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松华,刘剑光,赵君,吴巧娟,徐剑文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
优质、高产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苏杂66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肖松华*,刘剑光,赵君,吴巧娟,徐剑文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
本文概述了苏杂668的选育过程,阐明了苏杂668的特征特性、产量水平、纤维品质和抗性表现,并提出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棉花;苏杂668;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苏杂668的生育期135 d,属中熟陆地棉类型。出苗快,苗健壮,子叶中等大小,叶色深绿,全生育期长势强,整齐度好,不早衰,吐絮畅。株高108 cm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耐肥抗倒。果枝粗有弹性,层次清晰,果枝上举,果节多,植株塔形,通风透光性好,有利于上、中、下层的三桃齐结。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时,第一果枝节位7.7节,单株果枝数17.5,单株结铃30.7个,铃卵圆形,铃重6.5 g。吐絮畅,絮色洁白,有丝光。衣分高,大样衣分42.1%。霜前花率78.0%,僵瓣率8.6%。棉籽灰白色,中等偏大,籽指11.3 g。
2014―2015年江苏省杂交棉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平均,苏杂668籽棉产量3 807.0 kg·hm-2,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6.20%;皮棉产量1 599.0 kg·hm-2,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7.1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小组第1位。2016年江苏省杂交棉新品种生产试验结果,苏杂668平均籽棉产量3 741.0 kg·hm-2, 比对照泗杂 3号增产 4.40%;皮棉产量 1 563.0 kg·hm-2, 比对照泗杂 3号增产4.10%,居参试小组第1位。2015―2016年江苏省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苏杂668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结铃性强,丰产性、稳产性突出。
2014―2015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苏杂668棉样进行纤维品质检测(HVICC校准),结果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6 mm,断裂比强度 31.0 cN·tex-1,马克隆值 4.6,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80.3%,黄度7.3,整齐度指数86.8%,纺纱均匀性指数163。
2016年江苏省杂交棉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苏杂668纤维品质结果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1 mm,断裂比强度 32.0 cN·tex-1,马克隆值 5.0,断裂伸长率5.9%,反射率77.0%,黄度7.6,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44。苏杂668纤维综合品质优良,纤维长度、断裂比比强度、马克隆值等主要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泗杂3号,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
2014―2015年江苏省杂交棉新品种区域试验人工病圃鉴定结果,苏杂668枯萎病指14.19,黄萎病病指32.6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鉴定和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株率检测结果,2014―2015年苏杂668棉铃虫综合抗性值35,抗虫株率96%,平均抗级2.92,综合抗级为抗。
主要优点:苏杂668适应性广,结铃性强,丰产性好;纤维品质优,易收获,絮色洁白有丝光;对枯萎病和棉铃虫具有较好抗性。
主要缺点:黄萎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适宜于江苏省棉花非枯、黄萎病田或枯萎病轻病田种植。按照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苏杂668生产应用的有效区域为长江流域。
根据种植方式确定播种期。育苗移栽茬口,播种期宜安排在4月上旬,采用营养钵育苗,浇足底水,干籽播种,每钵1~2粒。齐苗后及时通风、间苗,根据苗情进行化学调控,有效提高成苗率及棉苗素质。前作空闲茬口,播种期宜安排在4月下旬,采用直播结合地膜覆盖,出苗后破膜放苗,齐苗后及时间苗和防治苗期病、虫害[1]。
根据土壤肥力水平确定种植密度,掌握“肥沃田块宜低、贫瘠地力宜高”的原则。育苗移栽茬口种植密度2.7万~3.45万株·hm2,行距0.8 m,株距0.36~0.46 m;地膜直播茬口种植密度3.45万~4.8万株·hm2,行距 0.7 m,株距 0.30~0.41 m。
肥料运筹应采取“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的策略,以获得最佳施肥效益。全生育期每公顷施用纯氮375 kg,五氧化二磷120 kg,氧化钾270 kg。氮肥使用比例:基肥20%,蕾肥30%,花铃肥50%,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磷肥以基肥、蕾肥为主,钾肥以蕾肥和花铃肥为主。花铃期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根培土以防倒伏。
在棉花全生育期化调3次,盛蕾期喷施助壮素防止旺长,每公顷用量15 g;花铃期喷施助壮素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每公顷用量45 g;打顶后1周每公顷喷施助壮素60 g实现化学封顶,控制株型,改善棉田光照条件,提高结铃率,增加铃重[2]。
在6月中旬梅雨期前选择晴天在棉花行间用300倍90%乙草胺溶液定向喷雾,防除棉田杂草,节省除草用工[3]。坚持“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苗期主要防治立枯病、炭疽病和盲蝽、棉蚜等危害,蕾期应密切关注棉蚜、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等害虫的发生及其防治。
[1]贺云新,张志刚,梅正鼎,等.早熟、高产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湘K25[J].中国棉花,2017,44(6):33-34.
[2]练文明,邰红忠,卢金宝,等.海岛棉品种新海5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7,44(6):35-36.
[3]詹有俊,庄生仁,范术丽,等.特早熟棉花新品种酒棉19号选育与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7,44(6):37-38.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New Hybrid Variety of Upland Cotton,Suza 668 with Fine Quality,High Yield and Transgenic Bollworm-Resistance
Xiao Songhua,Liu Jianguang,Zhao Jun,Wu Qiaojuan,Xu Jianwen
S562.03
A
1000-632X(2017)10-0017-02
10.11963/1000-632X.xshxsh.20170930
苏杂668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江苏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江苏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2015年12月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 (2015)第166号],准许在长江流域进行生产应用。2017年6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编号为苏审棉20170002。
1 选育过程
2008年以优质、抗黄萎病品系苏研066为母本,分别与10个高产、兼抗枯萎病和棉铃虫的品系配组获得10个杂种F1,2009―2010年在江苏省主产棉区对10个杂种F1进行多点联合鉴定,其中杂交组合(苏研066×苏R408)的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抗虫性均表现突出,与对照泗杂3号相比,表现出极显著的竞争优势,从而于2010年育成优质高产兼抗病、虫杂交棉新组合苏杂668。
2017-08-02 *通信作者:njxsh@sina.com
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16ZX080050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0203);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17NWB039);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BE2015353);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