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明 黄 辉 韩春梅
(甘肃省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746000)
陇南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张金明 黄 辉 韩春梅
(甘肃省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746000)
陇南全境属秦岭南麓、长江流域,地处甘肃最东南,毗邻川北、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人称“陇上江南”。茶叶是陇南市富有地域特色(甘肃省内独有),彰显绿色生态优势,助农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农业区域特色产业。近年来,市、县、区政府以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遵循生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坚持总量扩张和提质增效并重,按照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供给侧改革,全力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全市茶叶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茶叶生产已逐步成为茶区农户最具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增收致富产业。
陇南市宜茶面积20万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和康县交汇的三角地带,主产区位于文县白水江大熊猫、武都裕河金丝猴和康县大鲵三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弱酸无污染,降雨充沛,空气清新,水质清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有机)茶的优越条件。陇南茶区属我国江北茶区的北缘地带,海拔高,采摘轮次比其他茶区少,茶园休养时间长,茶产品内含物丰富,滋味醇厚,高香耐泡,品质独特,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陇南茶自1959年开始引进种植,截至201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16.3万亩,涉及3县区13个乡镇,158个行政村,755个村民小组,1.93万户,8.68万人。其中:群体种茶园1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1.3万亩,投产茶园10万亩。2015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30万公斤,产值2.26亿元,茶区农户人均茶叶收入2500元。全市茶园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5.1万亩茶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0.32万亩茶园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近年来,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新建扩建了甘肃龙神、金陇红、文县玉皇等一批实力强、市场反应好的茶叶加工营销企业;通过改造升级培育壮大了陇南益通,文县御泽春、玉兰,康县梅园、龙祥,武都裕丰、裕春等一批本地茶叶加工营销企业。全市现有茶叶加工营销一体化企业68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家,300万~500万元的5家,100万~300万元的9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12家,全市还组建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64个(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4个、市级8个)。同时,培育加工营销户867户。全市现有茶叶加工机械1880台(套),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
陇南茶叶通过近60年发展已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品牌。全市累计注册茶叶商标71件,其中甘肃省著名商标16件,甘肃名牌产品9件,陇南知名商标2件,陇南名牌产品17件,并有十多个产品荣获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奖项。为了进一步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增强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县、区政府积极推进茶叶品牌整合战略,成立了茶叶行业协会,“陇南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已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并进行公示,“康县龙神茶”“文县绿茶”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一是在多茶类发展上走出了新路子。充分发挥高纬度、高海拔气候造就的鲜叶原料芽头重实、叶肉偏厚的独特特性,在做好高端绿茶的同时积极探索多茶类发展,甘肃龙神、金陇红、文县玉皇和武都裕春等企业相继开发红茶,康县茗芝茶业与省外茶叶公司签大订单生产黑毛茶,甘肃金陇红建成茯砖茶分厂,2015年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新茶类开发为茶园增效、茶农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二是在技术能力提升上取得了新进展。针对全市茶叶产业开发相对落后,做茶基本靠模仿南方名茶的实际,邀请科研院所知名专家为陇南茶叶产业发展把脉会诊,“老龄低产茶园更新复壮技术”“标准化建园技术”“有机茶园建设及生产配套技术”等一批先进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通过举办炒茶工、评茶员职业技能培训班,使全市茶叶种植、加工水平和营销理念得到了提升。三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了新突破。市经作总站等单位近年实施完成了《陇南市茶树良种引进及无性繁育技术》《陇南市有机茶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等项目课题,科研成果正在茶区应用推广。茶园除草、耕翻、植保等新型农业机械逐步示范,茶叶加工机械配套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配方有机肥、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有机新产品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于受到基础设施条件、社会发育程度和外部市场等客观因素制约,陇南市茶叶产业还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技术服务支撑不足,产业化组织带动能力弱,茶园管理水平较低,茶农收入不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陇南市无性系良种茶园至今仅占茶园总面积的8%,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大部分茶园位于山坡林缘地带,交通不便且分布零碎,机采机耕条件不足,保水保肥能力弱,导致管理难度较大,生产成本偏高。茶叶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了解,采茶工包吃住后每天工费在80元左右,鲜叶收益中劳动力成本占到三分之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高,除少部分立地条件较好茶园亩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外,大部分茶园亩产干茶不足5公斤,茶农亩均收入徘徊在1000元左右,过低的收益严重影响了茶农生产积极性,全市茶园20%左右撂荒。目前全市茶农收入总体呈现“三高三低”。即:种加销全程参与的收入高,仅靠出售鲜叶的收入低;无性系良种茶园收入高,群体种茶园的收入低;川坝茶园收入高,林缘坡地茶园收入低。
多数茶叶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厂房陈旧简陋,机械设备不配套,仍处在小作坊式生产水平。产能布局不尽合理,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自有基地规模偏小的现象比较普遍,种植环节利益被过度挤压,导致部分茶园荒芜和一些企业原料供应不足的现象并存,企业在带动茶农增收致富方面作用发挥有限。
目前全市茶叶品牌数量不少,但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普遍不高,品牌多、杂、乱、散现象十分突出,不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市场营销对策和措施,难以树立产业整体形象。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茶叶专业销售市场,为数不多的实体销售店标准低、规模小、影响力有限,企业开办的网店由于产品知名度较低,大多年销售额不足10万元,大部分企业都把精力集中在利润丰厚的高档绿茶上,把中低端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地茶,省内市场总体占有率不高。
陇南市没有设立专门的茶叶产业管理机构,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各项具体扶持政策的落实缺少工作主体。据统计,全市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市经作总站、三县区茶叶中心)目前只有工作人员52人,且没有一名科班出身的茶学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能够从事专业技术服务工作的不足20人。市经作总站作为全市茶叶产业技术指导单位,目前茶叶科只有2名工作人员,产业重点乡镇至今没有专业服务机构。同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相比,现有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明显不相适应。茶叶产业管理和科技推广力量严重不足。
茶叶加工营销企业与茶农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数量偏少,发展档次不高,相当一部分只是家庭经营的变形,没有真正发挥组织、带动、服务农户的作用。除个别实现全覆盖的重点村外,大多数茶农游离于产业化组织之外。部分农户茶园面积有限,想流转茶园但又缺乏优质可信赖的流入主体,导致生产投入减少,茶园管理水平下降,茶叶生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开发,实现茶叶产业提质增效,是帮助8万多茶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合力推进全市茶叶发展,实现茶区产业富民留人。
一是编制《陇南市茶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县区也要依据总体规划,为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决策依据,确保全市茶叶产业健康、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组织力量编制覆盖茶园到茶杯全过程的系列标准,经审定后作为甘肃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形成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管、质量可追溯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是要把低产茶园改造作为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10万亩的低改任务。同时,充分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机遇,稳步推进标准茶园新建。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奖补政策,对无性系良种苗木和茶园遮荫树木的栽植给予扶持,确保新发展和改造后的茶园全部为无性系良种和绿色有机茶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完善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除草、翻耕、植保等新型农业机械的示范推广力度,全面推广机剪、机耕为重点的茶园作业机械化,有条件的茶园引导示范机采,在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三是制定出台茶园规模化经营管理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和连片规模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对现有相对集中连片的茶园进行流转,与茶农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有机茶生产示范,提升综合产能和经济效益。四是把茶园建设与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生态示范市建设结合起来,打造集乡村旅游、茶园观光及采茶、制茶、品茶等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精品茶旅线路,推进茶产业和陇南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有序引导茶叶加工“两极分化”,在边远茶区保留茶叶个体加工,保护和传承传统加工技艺的同时,鼓励生产区茶厂开展装备技术改造,应用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二要在产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实施高中低档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把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锁定在高档绿茶上,适当发展大宗茶、红茶、黑茶,提高夏秋茶利用率。要在多茶型上下功夫做文章,突破扁形茶加工为主的传统束缚,依托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研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适合电商销售的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倒包反租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扩大自有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监管,确保对产业链的质量掌控。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智等途径,以联合、股份合作、并购等方式,组建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紧密结合型龙头企业,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创新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挖掘增产潜力。五是进一步完善加工规划,按照茶叶种植面积和鲜叶产能合理布局加工企业,避免一些地方茶叶加工厂扎堆,抢购鲜叶,一些新茶区鲜叶无人问津。
确立区域公用品牌,是实施茶叶品牌战略的关键。一是要加快推进茶叶品牌整合工作。借鉴汉中市“汉中仙毫”品牌整合的成功经验,做好“陇南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使用的同时,及早注册产地证明商标,全面实施母子品牌策略,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二是规范茶叶公用品牌的使用。制定公用品牌管理办法,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使用公用品牌,实现抱团发展。加强茶叶生产源头控制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特别是以外地茶冒充陇南茶销售的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生产和消费环境。三是加大公用品牌宣传力度。定期举办茶叶专业评比活动,组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茶博会,适时举办面向省内外的茶叶营销推介会。通过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把游陇南山水和品陇南绿茶有机结合起来,把康县茶马古道申报世遗、文县白马文化开发和茶产业开发结合起来,筹措资金,贴近旅游景区,建设茶叶专业销售市场,以原生态美景促进茶叶销售,营造强烈的区域公用品牌氛围,提高陇南绿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扶持企业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开设专卖、专营店,帮助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上交易系统、质量可追溯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保障消费者买到质优、安全、放心的陇南绿茶,提升品牌的忠诚度。
一是加强茶叶产业工作队伍建设,设立市级茶叶管理机构,在茶叶生产重点乡镇配备专业站所或工作人员,将茶叶专业人才纳入市县区人才引进范围,逐步优化提升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和素质。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地区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三是指导帮助产业能人大户和重点村两委干部带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通过入股和茶园折股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四是借助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服务的优惠政策,招募引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逐步提升茶叶产业开发队伍的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积累的返乡农民立足茶园开展本土创业,推进茶叶产业开发的全面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