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指导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2017-01-12 04:24王莹姝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工作

孙 穗,王莹姝

(1.广西财经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宁 530003;2.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监察审计室,郑州 450044)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指导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孙 穗1,王莹姝2

(1.广西财经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宁 530003;2.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监察审计室,郑州 450044)

高校是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前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倒逼舆情引导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深刻把握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中国共产党原有新闻舆论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和舆情引导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在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指导下,高校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建设,注重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全面健全舆情引导机制。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话、报告、致辞、批示等方式就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形成了他独特的新闻宣传舆论观。特别是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8·19”讲话和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2·19”讲话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和舆情引导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1]在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指导下,高校要与时俱进,把握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全面健全机制建设。

一、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理论阐述

(一)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理论继承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新闻宣传和舆论思想发展而来的。这些宝贵思想结晶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内涵十分丰富: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思想,最早指出新闻宣传工作首要的原则是要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体现党性原则,党的领导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把握好舆论宣传关。邓小平的舆论监督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根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强调舆论引导要注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其新闻宣传群众观中还特别强调要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和扩大群众的监督。随着时代的变迁,舆论引导工作的重心逐渐从舆论监督转为舆论导向,特别是随着网络新兴媒体的兴起,舆论引导工作的地位更是上升到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江泽民的舆论导向观提出了党的新闻单位要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的四大作用,指出了检验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五个有利于”的客观标准,强调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六种优良工作作风。胡锦涛的舆论引导新思维提出了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五个必须”和“三个贴近”,在充分考虑到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舆论引导要讲求艺术、注重方式方法,并明确指出要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构建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以上这些理论观点是适应媒体传播规律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逐步演进的,也是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理论创新

随着“互联网+”和“微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巨变,网络舆论新常态逐渐凸显。当前的舆情引导工作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纸媒时代,而是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变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流动,这些变化都驱使着舆情引导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首先,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提出了“党媒姓党”的三个要点,这是秉承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也是最根本的党性原则,明确指出任何新闻宣传工作都要讲求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宣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是非把握,其对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关系也有了更新的阐释;[2]第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中首次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力主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舆论等规律,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特别提出“九个创新”和“二个增强”,即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中也对新闻舆论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转作风、改文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此外,习近平新闻舆论观还全面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将其理论观点的创新升华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48字工作方针,基本确定了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调。以上这些都体现出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思维创新和理论创新,也为新形势下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诉求

(一)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需要

在信息开放、自由的“互联网+”时代,各种理论和思潮可以在网络上交融、交锋和碰撞,这不仅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3]但是近几年高校却出现了不少意识形态乱象,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刊发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一文,尖锐地指出极少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牢骚失控,并不断抹黑中国,该文迅速火爆网络,也引起了更多人对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和思索。高校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容易轻信网络言论,容易受到境内外不法分子教唆挑拨,甚至发表不当言论、做出有悖于社会主流道德的事情;也有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受到极端思潮的影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当言论,误导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群体认知。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刻不容缓,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势在必行。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要培养政治意识,提高忧患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政治、讲党性、讲立场。从意识形态的全局工作来看,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及时消除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疑虑和误区,引导高校教师理性发声,在“大思政”格局下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到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及时了解高校师生网络舆情的动向并提前做好准备,充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

(二)提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需要

随着融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网络信息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和各种新兴的即时工具迅速向外传播,并发展成为无限共享的信息。由于高校学生所接受的网络信息大都是零星的、碎片化和浅层次的,加之其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薄、甄别判断能力有限,他们对这些网络信息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偏差和盲目性,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更不用说提出质疑和进行考证。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都是来自生活经验,缺少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导致个体在面对社会热点人物评论、热点舆论事件时,表现出来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学生被一些负面言论或者事件的表象所迷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爆料台等疯狂传播,甚至表达不成熟、非理性的观点。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工作者使用网络媒介的技术条件有限,获取网络信息的宽度和广度有限,严重缺乏对高校学生的有效引导,在遇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时候只能采取回避、删帖等方式进行“冷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仅凭个人的理解和浅显的社会经验去感知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而不是通过接受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学习来获得媒介素质,自然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媒介表达理性的声音和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面对网络媒介素养师资队伍欠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加强对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及认知能力的培养,规范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关键所在。[4]

(三)维护校园和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

近几年,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预测和网络舆论的有效疏导,不仅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同时也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甚至是“00后”大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各种网络热点和微博大V的评论都能迅速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热议。与此同时,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兴起的自媒体,具有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的特点,这就使得“自我声音的表达”成为一种趋势。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高校学生的网络言论过度自由,甚至剑走偏锋,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观点的汇集发酵使得网络舆论往往向极端化、偏激化发展,进而酝酿极端化舆论。[5]由高校学生引发的网络群体事件甚至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湖南大学17名研究生违规转学案、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等迅速传播到社会网站,并上升为公众事件,引发社会的极大关注和讨论;校园网贷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高校学生信息泄露造成社会诈骗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论高潮将高校推向风口浪尖。这些恶性事件不仅严重威胁着校园的和谐稳定,也为社会安全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危机公关需要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也要提升引导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高校面对的不再只是学生和家长,需要担负更重的社会责任。

三、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指导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构建

(一)坚持正确的高校舆论导向,壮大校园主流思想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核心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即“党媒姓党”的基本原则,在其48字工作方针中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可谓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工作方针。高校必须有大局意识,秉承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将党性原则贯穿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对这项工作要有绝对的主导权,其工作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一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展示主流社会的良好形象,维护健康的校园形象,引导广大师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将高校营造成弘扬主旋律的舆论阵地。二是构建权威专业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平台,丰富高校校园的官方主干网站,积极关注校园热点问题。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或议题,撰写有深度、有说服力、易理解的时评文章,善于将文件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动态监控。通过校园网主页新闻、政务公开、学生网络社区探讨等多种形式开展舆情引导,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等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团体畅通普通大学生诉求表达的渠道,保护其合理表达舆情的权利,培养优秀党员、学生干部学网、懂网、用网,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的排头兵,构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从末端上做好舆情疏导工作。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培养学生阵地意识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重点在于民心的认可和民意的认同,在其48字工作方针中提出的“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正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主要目标。高校是社会科学文化的高地,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正向的引导能够促进大学生心智的成熟,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队伍的建设,发挥这支队伍的正向引导作用。一是注重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对于网络上具有突发性和非理性特征的校园舆情事件,要做好跟踪防控,在24小时内控制好网络舆情的发展,并做好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引导作用,组建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将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以及心理教育、应急事件管理和舆情管理的专家学者充实进来,[6]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责任机制。二是注重“意见领袖”的培养,培养一批有思想、有主见、够活跃、懂传播且具有政治敏感性和一定学生影响力的“学生意见领袖”,打造一支包括高校领导、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在内的网评队伍,及时抢占传播阵地,把握好网络舆情发展的导向,使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正气、有底气、有立场。三是注重打造全媒型、专家型、创新型融媒体工作队伍,统筹抓好理论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7]提高校园网的公信力和引导力。高校要秉承“三贴近”原则,积极整合校园网站资源,开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新模块,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注重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健全舆情引导机制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创新在于其遵从时代发展的规律,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明确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视野格局,并且首次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的理论观点。目前,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取代传统的校园贴吧、QQ空间,逐渐成为校园网络舆论新兴阵地,大学生更加注重张扬自我和个性成长,其多元化、普泛化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监测更难把控。在此形势下,高校更要在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指导下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环境育人,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一是用好新媒体资源,创新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题材等,重点发展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微视频等,紧跟网络最新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先机,从网络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甄别,到网络信息的预警、应急处置等,全方位构建舆情引导机制。二是搭建融媒体平台,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又要注重新兴媒体的即时性和多样性。当出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高校应该及时通过校园网主页、校报校刊等澄清事实,秉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广大师生做好解释工作,引导学生走出舆论误区,探索高校“中央厨房”新闻舆论宣传模式,通过“线上报道”引领“线下舆论”。同时要特别注重发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校园网、手机客户端,即“四微一网一端”的引领功能,健全传播体系,打破壁垒促进渠道融合,全面提升舆情引导能力,在融媒体条件下推动高校舆情工作的新优势。

[1]郑保卫.习近平新闻宣传舆论观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创新[J].当代传播,2016(4):27-33.

[2]丁柏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论纲[J].中国出版,2016(8):3-10.

[3]申文杰.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性路径[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4):35-41.

[4]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5]胡明辉,蒋红艳.加强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50-455.

[6]祝苏东,李礼建,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判分析及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9.[7]苏寄宛,张加春,黄存金.把握“三个着力”实现“三个确保”: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5):31-32.

(责任编辑 姚虹)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eMechanism of Xi Jinping’s Journalistic Public Ideology

SUN Sui1,WANG Ying-shu2

(1.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China;2.Discipline Inspection Offic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The guide work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essential. With the “Internet +” and “Convergence Media” era, the guide work of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ey change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work philosophy of the guide work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journalistic public ide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grasp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e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trengthe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eam constr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old and new media development. Finally, we must fully improve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mechanism.

Xi Jinping’s journalistic public ide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e mechanism

2017-05-09

2016年度广西财经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指导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2016SZA01);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正向引导机制研究——以微信平台、微博为例”(2016MSZ019);广西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经费资助

孙穗(198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传媒。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3.025

G641

A

1008-3715(2017)03-0125-04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工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工作,爽飞了?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选工作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