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昶(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拓宽以茶扶贫的新路子
□王 昶(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十三五”的奋斗目标,国家为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茶产业如何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拓宽以茶扶贫的新路,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在传统产茶县,茶业一直是当地士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活动。以祁门县为例,自唐代以来,“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到了清末,祁门红茶的加工和经营,占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及至民国,尽管时局动荡,形势不稳,茶价低迷,但仍然是四乡茶农及茶商、茶工赖以生存的主业。新中国成立后,祁红的生产和经营一直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指导和调控下进行。据不完全统计,38年间(1950~1988)国有祁门茶厂累计生产祁门红茶83032吨,出口69355吨。鼎盛时期,不包括数以万计的茶农在内,仅国有祁门茶厂的正式员工占全县国企职工的三分之一,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上缴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进入新世纪,祁门县委、县政府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整合资源,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做强做大,开启由龙头企业带动全局的新业态,并吸引了一批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办厂,祁红产业的基础更为巩固。截至目前,全县有大小红茶企业300余家,精制茶厂30余家。2015年,全县实现红茶产量4720吨、加工产值8.1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4729元,连续三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实事求是地说,参考国务院和安徽省制定的脱贫标准,祁门县茶农的个人年均收入已经在贫困线以上,似乎脱贫攻坚的任务不难完成,但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这个传统产茶县,全面实现小康仍然任重道远。
首先,县政府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绿色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坚持把对生态环境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项目拒之门外,产业结构也因此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观,除了已有的电子、林木深加工产业外,茶产业仍然是县域支柱产业之一。这就决定了茶产业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需不断提高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
其次,由于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吸纳就业人口有限,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不强,要大幅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就只能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发展农村服务业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茶叶收入无疑是最符合县情实际的。
而各茶产区发展不平衡,部分茶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不牢,加之青壮茶农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导致茶园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反过来影响了茶农经济收入的增加。
再次,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往往导致茶农在不同年份的收入差距较大,那些单一依靠茶叶经济的农户抗风险能力普遍不高,一旦出现意外,就有可能发生歉收致贫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拓宽以茶扶贫的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考虑,望得到业内专家的指教。
近年来,一些龙头茶企在政府的主导下,以成立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等方式,自建生态茶园基地,聘用基地附近茶农建立起了劳动雇佣关系,使他们有了较为稳定的劳务收入。
有人提出茶、林间作的方式来增加茶园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应。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祁门茶区,有间杂在天然林中的小块茶园和在大片茶园中种植木子(乌桕)树的传统,如果能结合茶园的梯田条播式改造,栽种一些经济林木,如油茶、银杏、坚果类树木或桂花、中药等,既可改善茶叶的生长环境,还可搞些林下养殖,一旦示范成功,可为茶区农民辟出新的致富门路。
用茶叶机械进行茶园的耕、锄、理(修剪)作业,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促使茶农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升茶叶的内质。在这方面,不妨采取先引进后改进、先仿制再研制的方式,经过试点,逐步推广、扩大茶园机械的运用范围。对目前已有的茶叶机械,还须不断提高各项性能,做到实用、便利和高效,让茶农愿意用、喜欢用、舍得用,茶叶经济的基础就稳固了。
大部分茶区,成品茶的加工只取春茶一季的鲜叶,夏秋季茶基本放弃。在茶园管理机械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如能利用夏秋茶加工成品茶,提高茶园的单位产量,茶农就能直接受益。
夏茶加工成品茶,前人已有实验。冯绍裘先生在《祁红的初制和机制实验》一文中就谈到,上世纪30年代,在他的建议下,祁门茶业改良场组织试制了一批(约30担)夏茶祁红,打破了原产区不采夏茶的习惯。经上海茶商评鉴,认为夏茶祁红叶底红艳胜过春茶,品质特优。我们也曾用夏茶试制祁红,其汤色、滋味和香气确实比春茶更为浓郁,如果根据夏季的温度、湿度及原料特性对萎凋、揉捻、发酵等工艺环节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开发祁红新品,带动茶农增收的路子就更广了。
另外,根据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夏茶采摘与茶园修剪结合,对老茶园的复壮和来年新发茶叶是有利的。
生态茶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优化生态空间、保护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旅游业带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是龙头茶企正在探索的新路。我公司依托秀美的茶园风光及茶园附近的人文、自然景观建成的茶旅景点已逐步形成了接待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观光。相信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观念的转变和旅游宣传的加强,生态茶旅将为茶产业增加新亮点,景点附近的茶农也会从中获得更多脱贫致富的机会。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与茶农的鱼水关系。茶农稳,企业安;茶农富,产业兴。因此,配合政府部门对贫困茶农予以帮扶、助推茶农脱贫致富,不仅是政府的战略目标,同样也是茶企的社会责任。龙头茶企处于产业的中坚地位,起着茶农与政府、茶农与市场的桥梁作用,只有跟茶农建立起共生共荣的利益联系,才会产生以茶扶贫的内生动力。为此,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祁门红茶扶贫协会”,吸收了本土近50家茶农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大户和个体祁红初制厂,通过协会的组织调节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增强了会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我公司在投资兴建茶旅项目时,吸收了项目所在地村两委和茶农的参与,以古民居保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茶园管理等作为股权投入,既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又与茶农共享合作成果。
当然,以茶扶贫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是不断开拓市场,把茶产业做成能够支撑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业,真正让广大茶农以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形势下,要想方设法破解企业效益下滑的难题,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争取在国家“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扩大市场,壮大实力,以此制定出更加实惠、更易落实的扶贫攻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