念与亚洲人概念联系到一起,让人联想到1936年创作的连载漫画《闪电侠》(Flash Gordon)中明朝的残忍暴君(Merciless),1926年开始的系列电影中,神秘玄妙的英雄探长陈查理 (Charlie Chan),大约就是那个时候福饼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
对于在麦迪孙广场花园里公开使用林书豪的头像是否恰当的问题,安德鲁康(Andrew Kang),一名亚裔美国协会的资深律师表示:“我认为这会影响到人们对亚洲人的想法,当他们想到亚洲人时,他们会想到这种食品,因为这确实是他们能够意识到的与亚裔唯一有联系的东西” (Mc Carthy 2012)。
康的言论证实了如苏珊·卡尔克(Susan Kalcik )这样的进食方式研究学者们早已了解到的事实,那就是食物是可以制造族群认同的。正如卡尔克指出,食物可以作为一种“武器”来抵御一些被认为是入侵的外来物。这是因为“不管人们在族群内还是在族群外,在族群认同中,进食方式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标记,”制作食物的方式尤其被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负面的刻板印象 (Oring 1986:38)。
林书豪叙述过很多他在常春藤联盟比赛中受到的嘲讽,而这些比赛的观众都是一般公众中受到过最高等教育的人。这些种族诽谤由一系列的菜肴的名字组成,比如“馄钝汤”和“糖醋排骨”。这些与食物相关的种族刻板印象早已存在,比如“吃青蛙的法国人”(the frog-eating Frenchmen)“吃土豆的爱尔兰人”(the potato-eating Irish)、“吃玉米粉蒸肉的墨西哥人” (the tamale-eating Mexicans)和“吃狗肉的中国人”(the dog-eating Chinese)” (Allen 1983)。典型的侮辱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粗鲁无礼地制造的敌意”,罗杰·亚伯拉罕(Roger Abrahams)认为,在西部社会,辱骂会增加对抗的激烈性,并且成为“可以学到的技能”被广泛地运用在一些技能或力量的比赛项目中,比如篮球比赛。
辱骂通常发生在这些时候:在“压力最大的社区生活中…… 当然,正如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喝彩通常会伴随着辱骂,尤其是当己方的运动员的能力在语言上与对方的不相上下时”(Abrahams 1992:146)。也许林书豪在球场上的超凡表现正是很多人的压力来源,这些人还没有做好承认一个亚裔美国人可以打球的准备。实际上,只有少数的亚裔运动员和亚裔才能进入大众媒介的视野和电影作品中(国家美国亚太裔法律财团2005),这些领域塑造的亚裔形象通常带有刻板印象,比如:一个亚裔可以驾驭像篮球这样的运动,一定会引起那些惯于把亚裔美看做“他者”的人的震惊,或者在一系列刻板印象下的常见的那些人物形象:母老虎式的妈妈,聪明但呆头呆脑的人或是具有一些神秘性的人。
如果这样来理解框架,那么2012年2月15日,纽约时报的新闻标题中的这个单词“Amasian”,用来形容林书豪在剩余0.5秒的时候完成的那个致胜3分球显然是具有冒犯性的。这取决于于民众对于“Asian”这个词的特殊历史的理解。如果亚洲人这段独特的历史被限定在美国的中国餐厅的形象或在电影和电视等媒介中呈现出的那种漫画形象的话,这个新闻标题不仅没有冒犯之举,反而充满恭维之意。
那些添加在林书豪身上的流行外号,比如“Chink” 、“Amasian”、“Yellow Mamba”会引导人们有意去关注华裔和亚裔进入美国的那段特殊的历史。那段历史中充满着对亚洲移民的歧视,当时的美国“黄祸论”盛行、美国人担心华人融入美国,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不久后,又于1924年又通过了排亚法案,伴随着集中营管制行动的进行,1940年代又有成千上万的日裔被囚禁。
对于这个问题,就像张举文和其他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到1960年,虽然亚裔在法律上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但实际上,社会被没有赋予他们真正的平等。亚裔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中都处于边缘地位。美国人对亚洲人,尤其是美籍亚裔的想象是建立在有限的了解和狭隘的偏见之上的,这些构成了与亚裔相关的框架。
举例来说,围绕“NBA”这个术语所构成的框架里,在没有林书豪之前(甚至有了林来疯之后)应该是“个头很高”、“美国黑人”等这样的词语,肯定不会出现“亚洲人”和“哈佛毕业生”。林书豪的粉丝们还无法把他们经历的“林来疯”纳入一个框架中去解释。当然也有一个和林书豪差不多经历的人:一个亚裔美国书呆子,进入了最顶级的大学,这就是最近在电视真人秀中表现突出的歌手孔庆翔,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专业,在2004年的美国偶像这档流行真人秀节目中,尽管他的演唱出现了走音现象,但是依然赢得了大量的粉丝。围绕孔庆翔走红的争论来自于许多质疑:是否这种追捧仅仅来自于他们享受嘲讽孔庆翔那 “刚刚到美国”的发音的快感,缺乏唱歌天赋,不整齐的牙齿,所有这些在1961年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Guillermo 2004)中,米基·鲁尼所展示出的亚洲人的形象他都具备。或者仅仅是人们对这个资质平庸的人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美国梦而表示的同情” (May 2012)。
我倾向于前一种理解。因为这种惯有的刻板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一面是善意的粉丝给林书豪树立起的超能力形象,一面是把他的头像打印在福饼包装上,暗藏种族歧视之意。这些把林书豪与食品或者其他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报道,致使亚裔美国记者协会发布了一份报道手册,以杜绝那些再度强化种族歧视的新闻报道。其实我希望可以从另一面来解读林书豪的头像出现在福饼的包装上这个事件,这件事衍生为种族歧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美国人缺乏对亚裔的敏感性认知和深度理解。如果有人承认福饼为中餐馆带来了更多的生意,那么林的头像就可以解读为这个亚裔可以带来“好运”,虽然这样积极的意象被那些热情的粉丝用来抵消种族种族主义者的诋毁,而且那些愚蠢的记者并不了解这两种之间的意义关联。另一方面来说,根据《福饼史》,福饼和林书豪的合体可以降低种族主义的喧嚣。书中写到:“人们都认为福饼是中国人的象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的根基在美国……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仔细地想一想:福饼对美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Norris 2008) 如果福饼真的起源于美国,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另一种方式在庆祝作为美国人的林书豪的成就,但是,食品与种族刻板印象的负面关联太过强大,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这个事情还是一种潜在的种族主义的歧视。
进一步分析针对林书豪的侮辱可以解释通过他的表现所展示出的“威胁”,但是以上的分析已经表明,在美国,依然盛行着关于亚裔的种族传说。沃尔夫冈*Wolfgang Mieder,研究德国民间传说,谚语。讨论了对印第安人的“众所周知的谩骂”,记录了很多关于偏见的表达方式,并且把它们概括为“ 人们的语言交流中的不幸的部分,表示刻板印象的短语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书写记录中”*“unfortunately par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and stereotypical phrases can be traced to the earliest written records”.(1993:38)。
不仅是在常春藤社交圈而且应在全国范围去普及亚裔华人的真正意义。“亚裔”指的是这样的人群:他们的祖先“来自远东、东南亚或者南亚次大陆”。正如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描绘的东方,那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奇特而浪漫的地方。19世纪,对于那些在集市中、巡回马戏团中和剧院里真正接触过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血统的美国人来说,神秘的东方是一个标准的描述 (Kim and Kitchener 2004:28)。第一个关于“神秘的”东方的例子是:在19世纪,费尼尔斯·泰勒·巴纳姆的巡回演出团中有两位联体双胞胎“郑和英”,他们是这个演出团的明星,后来在美国与白人结婚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一群菲律宾土著,在1904年被强制或被欺骗的去参加了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并且根据他们所认知的“文明”程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 (Kim and Kitchener 2004)。
同时,以陶瓷、家具、纺织品为代表的亚洲民间物品和消费品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但是亚洲文化产品的价值在美国并没有被转化成对待亚洲人的态度和认知。正如上文所言,一些旨在排斥和限制亚洲人的法律权利的法规出现了,比如公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只有在1960年代才有所缓和。1965年通过的移民和国籍法案取消了对亚洲移民的限制,结果大量亚洲移民涌入美国。截至到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在美国的亚洲人数量比其他主要族群增长的都要快得多,总数为1730万(US Census 2010)。
尽管有庞大的人群,但是在媒介、社会、政治和其他文化领域,亚洲人依然处于边缘地位(Kim and Kitchener 2004:29)。一份2008-2009年公布的,由美国的教育和司法部分做的调查显示:12到18岁之间的学生中,有54%的亚裔美国青少年曾经在学校遭到过欺凌,相比于非裔的为38.4%,西班牙裔的为34.3%。显然高了很多 (DeVoe and Murphy 2011)。网络攻击则更加糟糕,62%的亚裔华人每月均被骚扰一到两次,而这个数字对白人来说只有18.1% (DeVoe and Murphy 2011)。
有一位士兵陈丹尼的例子,他是美军驻阿富汗军队中唯一的一名美籍华裔,这位来自唐人街的亚裔士兵是他的上司实施种族歧视和人身攻击的目标,最终自杀。就在此时,国家公布了学校和互联网欺辱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来自于2009年的校园犯罪受害者,后来又补充了2011年的到2011年的犯罪的受害者。他遭受到的是出于种族主义动机的欺辱,归根到底来自于他的前战友们的“持续着的偏见” (Gonnerman 2012)。
在学术界,强加于亚洲移民的限制和“不受法律保障”的待遇来抑制了亚裔的研究。张举文教授在这一卷的介绍中写到,民俗学早期的创办人排除掉作为亚裔的那部分“民”,在这个领域中,一直忽视亚裔的“民”和他们的“俗”。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2010年美国西部民俗学会的主题是亚洲和亚裔民俗,收到了来自其他领域的很多作品。
如果说林书豪现象对当代美国社会对待亚裔态度的转变有一个关键的贡献,那么,这篇短文认为,就是他诠释了有关亚裔的讨论超越种族偏见时会是什么样。
追溯历史可以看出,与亚洲相关的种族想象与观念都牢牢地与怯懦的、神秘的、异质化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林书豪的“林来疯”经历和他的篮球天赋都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的成就,和那些在他之前和之后的亚裔将会继续引发讨论,这些都有希望推动亚裔从边缘社会进入主流社会。“林来疯”是一个催化剂,会引发更多的关于美籍亚裔和他们的日常实践的研究。就像张举文教授在他的导言中写到:“对他者忽略的事实要有探索的兴趣,因为他者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Zhang 2015)。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我们再也不应忽略的“我们”的领域。
引用文献
Abrahams, Roger. 1992. Insult. InFolklore,CulturalPerformances,andPopularEntertainments:ACommunications-CenteredHandbook, ed. Richard Bauman, pp. 145-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len, Irving Lewis. 1983. You Are What You Eat: Dietary Stereotypes and Ethnic Epithets.Maledicta7:21-30.
Barthes, Roland. 1997. Toward a Psychosociology of Contemporary Food Consumption. InFoodandCulture:AReader(3rd edition), ed. Carole Counihan and Penny Van Esterik, pp. 20-7. New York: Routledge.
Bloch, Ben. 2012. Jeremy Lin’s High School Coach Says Race Hindered Opportunities. LosAngelesTimes, February 17. http://www.latimes.com/sports/sportsnow/la-sp-sn-lin-coach20120213,0,3555172.story.
Brunner, Borgna. 2007. The History of the Fortune Cookie. Infoplease.com. http://www.infoplease.com/spot/fortunecookies.html.
Chew, Kristina. 2012. Ben & Jerry’s: No Fortune Cookies in Lin-sanity Ice Cream. Care2.com, February 26. http://www.care2.com/causes/ben-jerrys-no-fortune-cookies-in-lin-sanity-ice-crea.html#ixzz1s9qkKlyy.
Chu, Bryan. 2008. Asian Americans Remain Rare in Men’s College Basketball. SanFranciscoChronicle, December 16. http://www.sfgate.com/sports/article/Asian-Americans-remain-rare-in-men-s-college-3258007.php.
Collier, Myles. 2012. Jeremy Lin on Fortune Cookie Ad by MSG, Racist?ChristianPost, February 16. http://m.christianpost.com/news/jeremy-lin-on-fortune-cookie-ad-by-msg-racist-69641/.
DeVoe, Jill, and Christina Murphy, C. 2011.StudentReportsofBullyingandCyber-Bullying:Resultsfromthe2009SchoolCrimeSupplementtotheNationalCrimeVictimizationSurvey. WEB Table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ttp://nces.ed.gov/pubs2011/2011336.pdf.
Frazier, Walt, and Alex Sachare. 1998.TheCompleteIdiot’sGuidetoBasketball. New York: Alpha Books.
Goffman, Erving. 1974.Frame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of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nnerman, Jennifer. 2012. Pvt. Danny Chen, 1992-2011.NewYorkMagazine, January 6. http://nymag.com/news/features/danny-chen-2012-1.
Guillermo, Emil. 2004. William Hung: Racism, or Magic?SanFranciscoChronicle. April 6. http://www.sfgate.com/politics/article/William-Hung-Racism-Or-Magic-2798362.php.
Kaiman, Jonathan. 2012. For China, Jeremy Lin Is an Inspiration—to a Point.LosAngelesTimes, February 23.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2/feb/23/world/la-fg-china-lin-20120224.
Kalcik, Susan. 1984. Ethnic Foodways in America: Symbo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dentity. InEthnicandRegionalFoodwaysintheUnitedStates:ThePerformanceofGroupIdentity, ed. Linda Keller Brown and Kay Mussell, pp. 37-65.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Kim, Sojin, and Amy Kitchener. 2004. Asian American Folk Art. InEncyclopediaofAmericanFolkArt, ed. Gerard C. Wertkin and Lee Kogan, pp. 28-33. New York: Routledge.
Lakoff, George. 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fitt, Frank. 2012. American-Born Linderella is the Pride of China.AllThingsConsidered, February 15. Radio broadcast. http://www.npr.org/2012/02/15/146927819/american-
born-linderella-is-the-pride-of-china.
Lee, Jennifer 8. 2008a.TheFortuneCookieChronicles:AdventuresintheWorldofChineseFood. New York: Twelve.
———. 2008b. Solving a Riddle Wrapped in a Mystery inside a Cookie.NewYorkTimes, January 16. http://www.nytimes.com/2008/01/16/dining/16fort.html?pagewanted=all.
Lee, Marie Myung-Ok. 2012. What Everyone Gets Wrong about Jeremy Lin. Salon, February 22. http://www.salon.com/2012/02/22/what_everyone_gets_wrong_about_jeremy_lin/.
May, Caroline. 2012. Asian American Group Wants No ‘Fortune Cookie,’ ‘Grasshopper’ Jokes in Jeremy Lin Coverage.DailyCaller, February 23. http://dailycaller.com/2012/02/23/asian-american-journalists-association-gives-journalists-list-of-puns-to-avoid-in-jeremy-lin-coverage/#ixzz31zToflx7.
McCarthy, Michael. 2012. Asian Stereotypes Appearing in Coverage of Knick’s Jeremy Lin.USAToday, February 16. http://www.usatoday.com/sports/basketball/nba/story/2012-02-16/Asian-stereotypes-appearing-in-coverage-of-Knicks-Jeremy-Lin/53120426/1.
Mieder, Wolfgang. 1993. “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Indian”: History and Meaning of a Proverbial Stereotype.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106(419):38-60.
Nagata, Eric Sumiharu. 2008.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ortune Cookie. hanascape.com. http://www.hanascape.com/aboutus/fortunecookie/index.html.
Naredo, Camille. 2012. Lin-sanity Becomes Par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ABS-CBNnews.com, February 23. http://www.abs-cbnnews.com/sports/02/23/12/lin-sanity-becomes-part-english-language.
Nat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Legal Consortium. 2005.AsianPacificAmericansinPrimeTime:Lights,Camera,andLittleAc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Legal Consortium.
Norris, Michelle. 2008. “Fortune Cookie” Offers New Taste of America.NPR, February 20. Radio broadcast.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9200355.
Oring, Elliot. 1986. Ethnic Groups and Folklore. InFolkGroupsandFolkloreGenres:AnIntroduction, ed. Elliot Oring, pp. 23-44. Logan: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eid, Jason. 2012. With Lin, Ethnicity Is Only Part of the Story.WashingtonPost, February 15.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sports/wizards/jeremy-lins-ethnicity-is-only-part-of-the-story/2012/02/15/gIQAEZzrFR_print.html.
Staub, Shalom. 1989.YemenisinNewYorkCity:TheFolkloreofEthnicity. Philadelphia: Balch Institute Press.
Stern, Jane, and Michael Stern. 2008. Wok On.NewYorkTimesSundayBookReview, March 9. http://www.nytimes.com/2008/03/09/books/review/Stern-t.html.
Terrill, Michael. 2012. New York Knicks Sensation Jeremy Lin Breaks Shaquille O’Neal NB A Record, among Others.RantSports, February 15. http://www.rantsports.com/nba/2012/02/15/new-york-knicks-sensation-jeremy-lin-breaks-shaquille-o%E2%80%99neal-nba-record-among-others/. US Census. 2010. http://2010.census.gov/2010census.
Wang, Jack. 2012. Why Didn’t Teams See Jeremy Lin’s Potential?SanFranciscoChronicle, April 8.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12/04/09/SP481O0IMM.DTL.
Zhang, Juwen. 2015. Introduc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ies of Asian American Folklores.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128(510):373-394.
[责任编辑]刘晓春
玛格丽特·马加特 (Margarete Magat),独立公共民俗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张海岚(1984-) ,女,山东德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上海,200241)
G122
A
1674-0890(2016)04-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