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胜兰,董钰翥
(积石山县农业局,甘肃 临夏 731799)
浅述积石山县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长胜兰,董钰翥
(积石山县农业局,甘肃 临夏 731799)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大豆要想获得高产量,与使用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是分不开的。从整地到田间管理,对各个环节作出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大豆的栽培起到帮助作用。
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土壤的选择是大豆取得高产最主要的一个因素,选择合适的土地来进行大豆种植是保证大豆高产的基础,所选择的土地必须要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才可进行播种,才具备施肥基础。
建议不要在沙土地上种植,因为沙土地不能保证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这样选择的原因就是能够保证种子在生长时获得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在选地时要避开大豆重茬,要选择前茬不是种植大豆的土地,例如玉米或马铃薯等茬口。在整地的过程中,要做深翻、耙耱,保证使土壤达到绵、细、无颗粒的播种要求,保证松地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整地质量。
在进行大豆品种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进行栽培,积石山县建议种植齐黄34优质品种。播种之前要进行仔细的选种,挑出带斑的病粒、虫咬粒、杂质。经过挑选后,种子的纯净度会高达98%以上,而种子发芽率能达到90%[1]。
3.1 晒种
对于所挑选的种子,如果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含水量,就很难达到储存的条件,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晒种。一般在前3 d左右就要开始晒种,在进行晒种时,铺的一定要薄,而且要定时进行翻搅。晒种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晒种完毕就需要将种子进行散温处理,最后装进袋子。
3.2 药剂拌种
种子在播种之前要使用药剂进行拌种。药剂拌种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种子表面的病菌杀死,种子在土壤中会形成一个防止病菌入侵的保护层,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种子被病菌感染和被地下害虫吃掉,以免造成缺苗断垄现象。方法是:多菌灵50 g+辛硫磷100 g+水2.5 kg。
3.3 种子包衣
包衣就是在种子外表涂一层药膜,这种药膜称为包衣。种子在涂抹药膜之后会形成一层保护膜,这层药剂会随着种子的发芽到生长被逐渐吸收,能够有效防止幼苗被病菌和害虫侵蚀。在选择包衣时,一定要选择大豆专用的,不然会对种子产生药害[2]。
现在人工播种方式已经少见,基本上都是靠播种机来进行播种。但是,在山区和机械不能操作的地方,仍然是靠人工播种的方式播种。播种方式也分为很多种,比如说比较常见的垄上等量穴的播种、垄上双行点播、平窄密栽培技术、小垄栽培技术以及垄上三行精量密植栽培技术等播种方式。
垄上双行点播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两条垄之间的距离要在55~65 cm之间,积石山县农民一般采用垄上等量穴的播种方法,株距为 18~20 cm,行距为30~35 cm,每穴播种3~4粒,保苗2.5万~3.5万株/667 m2,田地播种量为4 kg/667 m2。在播种时,一定要保证当地的气温在8℃左右且所播种的地垄高度要在25 cm左右,两垄之间的高度差要保证在3 cm之内。为了防止鸟类的啄食,一定要保证种子的播种深度。播深为3~5 cm,但是也不能种得太深,种子种太深就会阻碍种子的发芽,破土会比较困难,影响出苗率。
5.1 苗期管理
播后出苗前对土壤进行除草处理,每667 m2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 mL,加水20 kg喷雾地表。在幼苗刚破土、子叶还没有展开时,要进行犁地。犁地的目的是提高土地的温度,促进幼苗根部的生长发育。在幼苗展开第一片叶子的时候,进行人工铲趟。铲趟要注意做到细铲深趟,这样才能够保证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地的温度。
5.2 开花期管理
大豆的开花期就是在整个田间的大豆有一多半以上出现开花的阶段。这期间大豆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这时外界因素会对大豆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大豆在开花初期土壤的水分不足,土壤含水量60%左右时有灌溉条件的就需要进行灌溉。灌溉时土壤达到湿润为止,禁止大水漫灌,这样有助于大豆对水分的吸收。大豆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降水多的天气,容易徒长倒伏,影响产量,为了防止此现象的发生,应在始花期喷施50~100 mg/L或100~200 mg/L多效唑药液。
5.3 病虫防治
对于病虫防治,可以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处理。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根据不同种类的虫害,要选用不同的药剂。大豆食心虫、蚜虫发生时可以选用“敌敌畏”、“阿维菌素”等低度高效的杀虫剂喷雾防治。药剂防治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药剂的说明书配置药液,保证大豆的健康生长。
大豆是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出口产物。我国北方有将近2/3的土地在种植大豆,大豆也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大豆深加工,使大豆成为了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保证优质大豆的产量,是我国农业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保证优质大豆产量的栽培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杨力.大豆优质高效栽培[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寇建平.优质专用大豆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005-2690(2017)02-0044-02
S565.1
B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